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趙元任《和平進行曲》的發表標志著中國原創鋼琴作品的誕生,近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作曲家開始掌握鋼琴音樂的創作技法,繼而陸續創作出大量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著名音樂教育家李未明通過借鑒民間花鼓藝術和福建民謠創作出了鋼琴作品《花鼓春吟》,展現了民間花鼓與福建本土的音樂特色。本文通過對花鼓起源及《花鼓春吟》的分析,進一步展現福建本土原創音樂作品的多樣性和藝術性,以幫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這首作品。
[關鍵詞] 花鼓藝術;中國鋼琴作品;音樂分析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058-04
花鼓藝術是我國較為綜合的一種民間藝術,涵蓋了音樂、舞蹈、曲藝、雜技、表演等藝術形式,一直以來深受老百姓喜愛。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蘊含花鼓音樂素材的音樂作品,為這種中國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嶄新的思路。《花鼓春吟》是李未明在20世紀90年代末創作的鋼琴小品,采用福州民謠并融合安徽鳳陽花鼓元素,描繪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這首作品體現了獨特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征,使民間音樂曲調的內涵變得更為豐富,賦予了作品新的時代精神。
一、花鼓藝術簡介
(一)花鼓的起源與發展
花鼓是我國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漢族民間歌舞藝術,通常男執鑼、女背鼓,以鑼鼓為伴奏邊歌邊舞,是集歌、舞、戲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它是農民在田間插秧農作時擊鼓演唱發展而來,‘花鼓’二字,源于表演時所用樂器,與北方的秧歌同源異流,都是農耕文化的產物。”[1]
有關于花鼓起源最早的傳說可以追溯至夏朝時期,相傳是百姓為了紀念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功德。到了宋代時期,花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有關花鼓的記載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花鼓相關的表演也開始出現在勾欄瓦舍中,逐步形成獨特的民間藝術。元代花鼓由民間藝術變為宮廷藝術。明清時期花鼓的發展達到了高潮,并且產生了影響最為深遠的“花鼓燈”;而后隨著戲曲的發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戲。
(二)花鼓變遷與流行地區
花鼓主要流行于湖南、安徽、山東等地區。“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時代人們對花鼓的稱謂有所不同,花鼓的起源也眾說紛紜,有儺舞、訝鼓、三棒鼓、秧歌及打夜胡等,但它們都有共同的藝術特點,即載歌載舞, 鑼鼓伴奏綜于一體。”[2]湖南花鼓戲是地花鼓發展而來的,其曲調高亢明快、情節簡單明了,帶有濃厚的喜樂色彩。隨著越來越多的情節和曲調加入,便形成了花鼓戲。湖南花鼓戲的典型代表就是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劉海砍樵》。隨著人口遷移,河南的燈曲和湖北的東路花鼓傳入安徽,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融入了安徽的民間歌舞,還受到了京劇、徽劇的影響,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安徽花鼓戲,其中最被人廣為熟知的就是安徽鳳陽花鼓。山東花鼓又被稱為花鼓秧歌,主要以家庭生活為故事題材,語言風趣,以花鼓為伴奏樂器,采用邊走邊唱的表現形式。山東的許多地方戲都是從山東花鼓衍生出來的,例如茂腔、五音戲、四平調等。
花鼓來源于民間,是由勞動人民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積累、創作、發展的一種廣為流傳的綜合藝術形式。花鼓與勞動人民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感。由于各個地區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花鼓。
二、花鼓題材相關的代表性音樂作品
(一)瞿維的鋼琴曲《花鼓》
《花鼓》是瞿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中提出文藝革命思想后于1946年創作的作品。這首鋼琴作品交叉運用了安徽民歌《鳳陽花鼓》和江蘇民歌《茉莉花》兩個主題,并使用了復調的手法使兩個主題相互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旋律對比。這是唯一一首產生在“解放區”的經典鋼琴作品,對中國鋼琴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王建民的二胡曲《第二二胡狂想曲》
王建民是我國著名作曲家,他創作的作品內容豐富多彩、體裁多種多樣,尤其在民族器樂創作領域中頗有建樹。《第二二胡狂想曲》開始創作于1998年,是一首突出中國氣派和濃郁民族風格的狂想曲,其創作元素來源于湖南民歌和花鼓戲。這首作品具有傳統五聲調式的民歌中所不具備的不協和音程并且增加了人工九聲音階,體現出了“多調式多調性”的特點[3]。
(三)歐美作曲家克萊斯勒筆下的小提琴曲《中國花鼓》
美籍奧地利小提琴演奏家克萊斯勒的《中國花鼓》創作于20世紀初期,克萊斯勒在美國舊金山的唐人街觀賞了華人表演的花鼓音樂后對中國民間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采用了中國民間音樂中“花鼓”的元素創作出一首具有中國風格的小提琴作品。克萊斯勒運用東方旋律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充分發揮,勾畫出中國民間喧囂歡快的氣氛。
上述三首音樂作品通過借鑒不同地區的花鼓音樂,以及運用了多種創作手法,將花鼓音樂用不同的形式呈現。在創作過程中將民間元素進行融合,充分地將民間音樂質樸、簡單的特點表現出來,體現出濃厚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特色,實現了我國民間音樂及民間藝術形態的傳承和創新。
三、鋼琴作品《花鼓春吟》
(一)創作背景
《花鼓春吟》是由福建籍音樂家、教育家李未明于1996年創作的鋼琴獨奏作品。該作品描繪了福州春意盎然的景象,因此被命名為《花鼓春吟》。《花鼓春吟》以中國五聲音階為基本架構,音樂取材于福州傳統民謠和安徽鳳陽花鼓的曲調,作品曾獲得福建省第八屆音樂舞蹈節比賽創作獎。
(二)民間音樂元素的運用
這首作品的旋律動機E-G-A-G取材于福州傳統的民間小調,李未明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兒時經常聽到的一首至少有四百年歷史的福州民謠《真鳥仔》。《真鳥仔》最初是由安徽鳳陽花鼓演變而來的,逐漸本土化后被廣泛流傳,相關的曲調也曾出現在歷史悠久的閩劇里,在曲調上保留了原有的結構和基本旋律,但在調式和唱腔上都具有了濃厚的福建地方特色。
《花鼓春吟》動機充滿生機:E-G-A-G(見譜例1),由雙手整齊奏出,樂曲一開始,鳥語花香的感覺就彌漫開來,體現出閩南清新、歡快的音樂形象。隨后在全曲對主題動機進行多次調性變奏,努力挖掘出該動機潛在的戲劇性和抒情性,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之景,情感真摯、獨具韻味。
譜例1:第1小節
在第36—106小節出現的旋律G-G-C-A-G動機(見譜例2)來自安徽鳳陽花鼓,歡快的旋律使用了16分音符的節奏,音程和單音交替演奏模擬了鳳陽花鼓中鑼鼓喧天的節奏和音響效果。用淳樸的手法表現出了民間熱烈的歌舞場面,使整首作品變得充滿活力與熱情。
譜例2:第41—45小節
(三)《花鼓春吟》音樂與演奏分析
這首曲子共130個小節,為帶有再現的三段體,共有以下幾個部分組成(見下圖):
引子(1—11小節):散板,速度標記為Rubato。引子部分描繪了春天的到來,主題動機的旋律優美并穿插婉轉清脆的鳥鳴聲。1—2小節的主題動機跟隨著上行琶音,兩串左右手交替上行的長琶音模仿了古箏的聲音。演奏時要模仿出古箏撥弦的音色,并且注意在左右手交替銜接時要一氣呵成并配合著踏板落到柱式琶音上,音色要柔和,仿佛春天開始慢慢蘇醒,萬物開始復蘇。第2小節是第1小節的變化重復,刻畫出春意盎然的景象。第3小節是帶有小二度裝飾音的十六分音符跳進,第4小節非三度結構的十六分音符,這兩個小節節奏輕巧歡快、旋律婉轉動聽,表現出春天小鳥清脆的叫聲。演奏時聲音要富有彈性,音色要清脆透亮,通過強弱對比表現出鳥兒活靈活現的鳴唱。第5—11小節右手為伴奏部分,左手八分音符的下行進行逐漸向主題過渡,最后在主音上結束引子部分。
譜例3:第12—17小節
A段(12—35小節):速度標記為Moderato Cantabile的抒情性樂段,其浪漫的情懷和跌宕起伏的歌唱線條,反映出內心對于大自然的熱愛(見譜例3)。第12小節左手第一個和弦既是引子部分的結束音也是A段的開始,隨后兩小節采用降E宮五聲音階的伴奏將右手主題旋律引出。演奏時左手的五聲音階也要流暢并且配合好右手主旋律部分;嚴格按照連線把握好樂句之間的呼吸,音色要如唱歌般甜美。第21—27小節右手變為兩個聲部,上方聲部為主題旋律部分;下方聲部為十六分音符的伴奏,是典型的復調織體對位。演奏時雙手要運用不同的觸鍵表現出復調音樂不同聲部的層次感。音色要溫暖柔美而富有情感,并且在和聲上要相互補充相互推進。第30—35小節為A段的結尾部分,主旋律轉移到左手演奏時要注意樂句之間的劃分,右手的跳音和弦在演奏時要避免使用過于強烈或者沉重的力度,以獲得朦朧的效果。隨著漸慢和漸弱過渡到下一個段落并與之形成對比。
B段(36—106小節):速度標記為Allegro。B段分為三個部分,第36—58小節為降E宮調式,第59—81小節調性為降低大二度的遠關系調降D宮調式,第82—106小節再次轉向屬關系的降A宮調式,這三次轉調一氣呵成,把中部推向了高潮(見譜例4、5、6)。中部樂段在演奏上需要一定的技巧,雙手既要演奏整齊又要把握好強弱對比的平衡關系,連續三次的轉調要一氣呵成。每個部分開頭的右手織體為十六分音符的跳音,演奏跳音時節奏要具有顆粒性并且要將帶有鳳陽花鼓的旋律表現出來,左手為切分節奏的和弦伴奏,演奏切分和弦要將鼓點的節奏和音響表現出來,使情緒從抒情轉變為喜悅和熱烈。這一段落使原本的主題變得充滿活力與熱情,象征著春天積極向上的力量與希望。
譜例4:第36—40小節
譜例5:第56—60小節
譜例6:第82—86小節
C段(107—123小節)是帶有變化再現的華彩:速度標記為Rubato。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也是整部作品在演奏技巧上的難點。在調式上為降 E 宮回歸到A段的調式。第107和108小節為由反向進行的五聲音階,演奏雙手的反向五聲音階時要流暢,隨著漸強的反向音階過渡左手主題旋律的再現。第109和110小節右手為長顫音,左手為切分節奏主題旋律,隨后是左右手交替的下行五聲音階。第111—116小節右手為三連音的伴奏,左手為八度主題旋律的再現,隨后由雙手相同下行的五聲音階轉為激烈的上行雙手八度,推向了全曲的高潮。演奏時右手的三連音要和左手的八度主題旋律配合好,銜接雙手八度的上行,演奏時指尖緊貼琴鍵、手腕積極運送力量。第117—121小節速度標記為 Rubato,意為節奏自由。第117—119小節為左右手交替十六分音符,旋律線條隱藏在右手,力度標記為p、pp,主題旋律在右手,演奏時右手要如行云流水般并且將隱藏旋律突出,音色要變為朦朧。接著第120—121小節雙手反向五聲音階進行過渡。第122—123小節速度標記為Allegro,右手為八度顫音和七和弦,左手的七和弦將全曲推向了高潮并過渡到尾聲。
尾聲(124—130小節):速度標記為Moderate,意味中板(見譜例7)。右手為六連音,左手為柱式琶音,五聲音階的旋律線條隱藏在雙手的和聲中。隨后兩個小節雙手配為三個柱式琶音,最后回到了降E宮來結束全曲。在演奏時要突出隱藏在和聲中的旋律線條并且手指觸鍵要深一些,右手六連音要貼鍵彈奏,使音色更加朦朧。最后結束在鋼琴的大字一組渾厚的低音降e 音上, 力度要求 ppp,在演奏這個音時要慢速觸鍵快速提起,聲音既要極弱,又要傳出很遠。營造出含蓄幽婉的意境,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讓觀眾更深刻地體會這首作品表達的音樂內涵。
《花鼓春吟》音樂語言淳樸,通過多樣的創作手法立意于福建民謠,進一步深挖了“福”文化價值,寄予了對福建“福”文化的向往,是一部優秀的閩南風格鋼琴作品。
譜例7:第124小節
結" "語
李未明的鋼琴作品《花鼓春吟》將現代西方的作曲技巧與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元素巧妙地融合,從節奏、旋律、和聲及音響效果等方面將花鼓藝術和福建傳統民謠完美地合二為一。中國鋼琴創作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發展,經過前輩作曲家們的積極探索與辛勤耕耘,從西學東用到逐漸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民族風格,已然蓬勃崛起。在鋼琴藝術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上,不僅要在鋼琴教學中重視中國作品的學習與演奏,更要在創作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當今這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下,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勢在必行,如何更好地在新時代讓新青年對其傳承和發揚,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期待中國的鋼琴作品能更具創新性、多樣性、技巧性和表現力,同時也能更具世界性和年輕化,達到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推動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關注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與學習,熱愛中國鋼琴音樂,使其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占據更重要的地位,才能真正使鋼琴說中國話,實現黑白鍵上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魏麒.花鼓文化——豫東(商丘)“慶豐花鼓舞”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
[2] 楊勁松.花鼓文化視野下鋼琴曲《花鼓》與《湖南花鼓》的比較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5.
[3] 李麗子.論王建民五首二胡狂想曲的創作理念及其音樂風格[D].云南藝術學院,2022.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