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通過解讀波普藝術,探究其與當代大眾文化之間的聯系。方法:從波普藝術的釋義、特征、內涵、代表藝術家及主要作品出發,分析波普藝術與當代大眾文化的關系。結果:波普藝術是一種集大眾消費、流行文化、媒體傳播于一體的通俗藝術。從起源和發展來看,其與大眾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波普藝術是大眾的、流行的、日常的、通俗的;大眾文化同樣是流行的、通俗的,具有傳播快速的特征,并且與日常生活各方面緊密聯系。當代大眾文化的流行主要依托新型傳播工具,短視頻及AI的引入,豐富了傳播載體,也引發了人們對波普藝術的再思考。波普藝術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以安迪·沃霍爾為代表的藝術家主要使用絲網印刷工藝,運用新的復制技術和綜合手法,使大量的圖像被批量化生產印刷,這種藝術恰好與二戰后美國的消費主義精神相符。結論:在工業化和消費主義的新世界里,人們對文化的深度意義并不關心,但對通俗、消遣、娛樂、類似快餐的圖像情有獨鐘。波普藝術的精神內涵影響著當代大眾文化價值取向,是對當今社會流行趨勢的一種映射。
關鍵詞:波普藝術;大眾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1-00-03
1 波普藝術及其代表藝術家
1.1 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英文為popular art,即流行藝術,旨在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其于20世紀50年代始于英國,具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是反對學院派、權威的架上藝術,也否定現代主義藝術。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在美國盛行,反映了二戰后青年一代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價值觀,代表當時的精神潮流。20世紀70年代,波普藝術逐漸式微。
波普藝術是流行的、日常的、轉瞬即逝的、可隨意消耗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的、詼諧的、戲謔諷刺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大商業化的。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嬉皮笑臉、冷嘲熱諷、放蕩不羈是其創作態度。其消弭了以往藝術所遵循的高雅與低俗的界限,將日常生活中熟視無睹的內容、新聞媒體傳播的碎片化形象,利用商業符號的拼湊重組方式呈現。波普藝術大膽使用平面化的圖形及艷俗的色彩,使用綜合了無限重復的影像與現成物體的拼合方式,打破了繪畫的二維空間與雕塑的三維空間的界限[1]。
1.2 波普藝術代表藝術家
1956年,英國藝術家漢密爾頓·理查德(HamiltonRichard)創作的《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在當時格外引人矚目,被視為波普藝術的起源。作者選取大量當時大眾流行文化廣告中的圖像,并裁剪下來,用拼貼的方式置于同一個空間。該作品向大眾展示了現代的公寓:畫中側面擺著一個撩人的裸女和她的配偶,中間則站立著一個肌肉豐滿的男子,擺著健美運動員的姿勢。畫面中使用了當時流行的一些文化元素,如電視機、卡帶式錄音機、連環圖書、吸塵器等。此外,畫中的玻璃窗還拼貼了戶外電影投屏廣告。這些來自大眾文化領域的圖像代表當時的流行文化,因畫面中央的健美運動員手執印有“pop”字樣的棒棒糖,波普之名由此而來。
漢密爾頓之后的波普藝術家的作品,趨向于大眾文化或群眾性的傳播媒介,畫風輕松、詼諧。其目的不是諷刺挖苦,也沒有任何對抗的意思,不表現什么,也不批判任何社會現實。其創作立場是純粹客觀的,僅僅是觀察記錄人們生活的世界,或當下的社會現實,以獨特的視角截取生活場景中的片段。英國波普藝術立足當下消費社會文化,探討大眾文化及其含義,注重波普藝術主題的文化隱喻性表現,強調從事波普藝術的藝術家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作品具有浪漫主義、表現主義的色彩,并注重內涵表達。
美國的藝術發展從現代主義向后現代主義轉折的一個流派就是波普藝術,它開拓了通俗、庸俗、大眾化、游戲化、絕對客觀主義創作的新途徑[2-3]。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作為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建立了美國波普藝術語言。他大量使用拼貼元素,從報紙、廣告印刷品、照片上裁剪下各種物體或形象粘貼到畫布上,重新組織構成畫面,具有一定的表現主義傾向。1955年1月,在伊根美術館的一次展覽會上,勞申伯格展出了他所謂的“結合繪畫”——《床》。這幅作品運用拼合的手法,做了類似被子和枕頭的樣子,然后將顏料噴灑在上面,具有抽象的表現主義色彩。他自由的筆觸與各種物質材料的拼合構成了獨特的“結合繪畫”。勞申堡的“結合繪畫”,同樣借鑒了達達主義者的拼貼和構成,但創作的動機和途徑是不同的,他的這種“結合繪畫”影響了20世紀70年代的年輕藝術家。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是秉承波普藝術思想的杰出藝術家,也是一位成功的商業藝術家。其創作了眾多極富影響力的作品,聚焦商業商標、超級售賣市場、大眾明星、名人政治家,主題的重復是他作品尤為突出的特點。
2 大眾文化與新媒體
2.1 大眾文化釋義
大眾文化起源于社會生活,一定程度上受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存在于物質中又作用于物質外的文化。其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生發,受社會思潮的影響而發展變化,二者相輔相成。大眾文化具有通俗、流行、娛樂、商品性特征,通過媒體傳播可迅速流行起來,具有傳播速度快、流行覆蓋面廣的特點,通俗易懂,能夠為人們提供娛樂和消遣,起到放松精神的作用,但其流行時間短,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
2.2 新媒體重構大眾文化
曾經,人們能夠接觸到的媒體是有限的,如報紙、雜志和書籍,以及電臺、電視,并且這些媒體只給予人們單向的體驗,人們只能被動接受創作者給予的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各種傳播媒體應運而生。隨著AI時代的到來,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改變了人機關系,對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強力的傳播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認識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制造了明星,制造了事件,制造了人們的生活。今天,我們不僅能通過手機和他人通話,還能發布短視頻、制作Vlog(視頻博客),分享日常生活經驗。
新型傳播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觀看和聆聽的方式,并沖擊著大眾文化??茖W技術的進步拓寬了文化空間,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方式,重構了大眾文化的內涵,帶來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革命。其賦予了每個人平等獲取知識的權利,人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共同構建社會文化價值觀。
3 大眾文化影響下的波普藝術
3.1 波普藝術的變遷
波普藝術隨時代變遷,受制于當時的經濟、文化等因素[4]。以美國為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在戰后的繁榮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也被西方經濟學家稱為“黃金時代”。超級商品超市、工業生產工廠、可口可樂、電視、總統競選等進入人們的視野,人們生活在彌漫著濃郁工商業氣息的環境之中。在大眾傳媒、大眾消費時代,人們的需求無非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
沃霍爾是首個將明星與流行文化結合在一起的重要人物,他用機械復制藝術創造出了一種文化符號,讓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性感、美麗的瑪麗蓮·夢露。他對大眾文化符號的直接復刻,被轉化成了藝術創作的一種方式,這也是波普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
沃霍爾將瑪麗蓮·夢露變成流行文化符號,用絲網作業法,機械地復制印刷她的形象,重復想要表達的主題,制造了大量的夢露圖片,并用霓虹燈勾勒出輪廓,使這名已故的女神“復活”。他還創作了以夢露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其表現出的運用媒介的混合也是波普藝術的重要特征。
此外,沃霍爾還是一位熱衷于表現消費主題的波普藝術家,他描繪的可口可樂瓶子、坎貝爾罐頭、肥皂箱等,因色彩對比鮮明、符號通俗簡潔,為大眾所喜愛。無止境的重復是沃霍爾作品的主要特征,他曾說“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一部機器。我認為人們應該彼此相像”。這也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的生活,在工業化生產時代,人人都被生活主宰,奔波游走,每天不斷重復做著相同的事情,沒有人思考藝術作品背后的意義。
3.2 波普藝術的內涵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機器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技術的發展總會帶來人類語言能力(廣義的)的擴展和提升。而機械復制藝術尤其具有解放意義,復制技術把被復制的東西從傳統領域解脫了出來。由于它使復制品能為接受者在自身的環境中加以欣賞,因而賦予了所復制的對象現實的活力。現代主義繪畫強調藝術家語言形式的獨創性,強調內在精神性、藝術的嚴肅性,而波普藝術的哲學觀與其截然不同。波普藝術通過對流行文化符號的復制,創造出一種新的審美意象,是當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在大眾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波普藝術旨在通過藝術對生活的審視喚醒個人意識,這深刻影響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和人類的價值觀[5]。
波伊斯的藝術思想強調人的生存問題,強調當代生存的困境,其作品是藝術對日常生活的介入與思考。他通過藝術作品與自身生活經驗之間的關系來討論“人人都是藝術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即社會雕塑。波伊斯認為不是只有經過訓練的藝術家才能進行藝術創作,只要想從事藝術創作,任何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因為藝術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行動塑造了社會。
波普藝術同樣關注日常生活,并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記錄傳播影響文化價值取向,引發人們對藝術的反思。沃霍爾將金寶湯罐頭、可口可樂、明星、政治家等創作為藝術品售賣,但并不賦予作品任何主題。他說:“如果你想要知道關于安迪·沃霍爾的一切,那么只看表面就好了……沒有什么在表面的后面……”因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大眾傳媒時代,沒有人會思考作品背后的意義。沃霍爾把握到了這種時代精神及背后隱藏的無助,即個體性的消失?,旣惿彙袈兜男蜗蟊环柣責o限重復,放在不同的場域中,不具有任何意義,沒有人真的了解她,她的個體早已死亡。
沃霍爾將藝術與商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用的圖像全部來自大眾傳播領域、大眾文化領域,尤其是一些通俗小報。沃霍爾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人人都可以是超級巨星?!痹诨ヂ摼W尚未普及的年代,成功預言當今網絡世界的“15分鐘定律”,足以證明這個思想、行為、作品特立獨行的波普藝術家,確實是能夠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頂級大師。波普藝術不僅運用新的復制技術和媒介綜合的手法,引領藝術進入工業化和消費主義的新世界,還改寫了藝術體系中的藝術邏輯,創造了獨特的藝術語言。
4 結語
波普藝術與當代大眾流行文化之間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波普藝術通過多種方式對當下的消費社會進行了反映與批判。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以及科技的進步,大眾流行文化更加多元,互動性也越來越強,而波普藝術也在不斷發展。未來可對波普藝術的表現形式、文化批判功能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炳毅.情感異化與歷史重編:波普藝術的特征[J].新楚文化,2023(35):48-50,57.
[2] 李明.波普設計在現當代藝術下的批判性思維與技術探析[J].設計,2023,36(15):67-69.
[3] 李心蕊.當代消費思潮下的波普藝術設計形式探析[J].美與時代,2023(4):36-40.
[4] 魏琦超.波普設計的大眾性特征研究[J].工業設計,2022(3):46-48.
[5] 黎海南.淺析西方波普藝術的視覺語言[J].流行色,2022(8):60-62.
作者簡介:劉競 (1976—),女,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