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大智移云”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變化,使社會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內部會計工作逐漸摒棄了傳統的手工處理方式,轉而利用計算機進行日常業務處理。作為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培養機構,高職院校急需解決如何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問題。本文基于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對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現狀以及未來改革路徑進行了分析研究,旨在為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改革提供明晰的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
0" " "引 言
高職院校作為實用型人才培養主力軍,應當適時承擔起培養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重要任務[1]。然而高職院校面臨著管理層思想意識保守、教師教學思維陳舊、基礎實訓設施建設落后、思政教育脫節等問題,培養出的單一型會計人才已然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畢業生供給側和市場需求側出現銜接困難的情況,會計專業改革迫在眉睫。針對當前局勢,高職院校不僅要積極轉變教學思維,帶領教師團隊深化課程改革創新,對校內課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校外企業合作給予高度重視;還要從思想層面對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在新形勢下實現專業課程理實一體教學、思政與專業課混動教學,不斷優化結構配置[2]。本文基于現階段會計專業與大數據結合現狀,挖掘目前專業結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會計專業教學的創新改革路徑,以目標結果為導向,提供大數據會計專業培養優化新思路。
1" "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管理層對于大數據技術了解不全面,缺少創新發展意識
目前,財務、國有資產管理等信息化處理較多的部門普遍使用人工處理方式,管理者和工作人員缺乏大數據創新辦公意識。部分負責會計教學管理的領導,對大數據知識的了解仍處于滯后期,缺乏對于專業融合化改革的前瞻性認識。梳理會計專業主脈絡,其改革難度體現在大數據技術學習橋梁的溝通搭建部分,主要原因除管理層自身的“躺平”心理拖慢專業運轉流程外,院校整體發展也受到多方因素制約。高職院校作為高等院校中的特殊類型,其發展相對于普通高校而言較為滯后,管理層對于大數據與會計領域專家學者提出的新概念、新思路難以及時知悉,內外信息化的不對稱加之校級管理模式的僵化致使新技術與新型教學模式難以投入實際教學[3]。高校會計學科對于宏觀環境的動態分析缺乏管理層及時的引導與協調,專業改革只能被動進行。
1.2" "專業教師自身實踐經驗不足,教學思維不落地
在專業建設的最終成果展現方面,教師隊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自身實踐經驗和教學思維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專業改革質量,但部分教師存在自身實踐經驗不足,教學思維不落地的問題,這對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夯實理論基礎構成一定的障礙。目前來看,由于院校內部就業環境威脅壓力較少、工作環境變化較慢等因素,實際教學工作中對于信息處理技術水平要求比較低,老教師思維與時代脫節嚴重,缺乏大數據處理能力,過度沉浸于理論教學而缺乏實用性轉化思考,自身的專業素質已經跟不上大數據技術的變革;剛從高校畢業的年輕教師雖然能熟練使用大數據技能進行信息化處理,但是由于學校教育體系與工作場景脫節,很難就未來工作實際的應用處理場景進行評估式教學,在信息化實訓課的教學工作中容易出現紙上談兵的問題,教師隊伍教學能力急需整合提升。新老教師的問題在沒有解決的情況下盲目隨波逐流進行專業改革,其內核創新實質上依然聚焦在理論教學部分,長此以往專業建設將面臨發展嚴重失衡的局面,改革失去教育現實意義。
1.3" "教學方法落后,教學設備更新慢
大數據會計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轉型期較短,能夠及時適應課程改革的教師數量有限。教師群體對本專業改革缺乏清晰認識,因此對新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對課程的慣性講解模式也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教學流程通常根據書本編排進行灌輸性授課,機械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在統一的固定教學模式中,對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課程的環節布置相對較少,而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也使得學生逐漸失去與老師互動的積極性,難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4]。
受到區域及自身發展的制約,高職院校,尤其是偏遠地域的院校,很難接觸到最新的大數據與會計教學軟件與設備。教師培訓再投入教學周期過長,使用時又可能面臨信息化系統更新換代的情況,導致實踐教學不能及時開展。實踐與理論教學進度不匹配,增加了學生吸收專業知識的難度。高職院校的學生也面臨自主學習的困難。校內線上學習平臺搭建不完善,相關教學資源難以上傳;實體圖書館藏書量有限,學生借閱受到多種限制,其他院校和官方機構圖書館線上資源并不對個人開放,因此通過外部資源獲取專業知識的難度較大。
1.4" "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收效甚微,學生缺乏宏觀政策引導
由于高中學業壓力巨大,學校很難在高考之前將思政課融入其他主課程,學生的三觀塑造和就業行為指導的壓力主要集中在高校學習階段。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職院校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大力發展思政課堂,試圖將思政課融入專業教學中,以期達到更好的人才培養效果。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主要的建設工作仍集中在思政教師的培養方面,對其他專業教師并沒有進行系統全面的思政培訓。專業課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工作并不十分重視,普遍認為自己的本職工作只是教好專業課程,對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仍存在認知不清晰的情況。傳統的會計專業由于偏重理論課教學,融入思政教育更加困難。
適應社會并穩定就業的前提是培養學生具備愛崗敬業的工作意識。面對新形勢和新局面,為學生打好“預防針”顯得尤為重要。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學大綱與目標主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高職院校初步的改革聚焦于如何提升學生的大數據信息處理能力,著重培養學生電子做賬和記賬技能,卻鮮有涉及思想層面的提升。
2" " "推動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改革對策
2.1" "加強校級溝通,提升領導層專業優化意識
高職院校自身發展以及生源相比本科院校存在較大差距,由于師資隊伍自身發展提升速度滯緩,自我學習滲透能力遠不及普通高等院校教師,若使高職院校從根本上深化專業改革,加強校級溝通是必經之路。首先,為助力專業發展,管理層應當做好外聯工作,緊密聯系所在區域應用型本科院校。組織管理層深入專業示范院校學習交流,探索其專業轉型成功實例;不定期到國內頂尖本科及高職院校進行走訪學習,與優秀管理者及教師探討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途徑,達成長期友好合作。學校應當聘請權威客座教授對各院系骨干教師進行培訓,開展專業改革建設研討會,面對面為會計專業發展答疑解惑,全面提升本院校的會計專業競爭力。其次,學校內部應當建立線上線下多層次、多方向的溝通機制,設定各部門外聯專員形成固定規范的溝通模式,防止信息傳輸的滯后與失真,提升溝通效率與準確性。最后,針對當前教改的側重專業例如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管理層應當協調部門精簡審批流程,提升工作透明度,建立反饋平臺,確保每一筆教育經費使用得當,助力專業改革穩步進行。
2.2" "實行混合式專業學習模式,加強校企合作
在教育領域中,教師作為專業建設的推動者,其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對于專業融合質量具有重要影響。隨著國內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建立“持續性學習”教師團體,與學生共同成長進步,是一種積極的教育發展模式。對于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而言,混合式專業學習模式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將傳統會計和計算機專業的教師組合成團體,明確專業長短期發展目標及成員分工,有助于形成協同合作的工作氛圍。通過團隊合作分享教學資料和帶班管理經驗,可以應對專業轉型各個時期遇到的難點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在內部方面,通過開展學術沙龍提高團隊的整體科研能力,同時帶動內部教師群體大數據技能與應用能力的提升,是促進專業建設的有效途徑。團隊成員可以共同研究大數據與會計領域的前沿問題,加強理論基礎,使得專業教學更具深度和廣度。在外部方面,高職院校應當積極與示范院校建立聯系,促成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友好往來。利用線上平臺,如公益性線上“大數據與會計教研室”“區域大數據與會計聯合發展互助小組”,建立專業學習共同體,可以加強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借助現今蓬勃發展的多媒體和小程序等線上互動交流軟件,可以更加靈活地進行學術交流和資源分享。另外,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構建教師寒暑假下企業實踐實訓機制。將教師在企業實踐的經歷納入職稱評選條件,有助于將實際應用經驗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專業共同體的建設水平。
2.3" "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優化教學及輔助學習設備
相比于傳統會計,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下的教學目標發生了新變化:由純理論灌輸性教學,機械式完成分配任務轉變為輔助培養學生數據收集與分析處理能力,幫助其形成“大智移云”的互聯網思維。就當前就業形勢而言,理論課教學中不能再僅僅以書本上的知識作為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中需要結合當下最科學的方法以及會計環境的變化情況,輔以案例分析進行講解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吸收知識點,夯實理論基礎。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將學習培訓的大數據知識運用到實踐課堂中去,摒棄固有思維,用于利用新型大數據分析和信息采集技術進行實操培訓,在探索中前進,積極尋求更讓學生接受的教育模式。大數據時代下的會計專業的建設與更新不僅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形式的多樣化如構建互聯網授課平臺、開放校內數字圖書館等,這些信息化平臺在擺脫授課局限的同時能夠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收集檢索信息的能力,使其養成自主學習思考的習慣。
2.4" "推行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改革,建立會計思政實訓平臺
將專業知識融入思政內容是必要的。在“成才先成人”的理念下,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就業之本,是立足社會之根。然而在高職院校,傳統思政教育往往由輔導員和專業思政教師主導,課程內容主要注重理論知識,著重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主要強調歷史內涵與文化技能的考核和培育[5]。因此在推廣課程思政時,需要糾正廣大專業課教師的誤區:課程思政絕非照搬馬列主義,也不是一味空喊口號。由于傳統會計課程內容偏重于數據理論教學,思政課程很難在知識點上與之產生互通的交集,增加了課程思政的難度。為解決專業與思政講授內容難以銜接的問題,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應加大在課程思政備課方面的力度,與思政專業開展定期研討活動,弘揚教師“教書育人,培養新時代愛黨愛國專業人才”的崇高理念。專業課和基礎課教師的定期學術交流不僅多方面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專業知識的吸收,也能增強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感,加速專業改革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將國際局勢以及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等知識概括總結,并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呈現,為學生提供更直觀、全面的學習資源。課程思政與大數據新興技能相輔相成,以新穎的學習方式和生動的互動講解,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鞏固了大數據手段的應用。專業技能與思想品德知識的共同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為未來就業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穎.“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困境與變革[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教育,2017(7):362.
[2]喬鵬程,黃沁.“大智移云”信息技術與會計虛擬仿真實驗的升級與再造調查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38(4):23-29.
[3]肖蕓,路鑫鑫.“互聯網+”背景下財務會計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法制博覽,2019(9):284,286.
[4]任亞賢.“互聯網+大數據”模式下高校會計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踐探討[J].智能計算機與應用,2020(4):246-247.
[5]袁峰龍.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現實困境及建設路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21.
[收稿日期]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