摘 要:意識形態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性質,決定著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一根本問題,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關鍵詞:意識形態;總體趨勢;向上向善向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大意識形態工作力度,從根本上扭轉了意識形態領域一度出現的被動局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轉變。通過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把黨委(黨組)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情況納入巡視和巡察工作,加強宣傳輿論陣地的管理,加強網絡輿論監管,對錯誤思想敢于亮劍、敢于斗爭,堅決遏制各種錯誤思想炒作和蔓延,意識形態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當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總體趨勢向上向善向好,主要有五大方面的體現。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全網,成為全網最強音
近十年,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領導班子傾注巨大心力去改善宣傳思想領域一些問題。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扭轉伴隨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所對應的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一系列矛盾。我們堅持以新思想統領互聯網內容建設,加強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傳播。編輯出版《習近平著作選讀》、《中國式現代化面對面》等通俗理論讀物;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新載體也不斷深入基層。現今,許多官方媒體也紛紛入駐各類新媒體平臺,比如抖音、快手、視頻號、百家號、今日頭條等。近年來,平頂山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和10個縣區等融媒體中心建成投用,構建起了以地方新聞網、地方報紙、手機報、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視、客戶端為主的“一網兩報四微一端”的學習宣傳矩陣。及時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及時轉發中央、省級主流媒體的一批重點理論文章,及時報道全市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做法及成效,并運用視頻、圖文等新技術手段和貼近群眾的語言,制作推出一批有溫度、接地氣、聚人心、易傳播的融媒體產品,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
二、網上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
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到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聚焦重要節點、重大活動,在網上網下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匯聚起了堅不可摧的磅礴偉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慶祝活動盛大莊嚴、氣勢恢宏,禮序乾坤、樂和天地”能夠“起到了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在重要時間節點,國家主流媒體平臺還組織刊發了重要理論文章、開設《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等專欄,用正確的聲音占領輿論制高點。現在網上的愛國言論很多,而且大部分是年輕人在表達。有一些文字看過之后總能燃起心中的熱血。比如: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目光所致,皆為赤縣神州;心之所系,皆為山河大地。“總理您看:山河換了新顏,飛機也不用飛兩遍;曾經的十里長安街,如今繁華如斯。山河無恙,國富民強。這盛世,如您所愿!”;以吾輩之青春,捍衛這盛世之中華。曾有人感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每隔10年就有一代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其實,中國從來就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網廣為弘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又蘊含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目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是凝聚民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也是人心之爭、意識形態之爭,正所謂‘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我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設立烈士紀念日,頒授“七一勛章”“共和國勛章”,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評選表彰了一大批道德模范、時代楷模和最美人物,全社會敬仰英雄、學習英雄、爭做英雄的良好氛圍日益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所代表的涵義絕不僅像看到的這么簡單。國家評選出來的英雄人物、道德模范都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甚至生命踐行著這24個字所代表的深層含義。現在,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和新媒體的大量轉載報道,我們對這些時代楷模、道德模范都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形象在我們的心中更加立體、鮮明。
四、人民群眾的數字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滿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先后出臺,以融合發展為突破口,主流媒體在時代變革中“破繭蝶變”。各大媒體“報網端微”百花齊放,文圖音視競相發力,通過創新手段、全媒呈現,一批批健康優質的網絡文藝作品應運而生,以《覺醒年代》《山海情》為代表的主旋律作品在各大平臺熱播;《紅色文物100》等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高揚愛國主義精神;網劇《在希望的田野上》,紀錄片《追光者》,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留下了鮮活的影像。有內容、有溫度、有力量的優秀作品總能在網絡空間里激發起大家澎湃的情感共鳴。大家都說在河南省“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河南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燦若星辰的黃河文化。從2021年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網絡刷屏,到隨后的端午、元宵、中秋奇妙游系列節目爆火,河南省在傳統文化創新傳承方面引發了全民熱情,得到了共青團中央和人民日報等央媒的高度贊揚。近幾年通過各類文藝作品的創新發展,加之圖片、聲音、視頻、vr/ar等等的技術輔助,我們有了更多更為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文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五、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更加鮮亮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盛況仿佛還歷歷在目,2023年我們又迎來了亞運會。1990年,《亞洲雄風》唱響北京工人體育場時,中國GDP1.89萬億元;2022年,杭州一城GDP1.88萬億元。33年,滄海桑田、天翻地覆。杭州亞運會,是黨的二十大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開局之年,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型國際賽事。杭州是向世界全方位展現“中國之治”的第一扇窗口。從開幕式到閉幕式,會徽“潮涌”、吉祥物“江南憶”,火炬“薪火”、獎牌“湖山”,“大小蓮花”體育館,杭州亞運會用一整套“組合拳”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旺盛生命力,也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文化追求,向世界呈現出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外國運動員、教練員和記者不斷體驗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感受著我們富有節奏的城市律動。“數字經濟大省”“互聯網之城”給所有來杭的外賓營建出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感和滿足感。
六、結語
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根本性轉變,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進一步鞏固正確方向,確保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大事業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田鵬穎:鞏固意識形態領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的新形勢[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2,(02):16-23.
[2]求是網:十年來,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202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