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福州市食用菌產量與產值均持續穩步增長,食用菌產業作為福州市特色產業,為經濟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同時也是實現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本文對福州市食用菌的種植規模與品種、政府支持情況、生產和銷售狀況進行了概括,深入分析了其產業鏈環節存在的問題,并從品種選育、創新業態、培育龍頭企業、加強培訓指導、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出食用菌產業升級的對策。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產業鏈;創新路徑;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1038(2024)07-0089-04
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4.07.017
Study on the Upgrading of Fuzhou Edible Fungi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edible fungi in Fuzhou have continued to grow steadily, and the edible fungus industry, as a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Fuzhou, has contribu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a pillar industry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help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lanting scale and varieties, government support, production and sales status of Fuzhou city, deeply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fungus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variety breeding, innovative business formats, cultiv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 strengthening training and guidance, and brand building.
Keywords: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dustrial chain; innovation approach; industrial upgrading
福州市食用菌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是福建省食用菌主產區之一。近年來,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食用菌產業,將其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全市呈現出一幅以羅源縣為“干”,福清、閩侯、閩清、永泰等地為“枝”的菌菇產業高質量發展樹狀圖。福州市擁有全國最大的秀珍菇生產基地、最大的繡球菌生產基地、最大的干香菇出口口岸,是全國白色金針菇、繡球菌工廠化栽培技術的發源地。截至2023年10月,全市食用菌規模栽培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達60多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10家。福州市食用菌產值上億元的達4個;有30多家以干香菇為主的出口企業,年出口值達1億美元以上。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當地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帶動了多個村莊脫貧致富,改善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但隨著各地區產能的逐漸擴大,同質化、低附加值的傳統食用菌產業收益會逐年下降,食用菌產業升級轉型是必然趨勢,因此本文基于產業鏈視角分析了福州市食用菌產業鏈現狀和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科技創新、產業融合、人才培育、品牌渠道方面提出了食用菌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1 福州市食用菌產業的基本情況
1.1 種植規模和主栽品種
食用菌是福州市優勢特色產業,每年產量持續增長。據福州市統計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2022年全年食用菌產量為27.94萬t,較2021年增長4.4%。其中羅源縣食用菌產量17.69萬t,占福州市食用菌年產量的63%。2022年福州市每年栽培秀珍菇規模達1億袋,其中羅源縣是全國最大的秀珍菇種植基地,被譽為“中國秀珍菇之鄉”。福州市繡球菌年產量超過5 000 t,占全省繡球菌產量的80%以上,是國內生產規模最大和工廠化栽培技術最先進的生產基地。
福州市食用菌種植主要有四大產區,分別是永泰縣、羅源縣、閩清縣、閩侯縣。永泰縣以種植竹蓀、靈芝、羊肚菌、香菇和鳳尾菇等為主,并在2022年引進赤松茸新品種;羅源縣以種植秀珍菇、繡球菌、海鮮菇、蟹味菇和鹿茸菌等為主;閩清縣以種植白木耳、黑木耳、金針菇和香菇等為主;閩侯縣以種植繡球菌、林下靈芝、黑木耳等為主。
1.2 政策支持和融資
福州市先后出臺《關于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十條措施》《福州市“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有效助力了福州市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自2020年以來,福州市每年負責承辦中國食用菌產業博覽會,不僅吸引各地供應商前來采購福州食用菌,也擴大了銷售渠道,還為福州食用菌企業增加了知名度[1]。同時,福州市各縣政府積極開展金融業務和提供資金補貼,助力食用菌生產。例如羅源縣在2019年啟動“政銀擔”三方合作,由縣政府、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與福建省農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共同開展。每年對秀珍菇菌包集中生產供應商和種植戶推出“菌菇貸”“畬情貸”等金融產品,有效解決資金問題。閩侯縣出臺《閩侯縣山區半山區食用菌產業發展項目實施方案》,為生產食用菌的企業和農戶給予補貼。
1.3 生產加工和產品研發
福州市有多所食用菌研究中心,如農業部食用菌加工研發分中心、特色食用菌繁育與栽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福州綜合試驗站、藥用菌栽培與加工國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發機構,以及在羅源縣起步鎮擁有食用菌研發中心以及國家級菌物學會創新驅動服務站,全面助力食用菌產業邁向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2]。如菇菇工坊是羅源縣食用菌展銷中心,創新開發菌菇飲品,其產品如菇菇檸檬茶以及與奶茶有機結合的鮮菇奶飲,將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繡球菌添加到奶茶中,引發了一波年輕人購買。
1.4 銷售渠道和銷售額
福州市現有產品線下主要銷往上海、廣東、深圳、溫州、臺州、杭州、蘇州、常州、寧波等大中城市以外,其它少量銷往南昌、重慶等地。鮮菇產品都發給蔬菜經銷商,再經批發環節進入當地農貿市場,直供酒店和超市銷售幾乎為零。線上銷售渠道主要有樸樸和淘寶,以及在福建省商務廳指導下的抖音“山貨上頭條”直播電商等,抖音“山貨上頭條”聚焦于食用菌產業,推動福州菌菇出村進城。位于閩侯縣的福建容益菌業科技研發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繡球菌生產基地,2021年產值達2.3億元,2022年上半年產值達1.3億元;2022年羅源縣起步鎮秀珍菇產量8 000萬袋,全產業鏈產值超10億元。
2 福州市食用菌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菌種培育科技創新不強,利潤低
目前,食用菌種植過程中飽受病蟲害困擾。導致其病害的因素有多種,除生產管理因素、病原物、環境條件外,菌種退化、菌種老化也是重要因素[3-4]。此外,食用菌新品種選育也相對滯后,金針菇、杏鮑菇、真姬菇、鹿茸菇等工廠化品種面臨國外種源“卡脖子”難題[5-6]。福州市各縣區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菌種,創新源頭供給滯后,與國內其他主產區所銷售的菌菇產品相似,缺少地區特色產品,難以增加獲利空間,贏得市場競爭優勢[7]。
2.2 產業鏈條短,產品開發設計滯后
福州市食用菌產業以培育、生產、采摘、銷售為主鏈。有75%的食用菌栽培設施處于傳統老舊生產水平,因此菇農多是在菌菇成熟后,采摘后裝上冷鏈車直接輸送到市場,缺少精深加工環節,產業鏈條較短[8]。現有食用菌產品的研發方面也較為滯后,很少將菌菇與其他品類有機結合進行創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工業化的推進,食用菌產品需求種類將會增多,菌菇零食、菌菇發酵制品、菌菇飲料、菌菇化妝品等多個品類有待開發與設計運營[9]。
2.3 產業規模小,品牌化程度低
福州市食用菌產業規模較小,如寧德古田縣2021年食用菌產量90.65萬t,產值60.07億元,其產量已達福州市食用菌產量的3倍[10]。且古田縣有80%以上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產供銷活動,相關從業人員近30萬人,營銷戶3萬多家,古田食用菌商人、企業家遍布各地[11]。而福州市各縣區生產品種不一,生產較為分散,沒有實現產業的集群化效應。
福州市食用菌優質企業如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容益菌業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福建省百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近年來一直助推品牌成長,但品牌的凝聚力較低;在品牌建構方面也尚未完善[12]。如秀珍菇,產品包裝設計落伍,消費者對品牌的辨識度較低,加上營銷推廣力度小,難以建立起強有力的品牌名號。
2.4 專業人員缺乏,線上營銷渠道不暢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深入鄉村,食用菌產業逐漸壯大。但近年來隨著現代化、城市化不斷深入,居住在城鎮中的青年人紛紛離開家鄉進入城市工作,因此從事食用菌產業的人員較少,產業人員數量不足、人才欠缺[13]。
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新業態和新模式逐漸崛起,如小紅書種草營銷、抖音快手直播等銷售方法受到人們的歡迎。城鎮中有意識和花時間去學習有關電商行業知識的年輕人較少,導致福州食用菌產業的線上道路很難打通,食用菌產業鏈發展受限。
2.5 產業鏈回款周期長,資金周轉慢
福州市食用菌銷售渠道主要是各地的商超、農貿市場、加工工廠等,但這些銷售方式回款賬期過長,且一次回款時間大約三個月到一年不等。回款時間的不確定性讓菇農經濟來源不穩定,種植信心不足[14]。此外,食用菌種植周期較長,以秀珍菇為例,在冬天12月菇農開始備料制作菌包,在次年10月份停止生產,生產周期接近一年。若是非工廠化的傳統季節性栽培食用菌,在種植過程中沒有收入來源,菇農的資金運轉就會較為困難。
3 福州市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對策
3.1 培育本地特色品種,提升收益
企業要加強對食用菌品種的科技研發力度,通過聯合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共同創新食用菌菌種、工藝、培養基配方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促進食用菌栽培品種結構優化[15-16]。同時,對福州食用菌資源進行精細化開發,研究深加工、精制等工藝,并采用現代化的生物提取技術,最大限度地萃取和保留食用菌原有的營養物質,挖掘出食用菌產品的附加值。
3.2 創新業態,推動產業技術發展
當前福州市食用菌產業業態較為單一,以生產和銷售菌菇為主。可因地制宜地推進食用菌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同時將其產業觸角延伸到農家餐廳、休閑采摘和觀光體驗、科普研學等領域,將食用菌的農業功能向社會、生態和文化等其他功能進行拓展,催生食用菌新的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17]。例如在休閑山莊旁開設農家樂,將當地所種植的食用菌搬上餐桌,用新鮮嫩美又具有營養價值的菌菇,做出別具一格的菜系。還可以開設菌菇農場,吸引親子群體前來采摘體驗,培養兒童對農業文化的興趣,同時為菇農創收。根據地理位置聯合研學機構布局菌菇研學基地,通過線上和線下的營銷方式,推送菌菇研學套餐,吸引學生群體前來研學,體驗食用菌種植過程,并學習其蘊含的生物知識和科學,拓寬學生的視野。
3.3 發展生產工廠化模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一是加快建設各縣區智能化、工廠化食用菌種植基地,探索一條屬于福州市特有的食用菌生產道路。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發展先進的生物工程育種、智能化監測、自動化機械作業的食用菌生產工廠化模式,實現食用菌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栽培。二是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使其成為各區縣食用菌產業的帶頭人。發揮各區縣的龍頭企業優勢,以點帶線,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個體農戶”聯農帶農發展模式,合作社可作為紐帶人,上連龍頭企業,下連農戶,串聯起當地食用菌產業鏈。引領鄉村食用菌產業走向集聚化、標準化、規模化。培育地區拳頭產品,打響區域公共品牌,延伸出當地特有的食用菌產業鏈。
3.4 加強培訓指導,發揮互聯網優勢
網絡直播電商是時下最熱門的經濟業態,目前也是發展的黃金時期,福州市食用菌產業可以發揮互聯網優勢,逐步完善其產業鏈。引進人才和加強培訓指導是當務之急;政府和企業可以在人才引進上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和福利優待,吸引電子商務人才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增添動能[18-20]。此外,企業可通過聯合食用菌研發中心建設電子商務培訓服務站點,以線上商鋪運營為中心,開設帶貨直播以及網絡圖文、短視頻制作課堂,延伸菇農電商供應鏈知識的邊界,提升網絡運營水平。實現菇農使用互聯網營銷菌菇產品的目標,拓寬菌菇線上銷售渠道,提升食用菌產業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3.5 樹立品牌形象,拓寬銷售渠道
利用“福菌”名片,積極建設福州食用菌品牌形象,挖掘品牌的深層內涵。開展質量、食品安全、有機產品等體系認證,運用健康、富含微量元素、養生等新消費理念標語,增加消費者對于菌菇保健價值、藥用價值的感知,逐漸培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同時結合福建交通廣播、電視網絡、手機軟件平臺等宣傳媒介講好菌菇故事,提高產品的區域認知力和影響力。
組織企業參與食用菌相關展銷會,開拓建設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可結合新零售社區團購、菜鳥驛站、外送超市等進行銷售,從用戶下單到收貨時間間隔短、回款時間快,有助于菇農快速回籠資金。降低市場風險,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丹, 林玲玲, 徐學榮. 福建省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 北方園藝, 2021(18): 148-154.
[2] 吳敏文. 推進福州市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J]. 中國食用菌, 2021, 40(1): 127-131.
[3] 劉芳, 袁宗勝, 柯麗娜, 等. 福建省秀珍菇病害調查與防控策略[J]. 食用菌, 2022, 44(4): 73-75.
[4] 翁立姍, 金浪. 閩產道地靈芝產業化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J]. 食藥用菌, 2022, 30(5): 343-350.
[5] 莊學東, 施樂樂. 福建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 東南園藝, 2023, 11(4): 308-311.
[6] 董浩然, 于海龍, 姜寧, 等. 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及趨勢[J]. 食藥用菌, 2024, 32(1): 1-9.
[7] 李碧珍, 陳椿萍. 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發展瓶頸及其突破方略——以福州市為例[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 26(4): 36-42.
[8] 張維瑞, 陳愛靖, 蘇貴平, 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寧德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 北方園藝, 2023(18): 137-142.
[9] 楊璐敏, 熊永生, 廖靈芝. 食用菌多糖保濕功能的應用現狀[J]. 中國食用菌, 2024, 43(1): 6-13.
[10]" 曾秋玲. 古田食用菌產業發展途徑初探[J]. 廣東蠶業, 2020, 54(12): 129-130.
[11]" 唐茜. 鄉村振興視域下福建省食用菌產業市場營銷策略優化[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3, 34(22): 76-78.
[12]" 鄭媛. 福州市森林資源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以森林食品產業為例[J]. 林業科技情報, 2024, 56(1): 152-154.
[13]" 楊愛玲. 福建羅源縣秀珍菇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 2021, 41(5): 12-20.
[14]" 陳婧. 食用菌干品供應鏈全渠道運營策略[J]. 中國食用菌, 2020, 39(7): 117-119.
[15]" 袁濱, 吳振強, 朱藝勇, 等. 漳州市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策略[J]. 東南園藝, 2023, 11(1): 76-80.
[16]" 李廷燕, 王全春. 數字經濟背景下南華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探究[J]. 廣東蠶業, 2023, 57(8): 86-88.
[17]" 李忠, 羅萬業, 卓國寧, 等. 梅州白色農業與紅色文化、綠色資源融合發展研究[J]. 山西農經, 2024(8): 118-123.
[18]" 楊永彬. 福建食用菌種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 中國種業, 2023(12): 44-46.
[19]" 黃雅姿, 顏廷武, 許燕青. 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路徑分析[J]. 食藥用菌, 2023, 31(4): 239-245.
[20]" 喬芳芳. 舞陽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 河南農業, 2024(9):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