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發現,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設備不完善、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畢業生就業方向迷茫等問題有待解決。針對以上問題對我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明確培養目標,提高培養質量,規范課程建設,優化師資隊伍,促進高校之間合作交流,增加設施投入,增強實踐經驗,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
關鍵詞:體育院校;運動康復;人才培養
一、引言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現代社會工作壓力的增大,運動康復專業在保障國民健康、提升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運動康復專業作為體育學與醫學交叉的新興學科,旨在培養具備康復醫學與運動科學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以滿足社會對運動康復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本文將深入探討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趨勢,通過梳理該專業的創辦歷程、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結合專家訪談,提出針對未來運動康復專業發展的可行性建議,以期為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的持續優化提供參考。
二、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意義
現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老年人的康復市場空間巨大。由于社會的發展較快,居民撐起工作壓力下產生慢性病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對于康復治療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通過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可運動康復治療這門學科。隨著認可度的提高促進了運動康復產業的發展,國內越來越多高校開始開設此專業,來應對社會對運動康復人才稀缺這一局面。
在體醫融合、體衛融合的大背景下,運動康復作為康復治療學的一個分支,其作用溝通了體育學與醫學,并且國家規定,二級以上醫院必須設置康復醫學科,所以實際上康復學類已經在政策上獲得了巨大的支持。并且其潛在市場依舊也很廣闊,如:腦癱兒童物理治療、自閉癥兒童感覺統合治療的兒康相關市場;以青中年運動損傷為主的肌骨康復治療;以老年人腦血管意外、慢性病防治為主的老年康復市場;以孕期女性為主的孕產期康復市場;以提升運動員運動表現,進行體育保健,治療運動員損傷的專業運動隊康復市場等,都可以作為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的就業選擇。
隨著近年來康復治療的火熱,也涌現出了許多問題,如:專業設置的重疊,混亂,但作為專業體育院校開辦的運動康復專業,以其運動專業性仍具有部分優勢。
三、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研究
(一)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的創辦與發展
運動康復專業相比于其他專業發展較晚,最早是由體育院校的體育與保健課程延伸出來的一門學科,隨后根據社會的需要,成為現今醫學與體育學交叉學科,并且在本科畢業時能夠獲得教育學或者理學的學士學位。
根據文獻調查記載可知,最早在中國古代與古羅馬,就存在如導引術,易筋經,八段錦類的保健類功法,其更是成為現代醫療體操的鼻祖。在我國體育保健學科是在1930年—1939年之間興起,體育保健學科的成立為后期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1955年教育部在《體育系暫行教學計劃》中,將《醫學監督》設立為運動康復學科最初的學科,為后續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堅實了基礎。在1963年《運動保健》頂替了《醫學監督》。直到1989年頒布的《增補高等學校專業目錄》里“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提出就是現如今的運動康復專業的雛形。在2004年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在極少部分高校中開設,學制4年。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開設此專業的學校逐步增多。在2012年運動康復專業被設定為特設專業,并且全國首批運動康復學碩士也于2016年由全國專業體育院校開設招生由此可見,這門新興的學科,也并非一蹴而就的,我國的運動康復發展史中也有著幾十年的發展歷程。
(二)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人才的培養目標
運動康復專業是運動醫學與體育學交叉的一門學科。其專業在培養目標設置方面,需要重視理論的教授,還要重視實踐能力的提升。根據資料顯示,在我國體育院校中,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大致相同。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康復醫學與運動科學的理論與實踐,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進入到專業的機構進行工作的康復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對運動康復人才培養制定標準,并且有些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出現功利性的弊端。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出來的運動康復人才,在進入社會后難以適應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需求。所以各個高校運動康復專業,一定要從專業理論基礎、實踐技能、專業知識與態度這幾個方面來進行學科目標的定位。
(三)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的課程設置
我國體育院校開設運動康復的課程主要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選修課大部分學校都是發布在選課系統中,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進行選課;因為每個學校的學科建設目標不同,開設的必修課的側重點也略有不同。根據文獻調查可知首都體育學院,根據辦學的需要開設了冰雪體育項目相關的傷害防護的運動康復課程;上海體育學院開設的運動生理以及運動醫療相關課程;成都體育學院則開設的有關推拿、針灸具有中醫特色的運動康復課程。我國體育院校開設的運動康復課程,基本是使學生們了解運動技能,掌握不同項目所發生傷病的原因。
從目前各個學校開設的課程可以看出,體育學、康復醫學為主要課程,基本為學生開設的科目有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體育保健學、生物化學、推拿學、運動訓練學等課程。但是根據社會發展慢性病以及老年疾病的課程各個院校開展不夠全面,如:一些院校將老年康復,神經康復,作業康復治療作為選修課,使得運動康復專業學生并不能系統地學習到全面的??瓶祻椭R。
(四)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師資配備現狀
當前我國體育院校的運動康復課程主要由運動醫學康復治療學的老師來教學,理論課中涉及的醫學相關內容較多,在體育學院中能夠勝任運動康復相關課程的教師較少,并且具備能夠臨床實踐與治療經驗的教師更少。通過訪談與調查可知道,部分運動醫學教師更愿意去綜合類院校工作,只有少部分教師來到體育院校從業。因此,體育院校中具有豐富運動康復經驗的教師較少,現有教師應該在運動康復專業方面的理論以及實踐的掌握還需進一步提升。
(五)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學生就業滿意度
隨著近些年我國在運動康復方面的重視程度在逐步增強,也頒布出許多促進運動康復專業發展的相關文件,但是當前還沒有落實在實際之中,運動康復專業學生畢業就業問題始終難以解決,用人單位基本是醫院或者康復機構,但是用人單位還是招聘有醫學背景的學生,體育類院校培養出來的運動康復學生還沒有完全被社會認可,所以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的學生,繼續從事此專業的工作較少。當前我國運動康復人才的就業形勢較不明朗,大部分學生在畢業之后可能會選擇考公、體育老師或者考研,還有一部分學生到民營康復機構或者健身房任職。并沒有緩解運動康復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這樣直接影響了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并且在運動康復學生畢業后因為無資格證,存在著找工作難,工資低的問題,就業壓力巨大,很多堅持工作的康復師也在幾年后選擇轉行,所以運動康復專業學生就業滿意度并不高。在某些縣級城市,二、三線城市,仍然存在著經濟低迷和對康復的偏見,不利于運動康復行業的發展。
四、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存在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通過調查發現,我國體育院校中運動康復專業在進行培養時存在一些問題,在學生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方面,看似很多,但是目的性不明確,學生在畢業后都不能學以致用。并且運動康復專業與醫學中康復治療專業同質化嚴重。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方面沒有明確的標準,課程較為混亂,核心課程不突出。導致人才培養差異性較低,不能突出運動康復專業在運動方面的專業性。
(二)教學設備不完善
大部分院校在運動康復專業的教材缺乏,專業課采用的與此專業不匹配,有的學校除了用教材以外,憑自身對專業的理解對教材進行教授。還有就是運動康復專業的授課,需要大部分康復設備,但是各個高校之間的資金投入差異加大,一部分體育院校因為投入資金不足,擁有的康復設備過于陳舊且使用率低,對于學生康復實踐能力的培養較為吃力。部分體育院校仍存在實驗室建設,基礎醫學建設,如:解剖室,組培室,生理學動物實驗室,機能實驗室不足等現象,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掣肘。
(三)學校師資力量不足
運動康復專業需要的教師,應該是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以及體育鍛煉的經驗。但是在我國符合這一方面的人才較少,師資力量不足,以及校園康復設施儀器配備不足,必然會影響此專業的發展趨勢。我國體育院校可以引進外聘醫學院校的教授擔任體育院校的教學任務,來彌補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還可以制定完善教師的選拔、考核機制。其次,為該校教師設立培養計劃,與醫學院合作或者以網課的形式不斷提升本校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文化素養。與本地的醫院進行合作,建立實訓基地,以練代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技術水平。
(四)畢業生就業方向迷茫
運動康復專業在我國屬于體育學,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對本專業的相關職業執照,有一些地區運動康復專業可以考取康復治療師的資格。但是運動康復專業在理論方面又不如運動人體科學的專業,實踐方面又不如康復治療專業。還有一些地市規定運動康復專業不能從事康復治療師的職業,因此本專業畢業生畢業之后的方向較為狹窄。還有一方面,運動康復專業有些學校畢業證是教育學有些學校畢業為理學學科,為該專業學生就業帶來了不少困擾。有很多醫療機構在招聘時更加喜歡關于臨床專業的畢業生,這就導致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生就業環境較差。
五、結語
基于體育強國的建設背景進行我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較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學校根據學生喜好制定多元化培養方案,培養適合多方面康復領域的人才。采用外聘的方式來彌補專業教師不足的現狀,積極加強校企合作,相關醫學課程聘請臨床醫師或治療師授課,提升運動康復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明智,王歡.運動康復專業學生開展創業訓練項目的探索與實踐——以鴻道運動康復工作室為例[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01):66-68.DOI:10.13847/j.cnki. lnmu(sse).2023.01.007.
[2]胡思遠,龍專,殷宏亮,鄧春菊,谷磊.我國運動康復專業“體育術科”課程開設現狀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22(39):125- 128.
[3]萬蓮蓮.體醫融合背景下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22.DOI:10.27384/d.cnki. gwhtc.2022.000255.
[4] Cofini Vincenza,Bianchini Valeria,Muselli Mario,Budroni Danila,Tobia Loreta,Calò Giovanna Letizia,Fabiani Leila,Necozione Stefano. Quality of Life among Pediatric Neurocognitive, Speech, and Psychomot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an Italian Sample.[J]. Clinics and practice,2021,11(4).
[5]廖琛,農麗穎.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康復專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思考——以賀州學院為例[J].運動精品,2021,40(06):29-30.
[6]李榮源,王惟釗,蘇奕,謝瑾蕙.廣西地方本科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較研究[J].運動精品,2021,40(04):1-2.
[7] Fang Man,You Fan,Yao Rongqi.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VR) in Practice Teaching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Major[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2021,1852(4).
[8]張煦光.哈爾濱體育學院冰雪特色運動康復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D].哈爾濱體育學院,2020.DOI:10.27771/d.cnki. ghebt.2020.00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