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圍繞一流學科服務區域發展不充分、與區域發展策略的符合度不高的問題,深入分析研究了區域發展與一流學科建設的內在關聯邏輯及現實需求,對高校構建一流學科體系、探索一流學科與區域創新發展的協同互動機制提出思考和建議,以期促進“雙一流”建設內涵質量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支撐區域發展等國家、地區重大戰略。
[關鍵詞]學科建設;一流學科;區域;創新發展;協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1-0020-05
學科是知識發展的產物,是專門的知識體系[1]。學科建設是以產出高端、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為總體目標,以學科規劃定位、學科團隊搭建、學科人才培養、研究平臺打造、學科組織建制等為內涵要素,在一定科學領域內形成引領性學術能力的系統工程。一流學科,是指圍繞國家重大項目和地方重大研究問題進行建設的、引領發展方向的學科[2],代表某一學科研究已經達到高峰水平。一流學科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3],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體現[4],一流學科的建設成效會引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升[5]。不同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歷史存在差異,因此一流學科擁有各自的學科優勢和特色。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鼓勵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積極布局國家急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6],以期達成“優勢學科對接地方主導特色產業”的目標。一流學科建設要把產出高水平原創成果作為目標,將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重大需求作為核心任務,積極對接社會經濟發展,全方位支撐拔尖人才培養、科學技術創新和師資隊伍建設,為區域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等作出更大貢獻。
一、 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入選情況
2022年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7]。該名單確定“雙一流”建設高校為147所;“雙一流”建設學科為433個(新晉58個學科),其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布局59個,工程類學科布局180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布局92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自主確定建設學科名單并自行公布。
從第二輪入圍一流學科的名單可知,一流學科大致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等標志性建設成果,或者有國家級重要科研平臺的支撐。新晉58個建設學科中,有49個學科在近5年具有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等項目的經驗,有43個學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等重大獎勵,有26個學科具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支撐。二是服務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 重點建設方向有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量子科技、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生物技術、醫學攻關、數字經濟(含區塊鏈)、生物育種等相關學科[8]。如復旦大學的集成電路科學和工程學科,圍繞集成電路產業鏈,致力于處理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工藝以及封測等環節的關鍵科學問題。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的特色和水平。如廣州醫科大學依托臨床醫學專業創設了南山學院,實施“三制三化三融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四是依托學科特色,建設大科學裝置,服務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的需要。如上海科技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牽頭并參與了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等多項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建設,在功能材料等方面產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同時依托一流平臺實現引才聚才。五是構建學科交叉融合的生態體系,通過集群化學科建設,創造良好的學科生態。如東北農業大學的作物學學科,采用學科集群式發展,為學科建設打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生物育種、糧食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有效服務區域農牧業發展。六是結合區位優勢和文化特色彰顯中國文化特質。如西北大學的考古學學科,在中華文明起源、絲綢之路考古、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管理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學科優勢和特色。
從以上一流學科的特征可以看出,一流學科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密切聯系、同頻共振,大學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是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與創新驅動力量,一流學科建設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一流學科服務區域發展局限性分析
通過對一流學科的區域布局、支撐程度和質量貢獻等多個方面的分析發現,一流學科仍存在服務區域發展不夠充分、與區域發展策略的符合度不高的問題。
(一)區域布局
一流學科在國內的分布還不均衡。一流學科明顯聚集在東部城市和省會城市,中西部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資源的限制,一流學科數量偏少,發展水平與東部城市相比仍有差距,無法滿足區域創新發展的內在需要。
(二)支撐程度
能對標世界一流的高峰學科不足,優勢學科規模化的目標尚未達成,無法充分發揮高峰高原學科的集群效應,對其他學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有限;受困于體制機制的壁壘,不同高校、不同學科間的融合受阻,交叉合作內生動力不足,未形成完善的學科交叉機制,對產業創新提升的支撐力不夠。
(三)質量貢獻
部分一流學科對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關注度和研究度不高[9],與區域經濟發展融合不緊密,和行業產業存在一定的脫節情況,對區域發展的推動力度不足;學科創新成果應用不突出,產學研用路徑不清晰,尚不能實現科技成果高效轉化以及解決區域性發展問題;學科培育的人才與區域需求不匹配,契合度不高,向區域產業鏈輸送的高品質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
三、一流學科服務區域創新發展策略
(一)一流學科體系構建思考
將一流學科建設作為“雙一流”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重點任務已經是學界達成的共識,高校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合理優化學科布局,發揮特色優勢,促進學科交叉,推動人才、平臺、文化、科技等要素全面融入區域協同創新體系,使一流學科成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1.優化學科布局,形成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加強高峰高原學科群建設,凝練學科方向,強化特色,擴大優勢,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科建設梯隊;提升前沿學科群建設,重視對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的協同攻關;提升基礎學科建設,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力度,促進產出原創性、標志性成果,助力重大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和產業轉型升級。
2.發揮區位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一流學科建設要緊密聯系國家戰略規劃和區域發展頂層規劃,結合所在區域的產業鏈、區位優勢等,立足行業發展急需,發揮學科優勢,推動學科特色化、差異化建設。例如,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等一系列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開展學科建設,實現學科建設和區域發展的高度融合。
3.促進學科交叉,帶動學科群自主創新。學科交叉有利于重大問題的研究與創新,是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途徑[10]。從學科組織與外在機制改革切入,探索跨學科項目攻關,推動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與融合。凝練學科方向,突破學科間的壁壘與界限,在互動交融中形成發展的強大動力,組建聯合科技攻關團隊,帶動和提升學科群的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地方主導產業及重點產業鏈。
4.凝練育人資源,培養創新型人才。高校要及時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建成一批高質量、產學深度融合的應用型課程,將創新創業教育全面融入本研專業教育教學中,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積極探索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基于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
5.加快學科領軍人才引育,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高校要充分調動優勢學科的項目、資源優勢,依托大科學裝置、大科學平臺,與龍頭企業合作,積極引育一批契合高校學科特色、在行業領域有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這些高層次人才能突破核心技術,激發創新活力,引領和帶動學科發展。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優秀青年人才,建設科學合理的學科師資梯隊,推動師資隊伍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一流學科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6.引領學科研究前沿,搭建特色學科平臺。高校要加強戰略引領與目標引導,瞄準產業技術創新需求,積極搭建既滿足國家需求又突顯地區特色的學科平臺;鏈接區域優勢學科群和核心特色產業,產出實用性、地區性、原創性的科技創新成果;聚焦產業對前沿關鍵領域的重大需求,提升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7.優化體制機制,完善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模式。推進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建立相應的組織體制、管理體制和評價機制,優化相關政策與環境,建立促進技術轉移轉化的服務管理部門,組建具有專業知識的管理人員隊伍,加快研究成果有效轉化和應用,提高專利轉化效益,增強高校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復合功能。
8.依托地方資源,繼承和發展歷史文化特色。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將文化特色與學科建設充分融合,探索當地的歷史和文化足跡,傳承和創新地方優秀特色文化,促進特色學科的建設發展。如陜西省的三秦文化、山東省的齊魯文化、廣東省的嶺南文化、四川省的巴蜀文化等都被深層次融入歷史學、考古學和文學學科建設中。
(二)一流學科服務區域創新發展體系架構與實施路徑
要充分發揮一流學科對區域創新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密切配合,完善體制機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優化布局學科方向,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政府部門在政策上應引導高校以多元化與差異化的對策制定學科發展規劃,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產業轉型要求與高校建設緊密結合,引導高校樹立學科和地區社會經濟同向同行、依存發展的理念。
1.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與區域需求。一流學科要主動對接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深度參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一方面,對國內外發展趨勢進行深入分析,科學布局學科專業結構,優先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撐學科,在服務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中凝練學科方向,持續提升學科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立足地方社會需求,在產學研合作中聚焦學科方向,提升學科實力,強化學科特色,以特色學科為重要突破點,通過“以特制勝”的發展策略,打破學科同質化,實現內涵式發展。
2.建設一流學科集群。發揮一流學科的引領示范作用,建設一流學科集群。堅持特色化發展道路,采取錯位發展、融合發展的學科建設策略,集中資源打造優勢學科和學科集群,打造學科建設特區,以一流學科(群)輻射帶動其他學科。針對區域發展現狀,主動尋找與區域產業鏈的共生發展點,以問題為導向,堅持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合作,突破關鍵技術難題,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破解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難題。
3.強化學科監督與評價。堅持目標導向,對標一流,對高校學科建設成效作出評價,將一流學科對區域發展的貢獻率作為主要評價指標,保證學科建設與國家和區域發展同向同行,激勵高校根據區域關鍵產業發展方向優化一流學科建設。強化評估考核,健全學科動態調整機制,使一流學科變成區域創新發展體系的關鍵行為主體,真正發揮對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產業建設的支撐引領作用。
4.強化多方資源的集聚與整合。組建各級各類高校、一流學科發展聯盟,定期交流互訪,增強區域高等教育整體實力,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和協作。協調高校間跨校際、跨學科協作發展,在資源整合、項目合作、師資共享、專業建設等方面打破當前高校間、學科間的壁壘。鼓勵高校發揮學科優勢,匯聚區域資源,構建高層次學科平臺,在學科交叉中衍生出新興學科方向。充分調動政府與社會、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企業各個方面的主動性,利用科教協同平臺、未來技術學院、交叉研究中心、學科課程等資源吸引社會力量投入一流學科建設,從而更好地服務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5.打造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高地。強化高校與政府、高校與企業的聯動協同,實現一流學科(群)與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相互匹配、相互促進。以提高科技水平為核心,以人才供給質量為主線,重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推動力,強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促進校企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和服務保障機制。打通產學研用“最后一公里”,加大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真正實現協同育人、共同發展。
6.加強成果轉化政策引導和配套支持。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與政策扶持,有組織地整體規劃國家級、省級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完善技術轉移機制,推動高校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和專業人才就地利用。一流學科依托區域產業“技術轉化”基地和“產業孵化”園區,提升研究成果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貢獻度,并推動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學科、人才、平臺、成果的一體化統籌推進,不斷提高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結語
本研究通過厘清一流學科和區域發展的內在關聯,構建了普適性的一流學科服務區域創新發展體系,指出高校應立足區域特色和辦學定位,促進一流學科內涵式發展。一流學科應充分發揮高水平領軍人才協同效應,增強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度,瞄準科技前沿,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緊密合作,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轉化能力,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曹輝,陸慧玲.中國一流學科建設的核心內涵與推進路徑[J].高教學刊,2020(7):11-13.
[2]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2018-08-08)[2023-02-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55477.htm.
[3] 眭依凡,李芳瑩.“學科”還是“領域”: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一流學科”概念的理性解讀[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4):23-33.
[4] 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中國高教研究,2016(1):65-73.
[5] 鐘秉林,王新鳳.我國“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4):1-6.
[6]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EB/OL].(2017-01-25)[2023-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
5701.html.
[7]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22-01-29)[2023-10-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
[8] 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1-05-10)[2023-03-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5/20/content_5609354.htm.
[9] 袁冬梅.“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服務地方創新發展研究[J].教育評論,2020(11):88-94.
[10] 劉獻君.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1-7.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