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現狀,發展對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11.039
0引言
中國是人口大國、經濟大國,也是食用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作為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用農產品種類日益豐富。然而,隨之而來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引起人們的關注。近年來,在國家高度重視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雖有較大提高,但仍有部分生產經營者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片面追求產量,不科學使用農藥、獸藥,致使食用農產品農獸藥殘留超標現象仍然存在,各種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再以山東省J市為例,據統計,2022年度全國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在J市食品監督抽檢發現的不合格樣品中,因農藥、獸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占全部不合格批次的63.16%,這說明包括J市在內我國各地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仍不容樂觀。
鑒于食用農產品具有銷售周期短、保質期短、追溯難、追責難的特點,因此加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對食用農產品進行快速檢測可以有效、快捷防止問題食用農產品進入市場、流向餐桌,為公眾樹起一道守護食品安全的屏障。
1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技術
目前,國內外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通常包括化學、生物技術和質譜快速檢測法。化學方面主要有速測卡法(紙片法)和酶抑制率法;生物方面包括免疫學方法、生物傳感器技術和生物芯片等。最常用的免疫學方法是膠體金免疫層析法,因其操作簡單、檢測快速、特異性強、肉眼易判斷等優點備受行業青睞;生物傳感器技術是目前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熱點,在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檢測方面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生物芯片法由于具有高通量、高效率的特性,已成為一種很有前景的食用農產品中農獸藥殘留檢測方法。國內也有人在開展質譜快速檢測技術研究,但更多的是實現農產品表面農藥殘留檢測。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大量采用現代技術的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方法正不斷出現,并朝著智能化、自動化、高通量、定量化方向發展。
1.1化學檢測技術
化學檢測技術是利用檢測成分的化學性質,用特定試劑與樣品發生水解、氧化、絡合等化學反應,與相對應的標準品顏色比較或吸光度比較,以獲得檢測結果。化學檢測技術主要包括速測卡法(紙片法)和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
速測卡法(紙片法)方法簡單、速度快、成本低,廣泛應用于食用農產品檢測初篩,但適用范圍小,易受還原性物質的干擾。
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操作簡單、檢測快速、成本低、易推廣,適合基層監管部門和市場對蔬菜產品進行大批量初步篩查。但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且只能對部分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進行定性檢測。
1.2免疫學方法
免疫學方法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向許多國家推薦的技術,美國化學會將免疫分析與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共同列為農藥殘留分析的支柱技術。
在食用農產品快檢行業最常用的免疫學方法是膠體金免疫層析法,該方法以試紙條為載體,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進行檢測,通過肉眼或儀器判定檢測結果。該法特異性好、準確性高、檢測簡單,是最宜大力推廣的快檢方法。但目前膠體金產品因制備難度較大,制作周期長而導致價格較高,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從而降低產品價格是研究的重點方向。
生物傳感器法是利用識別元件特異性地識別目標分子,并產生生化信號,最終經過信號放大被記錄,實現定量檢測。該法快速、靈敏、操作簡單,是目前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熱點,但不適用于多組分農殘檢測,且生物識別元件的靈敏度和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生物芯片法是以硅芯片等為載體,利用DNA或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間特異性的相互作用對目標分子進行快速檢測的方法,可實現對單一樣品中多種待測物的同時檢測。其可以實現高通量、高效率的檢測,但檢測成本很高,無法實現在基層監管部門和農貿市場管理部門中推廣應用。
1.3質譜快速檢測方法
質譜技術由于具有高靈敏度、高準確度以及高通量等特點,已被廣泛應用到農藥殘留分析中。但其主流的液質聯用和氣質聯用需要復雜的樣品前處理及大量的有機溶劑,所以不適合快速實時高通量檢測。
原位質譜技術具有可在常壓敞開式環境下進行操作、無需或僅需簡單的樣品制備等特點,為農藥殘留的高通量實時檢測提供了可能。然而,原位質譜技術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如精準定量分析需要價格昂貴的同位素農藥作為輔助,增加了分析成本。再加上設備價值不菲,使得該方法很難在基層監管部門和農貿市場管理部門中推廣。
2 J市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現狀
隨著快速檢測人員操作日益規范,檢測項目覆蓋面不斷擴大,檢測試劑及設備配備情況逐漸完善,J市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工作逐漸步入正軌。但是由于農產品樣品本身的基質復雜性以及方法的局限性,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技術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在覆蓋農藥和獸藥品種少、檢測方法應用不合理、靈敏度低、檢出限高、準確度差、受基質影響大等,并且快速檢測結果存在一定的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
以J市快速檢測行業應用最多的速測卡法、酶抑制率法為例,所使用的酶抑制源、顯色劑甚至待測物等都存在較強特異性,整個檢測過程需控制條件較多,且只適用于部分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極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在日常快速檢測工作中,結果呈陽性樣品需送至有法定檢測資質的檢測機構進一步進行定量檢測。而基層快速檢測人員對于陽性結果需上報至監管部門,啟動抽樣檢驗程序時間間隔較長,無法建立較好的快速檢測與法檢聯動機制,導致快速檢測資源極大浪費,也極大地影響了檢測效率。
3 J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存在的問題
3.1快檢技術相對落后
J市大部分農貿市場快檢實驗室設立時間較短,承擔的快檢工作任務量也不多,檢測經驗相對較少,檢測技術有待提升。J市快檢行業應用較多的是速測卡法和酶抑制率法,但其檢測結果不準確,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因此J市農貿市場快檢實驗室急需更新快速且準確的快檢技術,以便更好地適應快檢行業要求。
3.2缺乏專業的快檢人員和設備
調研發現J市很多快檢人員的所學專業與實際需求不符,人員數量缺乏穩定性,且普遍缺少參加學習或培訓的機會,導致無法高質量高標準地完成食用農產品快檢工作。很多快檢工作人員并非專職人員,存在—人多崗或_人負責多臺檢測儀器的情況,非常不利于有序高效地開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檢工作。
此外,快檢實驗室里的快檢儀器設備大多較為落后,甚至出現缺少快檢儀器鑒定計量證書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檢測工作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市場監管系統在對J市農貿市場快檢能力考核評價中,發現其中一家快檢實驗室在現場盲樣考核工作中有一份樣品未檢出(實際兩份盲樣),說明其快檢技術亟待提高。
3.3快檢工作不規范
通過調研來看,很多檢測人員未能全面掌握相關檢測標準、規定,無法正確規范地進行快檢實驗操作。比如抽檢樣品不具有代表性,忽略對儀器設備的維護保養,樣品未按照標準要求進行前處理,快檢標準溶液或標準樣品儲存不當等。在對J市農貿市場快檢能力的考核評價中,發現存在檢測原始記錄中缺少檢測人員簽名,造成實驗結果無法追溯的低級錯誤。此外,部分實驗室還存在缺少質量控制記錄和人員無上崗資質的情況,說明J市快檢機構仍存在很多問題,這嚴重影響了食用農產品快檢結果的權威性、可靠性、準確性。
4 J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檢水平發展對策
4.1大力推廣應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
對目前使用速測卡法和酶抑制率法的快檢機構,要大力推廣應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膠體金產品生產廠家要通過控制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降低膠體金產品價格,以便基層監管部門和農貿市場管理部門能夠大量配備膠體金免疫試劑盒等相關產品。有條件的快檢機構可配備膠體金免疫層析分析儀等儀器設備,同時在日常檢測中不斷探索開發新型的快檢儀器設備,保證快檢儀器設備不斷完善。
4.2“走出去”和“引進來”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檢工作中,實驗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非常重要。對于從事快檢的工作人員要“走出去”,參加線上或線下的專業技能培訓,到政府或第三方檢測機構等部門學習交流,有助于快速提高快檢工作人員的工作素養和能力;此外,應大力招聘食品、農產品、化學、生物等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或者具備快檢工作經驗的人員。“引進來”的人員通過老員工傳、幫、帶,以及參加系統的專業培訓,確保人人具有上崗資質,從而建立專業素質過硬的食用農產品快檢人員隊伍。
4.3常態化考核評價
市場監管系統針對農貿市場快檢實驗室的快檢能力考核評價工作效果顯著,可以及時發現快檢機構在日常快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督促其及時整改,從而不斷提升其快檢能力和水平。所以市場監管系統對相關快檢機構要實行常態化考核評價,形成長效監督機制,有助于快檢機構的快檢能力持續穩定并不斷提高。
5結語
與傳統儀器法相比,快速檢測法具有簡單、快速的優點。隨著大數據、云模式、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和“數智化”新方法的出現,快檢技術智能化趨勢明顯,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率,還可以降低因數據造假、過程不規范導致的風險誤判和成本浪費,提高了快速檢測效率和準確率,為風險監測、溯源提供了更有力支持。本文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方法為研究對象,主要從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現狀,快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期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工作提供一定參考,更好地保障公眾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
作者簡介
張傳斌,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食品工程工作。
商春鋒,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食品工程工作。
劉聯,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藥品制劑研發和質量檢測工作。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