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大單元教學,旨在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呈現,構建整體教學體系。基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開展大單元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對此,文章從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梳理大單元教學課時、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布置大單元思考問題、整合大單元教學資源、完善大單元教學評價等方面探討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整體意識
“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對教師教學提出的全新要求。開展大單元教學,旨在幫助學生經歷完整的知識學習過程,使其擺脫傳統孤立訓練的束縛,能更好地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大單元教學符合課程改革的需要,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教育。
一、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及其應用價值
1. 大單元教學的概念
大單元之“大”是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課程思維的形象化表現。大單元教學是由教師根據教學主題,通過對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利用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基于知識結構化特點開展的整合性教學活動。開展大單元教學,旨在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以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
2. 大單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提升學習自主性。
區別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圍繞大單元主題積極參與對問題的分析與探究活動。新穎的學習方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廣泛參與能夠促進整體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2)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促進學生的思維向關聯結構和抽象擴展結構發展的結構化教學模式。在參與小學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在大單元教學的啟發下突破傳統單課時學習的限制,更好地了解數學知識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通過系統性地梳理構建更具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在主題的引領下,學生將通過實踐不斷串聯新舊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形成更加系統的知識網絡,為后續初中階段乃至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3)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大單元教學具有學習者經驗統整性、課程內容結構化、教學程序逆向性、學習成果生活化等特點。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已然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任務。基于大單元視角組織數學教學活動,教師圍繞數學概念創造了更多自主實踐的契機,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學習平臺,并補充了與主題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加強知識間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學科知識、學習者經驗與社會生活三個維度的整合,幫助學生在遷移運用中逐步形成并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凸顯學科育人價值。
二、大單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組織大單元教學期間,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根據知識的結構化特點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明晰各環節之間的關聯,為學生設計更加科學的教學活動,以實現大單元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下面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例,整合本冊教材中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內容,講解“小數”的相關知識,以此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
1. 統籌教學內容,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
大單元教學的開展并非盲目的,教師需要在準備階段深入解讀教材相關信息,了解本次大單元教學的方向及各部分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再由此設定教學目標,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作鋪墊。
例如,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理與分析,教師發現“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數出發,理解小數的意義、性質、讀法、寫法和大小比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單元旨在幫助學生在理解小數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類比整數運算法則,掌握小數計算的基本方法。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學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能夠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小數,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又是今后學習小數乘除法豎式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等知識的重要基礎。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這些都是本次大單元學習的重要基礎。為此,教師可以圍繞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利用學習清單匯總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和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內容,擬定大單元教學主題“運算的一致性——小數計算”,并設計以下具有結構化特點的教學目標。
目標1:觀察生活中的小數,形成良好的觀察意識,感受小數產生的原因,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深化對小數意義和性質的理解,掌握小數的概念和性質。
目標2:在了解小數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在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對比整數與小數計算的異同,理解小數計算的算理,形成轉化思想。
目標3:建立小數性質與小數計算兩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理解整數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感和運算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目標4:在完成小數計算后進行驗算,養成嚴謹、認真、反思的學習習慣,磨煉克服困難的意志,感受數學的魅力。
依據大單元教學結構化特點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層次分明,凸顯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旨在幫助學生經歷遷移經驗、理解、掌握并運用小數運算法則的過程。
2. 梳理知識特點,梳理大單元教學課時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以主題為核心,通過結構化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使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的本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整數加法和減法的算法、算理遷移運用到小數加法和減法運算法則的學習中,還要將整數加法和減法與小數加法和減法進行比較,感悟“運算的一致性”是本次大單元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為了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壓力,教師需要進一步細化具體的課時教學任務,明確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體現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特點。
例如,依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教師可以將本次大單元教學活動分為三個主題,即“小數的概念和性質”“整數計算與小數計算的對比”“小數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并以學習清單的方式呈現具體課時安排。
第1課時:小數的概念和性質。尋找生活中的小數,掌握正確的讀法和寫法,感受“細分單位”是小數產生的原因。
第2課時:整數計算與小數計算的對比。聯系整數計算,感悟計數單位的重要性,建立轉化思想;了解無論是計算整數加法和減法還是計算小數加法和減法,列豎式計算時都要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相同計數單位之間的累加,感悟運算的一致性。
第3課時:小數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完成課后練習任務,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參與教師設計的“購物”活動,學會運用小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3. 依托實際學情,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
在本次大單元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在了解小數性質的基礎上,類比數的運算的一致性,掌握小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運算法則,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組織大單元教學期間,教師需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首要目標,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結合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情境,引發學生對情境的討論與思考,順利導入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概念和性質”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天氣預報播報視頻,讓學生聆聽并觀看播報員在播報天氣溫度指數時的表達方法,并與學生開展對話:“各地區氣溫數值中的‘小數點’表示什么?如何正確讀出小數?除了溫度之外,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小數的身影?”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能喚醒他們的學習經驗,使學生自發參與關于“小數的概念和性質”的討論。又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小紅前往超市購物。已知花露水13.2元 / 瓶,香皂6.5元 / 塊,橡皮2.7元 / 塊。小紅一共有20元,如果她想購買兩種不同的商品,有幾種購買方案,分別會花費多少元錢?如按照此種方案購買,還能剩下多少元錢?圍繞購物情境,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探討購買方案,并在分析中積累經驗,為學習小數運算知識作準備。
4. 基于結構特點,布置大單元思考問題
問題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圍繞教學主題設計具有思考價值且能凸顯知識間關聯的問題串,驅動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強化思維能力,把握數學本質。
例如,在此次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尋找小數與整數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在測量和計算時,如果無法得到整數結果應該用什么樣的數表示?”這一問題的難度相對較大,當出現學生無法順利理解問題的情況時,教師可以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啟發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方式解決問題,并再次提出問題:“對單位‘1’進行細分能夠獲得比1更小的數。這樣的數應該如何表示?小數與整數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通過解決相關問題,能夠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十進制離不開單位的細分與累加,進而更好地認識小數與整數之間的關系。依據大單元教學原則,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結構特點,在帶領學生探索運算算理、算法時,引導學生按照整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式嘗試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并繼續提出問題:“計算單位不同的數是否能夠直接相加?為什么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計算不能用末位齊?小數結尾的0能否被省略?”教師通過問題串的形式驅動學生逐級探究,溝通小數加法和減法與整數加法和減法的關聯,認識到“運算的一致性”,幫助學生在主動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發展高階思維。
5. 依托發展需要,整合大單元教學資源
在大單元教學中,除了固有教材資源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補充課外學習資源,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練習中不斷拓寬學習視野,通過大單元學習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為后續參與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本次大單元教學圍繞“運算的一致性——小數計算”這一主題展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小數加法和減法練習項目,但除了加法和減法之外,小數的乘法和除法也是需要學習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將小數的乘法和除法作為課外補充資源,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行適時分享。教師可以借助代金券讓學生思考如何將1元平均分給兩個人,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使其產生細分單位的需求,從“整數單位”進入“小數單位”。再依據情境設計“100元錢能購買幾個單價為3.5元的羽毛球?”這一問題,啟發學生嘗試聯系整數與小數加法和減法的遷移原理,分析小數除法的運算法則,溝通模型之間的聯系,通過解決真實生活情境問題建立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聯。
6. 提高整體效果,完善大單元教學評價
《標準》強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在本次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任務的形成性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小數的意義,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法、減法、乘法豎式計算的算理、算法,充分發揮評價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牽引作用,實現教、學、評三者間的密切融合。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在練習中的表現情況,判斷學生能否積極探究不同的算法、溝通豎式計算與橫式計算之間的聯系,能否主動與他人進行合作、建立“數的運算一致性”理念,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習慣、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與總結。例如,在解決“小數與整數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難以快速給出答案,原因是其缺乏結構化思想。因此,教師在評價時可以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導,如利用思維導圖梳理單元知識、課前預習與之相關的學習內容等。同時,為了保障大單元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反思自己在大單元學習中的表現,并提出對大單元教學改革的建議,以便于教師精準定位學情,對后續大單元教學活動進行調整與優化。這樣,在科學評價的輔助下,教、學、評將實現一致性發展,更好地提高大單元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要從大單元視角出發分析教學資源,遵循知識結構化特點和學生發展需要設定教學目標,創設直觀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凸顯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特點,幫助學生在更具整體性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深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1]駱剛. 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J]. 亞太教育,2024(4):53-56.
[2]王建芹. 小學數學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評《小學數學大單元整體教學這樣做》[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