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職業教育來說,教育體系建構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擁有高超技能、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專業化人才。而標準化管理的理念創新能夠滿足上述要求,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借助制度建設結合教育體系建構,幫助學生實現能力進階。因此,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需要重視標準化管理的理念創新,以工學結合為導向,將學生放置于工作過程,引導其重構知識體系,并完成能力進階。基于此,本文著重以中職教育為例,研究就業視野下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策略,以期為業內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就業視野,中職,標準化管理理念,課程體系,創新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6.047
0 引 言
就業視野下標準化管理的理念創新,需要針對某一特定主題,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關鍵素養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獲得有梯度、有層次的進步和發展。并且,理念創新也強調理論指導的重要性,通過理論和課程學習,使學生凝聚核心素養,能夠通過知識學習滿足市場需求和企業聘用標準。當然,對于中等職業教育來說,需要在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為標準化管理的理念創新提供保障機制,從而對原有的課程體系和組織結構進行碎片化重組,最終使課程開發與教學內容對接標準化管理理念,借助結構化的課程體系,滿足現代人才培養的真實目的。
1 基于就業視野的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理念創新的內涵與必要性
1.1 理念創新的內涵
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是就業視野下,以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為載體,滿足實際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指導。這一理念的創新能夠基于人才發展規律,與企業發展進行有機結合,從多方角度打通人才培養和用人需求之間的供需關系,從而體現出高素質、專業化、技能型人才的內在發展需求。
1.2 理念創新的必要性
現階段,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各類新興技術不斷涌現,相對應的一些新型崗位層出不窮,而一些工作崗位也會隨之淘汰,崗位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對中等職業教育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養需求[1]。標準化管理理念作為中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指導,能夠基于就業視角,以工作崗位的變動,展開優化教育活動,從而使職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相統一,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步調一致,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前提下,能夠真正匹配崗位,從而強化市場競爭力,減輕個人就業壓力。
2 基于就業視野的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理念創新的現實意義
2.1 重視工作過程模擬,強調知識學習
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在就業視野下,工作過程是學生掌握各類知識、鞏固專業技能的重要載體。而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能夠作用在課程體系的建構上,格外突出就業屬性,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動態性和系統性,能夠將學生置于特定的工作場景中,彰顯出知識的應用價值。同時,還能基于創新優勢,將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深度融合,使教學內容和工作崗位有效銜接,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知識的實踐渠道,也有助于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將專業知識進行內化和遷移。
2.2 立足專業課程延伸,融入創新理念
中等職業教育經過課程改革后,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能夠立足于社會發展的用人需求,基于特定崗位變化,改變教育趨勢,尤其在課程設置上,能夠凸顯出教育的獨特性和先進性,從而使各個課程實現多方協同,共同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助力,以此形成步調一致的協同育人格局。例如: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為主要目標,立足核心素養的關鍵節點,優化整體教育路徑,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培養其擔當意識和匠心精神。同時,能夠結合具體工作任務,為學生提供知識實踐的載體,通過項目引領,使標準化管理理念與專業教育相互嵌合。
2.3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突出一體建設
在就業視野下,中等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強調體系建設的一體化屬性,且格外重視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課程內容甚至能與高職課程體系相銜接,從而通過向上承接,打通體系建構的各個要點,并結合工作崗位,在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真正突出工學結合的有效性,打造以工作崗位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方式。最終建設出有序的課程結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應突出一體化屬性,真正培養出高質量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2]。
3 基于就業視野的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策略
3.1 基于橫向延伸,在體系建構中突出工作崗位的同一性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工作崗位的變動主要凸顯了智能性變革和生產性變革,這兩種變革使各大產業實現了轉型和升級。因此,對于復合型、專業化人才的需求逐漸加大,也對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類工作崗位的變革呈現出高度集成屬性與同一性,工作內容中的技術占比也在日益提升,這表明在中等職業教育體系中,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需要以學生職業發展的能力培養為導向,凸顯出知識學習的綜合性以及整體性,同時以工作過程為課程設置的開發和邏輯起點,在學生參與工作過程中對知識進行重組,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凸顯出知識學習的跨學科屬性,從而轉變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遞的傳統教學方式,創造出真實的工作情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專業化知識的實踐能力,進一步使教育體系實現整合與提升。
在工作崗位中,學生也能夠融合不同學科知識,滿足跨學科、專業化的學習特點,真正提升個人核心素養,能夠在同一性的工作崗位中將理論知識實現內化與遷移,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不同類型職業教育課程知識的有機融合以及橫向延伸,能夠使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落到實處。
3.2 基于縱向深入,在體系建構中突出崗位晉升的階梯性
究其根本,標準化管理理念創新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是提升人才的就業能力,使之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助力。這就表明,課程體系建構需要遵循階梯式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按部就班地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崗位適應度,并通過由淺入深式的工作任務,讓學生不斷剖析典型工作任務,找到不同知識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差異性和銜接性,從而實現融會貫通與進步提升。
在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在布置典型性的工作任務時,還會逐步提出適當超出學生能力和職業發展范圍的高要求,從而讓職業能力的培養難度實現螺旋式上升,學生想完成職業能力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任務要求,就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運用更多專業知識,對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和整體描繪。
為鼓勵學生進行持續性學習,課程的內容安排也會進行縱向深入,即培養學生的一體化縱向思維,通過核心觀念塑造,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進階和行動的長久輸出[3]。在標準化管理理念創新前提下,這一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整合專業概念,增強行動能力,使標準化管理理念能夠真正發揮作用,成為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的縱向節點和環節支撐,最終有效保持課程內容的持續性和梯度提升,一步步將學生由“小白”轉變為領域“精英”。
3.3 基于崗位發展,在體系建構中突出工作崗位的整體性
學生的職業發展離不開對于未來工作崗位的分析關注,而中等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以此為邏輯起點,將學生與工作崗位相銜接,結合標準化管理理念,將若干工作任務進行整合,使學生在體系龐大的工作任務之間建構起知識的銜接性,使不同工作崗位組成有機整體,為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和教育體系的運行提供穩定來源。從工作的整體過程來說,學生也能夠在崗位發展的過程中找到組織定位,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對未來職業發展有著較為清晰的規劃,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專業技能[4]。
3.4 基于過程研究,在體系建構中突出工作崗位的綜合性
在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前提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內涵十分豐富,還需通過過程研究突出崗位的綜合性,使體系建設持續提高建設質量。首先,要加強對于工作的過程性研究,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基礎,而教育質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結構和工作過程的分析。隨著生產的智能化變革,除了上文提到的橫向縱向角度整合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還需從綜合角度進行最終把握,把學生看做一個獨立個體,引導其完整執行工作任務。這需要中等職業院校基于自身民辦特點,加強標準化管理理念貫徹能力,對于不同工作崗位的性質和特征進行分類。劃分對應專業知識,使學生了解工作內涵和知識的應用情景,尤其在新興技術的應用環節,對應的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要基于時代背景進行教育重構,使學生具備工匠精神、核心素養,以及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崗位適配度,最終通過綜合性分析,為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構提供決定性作用。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要突出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加強課程內容的一體化設計。這需要中等職業院校建設工作與學習的互動橋梁,加強學生與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之間的對話,從教學維度上集中整合,結合工作開展的邏輯主線,借助理念創新和工學視角,對課程內容進行結構化設計,更要從現有課程體系視角進行分析,找到課程和專業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帶動彼此相互作用,從而使創新后的標準化管理理念得以深入融合,進一步凸顯教育體系建構的創新性[5]。
4 結 語
在就業視野下,中等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理念的創新,需要借助課程體系建構,了解理念內涵,找準體系建設基礎,基于工作崗位打通學生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實踐的空間和渠道,立足核心素養培育和匠心精神塑造,通過課程延伸以及一體化建設,真正乘著教學改革的東風,明確中職院校的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韓紅蕾.基于就業視野的職業教育管理創新策略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2,13(3):42-43.
[2]扎西吉.就業視野下中職生職業道德培養模式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145.
[3]黃春云.淺談“一帶一路”視野下中職就業導向型人才英語教學的有效開展[J].職業,2020(5):88-89.
[4]張錫君.新經濟新視野下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會計實訓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4):14.
[5]齊云.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職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顧耀飛,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高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