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積極倡導以單元為結構、以整體為優勢、以閱讀為主要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以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策略構建語文課程體系,能充分展現語文學科的人本思想,完善教師的教學思路,豐富課程的育人功能。基于此,文章以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為目標,探究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單元整體
在語文教學中,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是指以單元為教學內容范圍和教學周期,以整體為設計思路,以閱讀為教學主要目標與主要活動的教學模式。此類教學模式強調整體性教學結構的建構,為學生搭建顯性知識體系,使整體性語文學習思維更聚合,語文學習觀念更清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重視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設計的優勢,基于單元整體設計和優化閱讀教學,強化閱讀教學效果,助力學生能力的進階。
一、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意義
1. 體現人本思想,創造和諧課堂環境
實施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能體現以生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單元整體閱讀教學將單元內容進行重構,弱化師生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讓師生作為單元學習任務的合作者,共同探究單元學習主題,完成學習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將得到充分調動,在探究單元知識的過程中能提出更多個性化的創意想法,形成獨創性的學習觀點。課堂也將在這一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形成和諧的氛圍,體現人本思想。
2. 完善教學思路,構建語文課程體系
以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指導初中語文課程建設,能完善教師的教學思路,為學生構建完備的課程體系。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設計需要教師立足單元角度看待教學設計,靈活統籌、規劃單元中的知識內容和能力目標,據此組織關聯性強的閱讀活動。這樣的教學設計突破了課課獨立的設計局限,使教學環節的組合更多元,課程品質將由此獲得顯著提升。
3. 豐富教學功能,拓寬人文思想視域
設計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能拓寬學生的人文思想視域。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能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增設思想教育功能。教師實施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能有效整合高品質的閱讀資源,打通課內外同主題閱讀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的閱讀視域更開闊。學生能通過整體性閱讀獲得豐富的思想感召和情感體驗,從語篇中提煉有益的思想觀點,獲得思想教育,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受到積極的影響。
二、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原則
1. 整體性原則:凸顯整體設計優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學習任務群的安排注重整體規劃,根據學段特征,突出不同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體現連貫性和適應性;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設計需要凸顯整體性教學的優勢,強調整體性設計,使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依托學段特征,展現出不同階段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發展需求,由此增強課程的連貫性和學生的適應性。
2. 聚合性原則:強調閱讀活動內核
在實施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閱讀是整體性教學活動的核心,一切教學活動環節要為閱讀目標服務。遵循“讀”為核心的原則,教師可以在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拓展高品質閱讀文本,組織緊扣閱讀的主題活動,以閱讀貫穿單元整體教學全過程,形成主次分明、邏輯有序、聚合性強的教學計劃。
3. 結構化原則:搭建單元教學脈絡
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模式需要遵循結構化原則,即在教學設計中以單元為內容編排、設計教學框架。教師要注意發揮單元的結構化設計優勢,凸顯單元在整體教學中的設計地位,開展以單元為教學脈絡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依托單元內容創設情境,確立議題,布置任務,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設計,將單元整體教學思想貫穿教學始終,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構建單元學習認知,形成正確的語文學習觀。
三、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策略
梳理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脈絡時,可以按照“單元教學目標—單元教學內容—單元教學結構—單元教學活動—單元教學評價”五個維度開展各環節的設計,具體教學設計與實施步驟如下。
1. 立足整體,明確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目標
目標是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在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設計環節,教師要先確立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目標,再結合目標設計教學內容、環節等一系列教學活動。目標設計要緊扣閱讀主題,以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核心素養整合閱讀目標;可以解析單元整體內容,通過教材編排把握語篇之間的共性,明確閱讀目標;還可以從單元導語內容出發,通過分析導語內容,提煉閱讀目標。目標的確立能為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作鋪墊。
例如,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閱讀文本由《秋天的懷念》《散步》《金色花》《荷葉·母親》《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寫作:學會記事”和“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構成。結合《標準》和單元導語內容,教師可以明確本單元整體閱讀教學包括以下目標。
文化自信目標:通過閱讀課文,增強對中國文學的自信心,并能通過拓展閱讀搜集與“親情”有關的佳作,形成開闊的文化視域。
語言運用目標:在主題課文閱讀過程中,探究記事散文的語用特點和規律;訓練朗讀能力,注意把控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語氣、語速和節奏的變化,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思維能力目標:訓練閱讀思維,立足整體感知文章內涵,深度分析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文本的意蘊特征。
審美創造目標:提高鑒賞記事散文語言文字及作品的能力,能立足情感、思想、語言等角度評鑒課文,以此提高審美品位。
目標的提煉與整合能反映出單元閱讀語篇的共性特征,為后續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設計提供依據。
2. 依托目標,統籌單元整體閱讀教學內容
明確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立足單元整體閱讀教學內容展開深度教研,厘清單元閱讀教學重點和難點,構建單元閱讀知識體系。知識體系的構建旨在為后續教學活動設計填充內容,使單元整體教學計劃更具完整性。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包括單元主題意義、文本體裁、語篇結構、人物形象、語言風格、修辭手法、思想感情等多元層面的探究。教師可以在前期教學設計中按照單元整體教學思路將上述閱讀重點和難點進行總結性概括,為學生設計具象化的單元整體閱讀知識清單,促使單元閱讀教學目標得以深度落實。
例如,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通過《黃河頌》《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土地的誓言》《木蘭詩》等古今文學作品來展現中華民族樸實的家國情感,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歸屬之情。在知識內容整合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繪制單元整體閱讀教學內容主題思維導圖,具體如圖1所示。
上述思維導圖展示出了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能幫助教師厘清閱讀教學設計思路,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系統知識體系的輔助下得以提高。
3. 梳理課時,構建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結構
確立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目標和知識重點后,教師可以將注意力放在對單元課程框架的設計上,構建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結構。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結構的構建包括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順序等要素的設計。從整體性閱讀教學角度出發,教師可以設計群文對比類教學模式,以一課一個閱讀探究主題的方式同步講解多個閱讀語篇,通過對比、分析把握單元閱讀共性。如此設計,能打通單元內部課時獨立的教學態勢,凸顯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優勢。
例如,統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閱讀文本主要圍繞回憶性散文和人物傳記展開,包括《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等課文。在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構建以下整體性教學結構。
預設單元閱讀任務(1課時):創設情境,布置任務——“撰寫班級文集”,使學生帶著疑問和目標進行閱讀學習。
探究單元人物精神品質(2課時):將《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四篇課文進行聯合閱讀,通過共讀把握四篇課文在塑造人物精神品質方面的特點。
探究單元人物形象特征(2課時):聯合閱讀四篇課文,對比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式。
探究單元作者思想感情(2課時):深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將滲透思想感情的方式進行整合歸納。
組織成果匯報活動(1課時):組織學生完成單元閱讀任務并進行成果匯報。
上述教學結構具備整體性特征,能指導學生有層次地探究課文內容,深度把握單元閱讀教學的內涵,收到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4. 活化氛圍,組織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穿插于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的趣味教學形式,能起到深化學生閱讀思維、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作用。在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和語篇共性,創造性地開展趣味性閱讀教學活動。適用于單元整體教學的閱讀活動包括讀書交流會、征文活動、辯論賽等。豐富的活動形式能活化學生的閱讀思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統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閱讀主題是“科學精神”。教師可以圍繞這一教學主題和語篇共性,組織以下單元整體閱讀活動。
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整本書閱讀(自然科學類名著),在交流會上推薦并分享閱讀心得。
征文活動:以“自然科學名著的現實意義”為題撰寫征文。
辯論賽: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哪個對人類發展更重要?
上述活動形式豐富,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意義。學生能在活動的驅動下自主提升課后自主閱讀深度,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5. 總結歸納,生成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構建“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結構的重要一環。在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末期,教師可以組織評價類活動,以評價升華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優勢,引領學生回顧閱讀重點和難點,讓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目標落地。教師可以將總結歸納與評價行為相結合,開展總結性教學活動,并為學生生成終結性評價;可以將匯報與評價行為相結合,設計單元閱讀匯報活動,以此將評價數據化、具象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將在教學評價的作用下得以進階與升華。
例如,統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所選的都是議論文。在總結歸納環節,教師可以以“議論文”為題開展總結匯報活動。小組匯報結束后,教師要對小組的整體學習表現進行評價,并對小組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指導。在單元評價環節,教師可以概括性總結學生在本單元議論文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并從議論文寫作的結構清晰、論點是否突出、論據與論證之間聯系是否緊密等方面加以評價,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案例,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自我提升。將總結性活動與教學評價相結合,能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議論文提供明確的自我提升方向,助力學生深度理解議論文。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單元作為課程的設計周期,將整體性教學思想貫穿教學始終,設計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計劃。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目標的明確、內容的整合、結構的優化、課程的設計和評價的生成均能為最終教學效果賦能,使學生形成連貫的學習思路。如此設計語文閱讀課程,能充分展現語文教育的人本思想,完善教學思路,拓寬教學視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張海平. 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談略[J]. 中學語文,2022(36):23-24.
[2]劉娜. 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動靜相宜”之道[J]. 學園,2022,15(1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