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教育中,班主任要重視育人的作用,將立德樹人作為班級教學的工作重心,始終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能夠成長為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優秀人才。基于此,文章主要針對如何在小學班級管理中融入立德樹人展開探究,圍繞如何建設班級文化、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德育等策略進行探討,旨在提高小學班級管理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教育;班級管理;立德樹人
教育是國家的大計,也是國之根本,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是對人才培養規律的高度凝練和深刻總結,涉及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體現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和實踐等諸多活動中。因此,小學班主任應該重視立德樹人,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落實到整個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有效提升其道德修養。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立德樹人的工作目標
為了實現立德樹人,小學班主任需要優化傳統的班級管理工作目標,制訂基于立德樹人的工作目標,堅持立德樹人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同時,班主任應該重視“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工作重心,創新工作方式,不斷提升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 堅持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
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項持續性和長期性的工作。為了能夠提升立德樹人教育成效,班主任需要優化常規管理,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身心特點、認知能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和育人環境。管理時,班主任要優先考慮德育,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通過言傳身教,通過班會、主題教育活動和日常班級管理中的點滴關懷,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需要注意的是,立德樹人并不只是班主任的任務,而是全體任課教師的共同責任,需要班主任與其他任課教師加強合作,倡導全員德育,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體系。
2. 落實“五育”并舉的強化措施
“五育”并舉是立德樹人的具體體現,也是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需要堅持和落實的指導思想。基于“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班主任應該積極開展豐富的德育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采取多樣性的教育措施和手段,促使班級中的每名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在“五育”教育中,德育為先,德育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智育為本,通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體育為重,體育運動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美育為翼,藝術欣賞、藝術創作等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讓學生得以從生活中、學習中、人際交往中發現美和感受美;勞動為基,通過勞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觀念、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小學班級管理中立德樹人的融入策略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領域的核心問題。《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因此,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落實到班級管理工作中,能夠有效解決上述核心問題,提高小學教育質量和成效。
1. 班級管理制度化,班級運作井然有序
實現班級管理的制度化能夠讓整個班級運作更加井然有序,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班主任需要在充分搜集學生、學生家長和任課教師對立德樹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后,制訂切實可行的班級管理制度。溫和、關懷的態度對待學生固然有效,但是卻不利于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立德樹人,既要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道德修養并不是指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需要退讓,而是要勇敢面對,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制度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抗壓能力和責任意識,使其得以在有序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例如,班主任可以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制訂詳細的學生行為規范手冊,并將其分發給每名學生及其家長。手冊中的內容可以與課堂紀律、作業提交、儀容儀表等有關,班主任需要結合實際的案例、圖片和文字說明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范,以及如何遵守。以學生在課堂上要遵守課堂紀律為例,在回答教師問題之前需要舉手示意,這一條紀律制訂的目的是維持課堂秩序,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另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為學生講述“奉公守法”的小故事,讓學生了解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制訂手冊的過程中要認真查閱相關資料,從而保證其中的行為規范符合相關教育政策和教育心理學原則。
通過制訂班級管理規章制度,不僅能夠讓班級的日常管理更加有序,約束學生的行為,還能讓學生在規則中學會什么是自律、自尊和自我管理。
2. 主題教育系列化,思想引導深入人心
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修養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班主任引導學生長期堅持和實踐,讓學生持續性地接受習慣養成和道德教育,才能夠將這些良好的品質內化為學生的個人素質。為此,班主任可以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一月設置一個教學主題,一周開展一次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將德育融入傳統節日,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實踐,讓學生能夠用行動深化思想,真正領會教育主題的精神內涵。
(1)一月一主題,一周一實踐。
小學階段的每個學期通常有四個月,除期末周以外,班主任可以在學期中設置四個活動主題月,按照活動主題月的主題設計立德樹人教育活動。在主題活動月內的每一個活動周,班主任可以通過設計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付諸實踐,將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
例如,針對五年級學生,考慮到其抽象思維能力逐漸發展,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且開始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自己的能力有更明確的認知,追求在群體中的認同感和地位,班主任可以規劃以下四個主題活動月。
第一,行為習慣養成宣傳月。在這個主題月中,班主任將重點引導學生如何從日常行為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每周的班會課上,班主任可以設計“行為習慣小講堂”活動,讓學生輪流分享自己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反思應該如何改正,制訂相應的改正計劃。同時,學生需要結合自己制訂的改正計劃嘗試改正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寫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每日的行為習慣養成情況。月末,班主任需要檢查學生改正計劃的執行情況,組織一次總結反思活動,由學生展示和分享自己在行為習慣養成過程中的進步和收獲,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討論,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第二,愛國主義教育月。在愛國主義教育月中,班主任需要加深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其對于社會建設和祖國繁榮的責任感。班主任可以設計項目式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自主搜集紅色家書,并了解這些家書的由來。接著,班主任可以組織書信分享會活動,在分享會中品讀書信,感悟歷史,寫一封給革命先輩的信,與革命先輩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理解革命先輩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作出的巨大貢獻,還能在情感上與歷史產生共鳴,從而有效培養其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第三,安全與感恩教育月。安全與感恩教育月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感恩之心。安全教育方面,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為學生播放安全教育視頻,組織安全知識競賽;感恩教育方面,班主任可以在教室中設置感恩角,讓學生通過制作感恩卡片、寫感恩日記等方式,記錄并表達自己對父母、老師、同學和社會的感激之情,并嘗試通過幫助父母做家務、積極參與社區志愿者活動等方式,將感恩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月末,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共同評選出班級的“安全小衛士”和“感恩小天使”,表揚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將不再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能在親身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真正將安全意識和感恩之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成為更加負責任和有愛心的公民。
第四,法治教育月。法治教育月的主要目標是加強學生的法治觀念,讓學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第一周,班主任可以邀請學校的法治教育輔導員為學生科普校園霸凌,以及在遇到校園霸凌時應該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第二周和第三周,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與法治相關的教育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視頻中的法律問題;第四周,班主任可以組織一場校園法律知識競賽,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加競賽。在競賽中,班主任可以結合真實的案例設計題目,在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這種“一月一主題,一周一實踐”的教育模式,既能夠讓學生在不斷地實踐中內化所學知識,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轉化為自身的能力、素養,還有利于其形成長期堅持的自覺性。
(2)一節一紀念,實踐在于行。
紀念傳統節日對于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提升道德修養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節日不僅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與學生共同紀念這些節日,回顧歷史、緬懷先人,有利于學生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的精神、智慧,提升立德樹人的教育成效。
例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屈原為國家的存亡而憂心忡忡,最終選擇投江自盡以示對國家的忠誠。為了紀念這位詩人,人們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進行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佩香囊等各種紀念活動。班主任可以在端午節來臨前夕帶領學生進行一系列的端午節紀念活動,為學生講述屈原的故事,與學生共同包粽子、制作香囊,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被屈原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所感染,還將在紀念端午節的一系列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
3. 班級文化特色化,班風建設獨具魅力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也是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班主任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建設特色化的班級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成長。
在班級文化建設上,班主任要盡可能地突出班級的個性和特色。例如,學生普遍喜歡閱讀,班主任可以設立讀書角,開展讀書分享活動,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打造熱愛學習、追求知識的班風。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班主任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班級學生共同進行一些團體合作的體育運動,如踢足球,打造足球特色班級。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與學生共同設計班級標志、班級口號、創作班級主題歌等方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增進學生之間的情誼,提升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建設特色班級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將獲得體質健康、團隊協作能力、知識技能等的有效提升,這將培養其健全的人格,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五育”教育常態化,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五育”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五育”教育常態化,不僅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保障,還是讓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新時代青年的有效方式。
所謂“五育”教育常態化,就是指班主任應該將“五育”教育全面融入班級教育教學。以勞動教育為例,二年級的學生可能不知道應該如何整理自己的書包才能夠使書本更加有秩序地排列。為此,班主任可以設計“整理書包”活動,通過這個活動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獨立整理書包,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在活動開始之前,班主任可以用一個謎語“一張嘴巴大又大,兩只耳朵長又長,書本文具都放里,上學帶上可別忘”來引出“書包”,并提出問題:“同學們會整理自己的書包嗎?”接著,班主任可以要求學生將書包中的物品全部取出來,選擇需要放入書包的物品,將整理好的物品按照類別依次放入書包。通過“整理書包”活動,學生不僅能掌握書包的整理方法,還能提高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綜上所述,在小學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此,班主任要通過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開展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在有效提高班級管理質量的同時,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于鳳麗,劉敏. 淺談班級管理中立德樹人理念的有效融入[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5):111.
[2]王梅. 立德樹人背景下德育在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14):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