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近年來,戲劇藝術在多元場景下迎來了發展突破期。各地文旅部門依靠政策優勢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沉浸式戲劇,這一戲劇形式逐步衍生出文旅融合新地標,但由于發展歷程短,各地區沉浸式戲劇的發展存在差異。鑒于此,文章分析沉浸式戲劇發展概況和不足,探討其賦能文旅產業發展的可能。方法:應用實地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展開分析。結果:以鹽城市為例,研究發現,打造鹽城市特色沉浸式戲劇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弘揚城市文脈,重視舞臺布景設計,融入地方性元素,構建反饋機制,打造城市品牌。結論:打造鹽城特色沉浸式戲劇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鹽城的“四色”文化資源,包括紅色文化、藍色文化、白色文化和綠色文化。如此不僅能夠弘揚城市文脈,還能增強觀眾的文化認同感。打造沉浸式戲劇要注重觀眾的多重感官體驗,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和嗅覺。結合現代科技,如VR/AR技術,以及多模態技術,可以強化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沉浸式戲劇賦能文旅發展,可在舞臺布景設計中融入鹽城的地域元素,利用鹽城的自然資源和空間條件,如大洋灣生態旅游景區、丹頂鶴保護區等,構建沉浸式戲劇的故事環境,創新沉浸式戲劇與旅游行業融合路徑,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關鍵詞:沉浸式戲劇;文旅產業;賦能;互動;城市品牌
中圖分類號:I207.3;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1-0-03
1 沉浸式戲劇賦能文旅發展狀況
1.1 沉浸式戲劇概念
沉浸式戲劇概念由美國戲劇理論家理查·謝克納提出的“環境戲劇”引申而來,其實質是沖破鏡框式舞臺的物理空間限制,打破舞臺觀眾之間的“第四堵墻”,讓觀眾及其情緒成為舞臺和表演的一部分。與傳統戲劇觀眾在臺下、演員在臺上不同,沉浸式戲劇是演員在表演空間內移動,而觀眾跟隨其近距離觀演甚至參與其中。由于觀演過程中觀眾需要直面戲劇本身,近距離觀演甚至參與到演出中,因此觀眾與演員、場景及劇情的互動會直接刺激到觀演人員的興奮度,從而達到最佳觀演效果。
戲劇不僅能夠給觀眾帶來藝術享受,還兼具特殊的教育功能。相對于傳統戲劇,沉浸式戲劇的觀眾群體以年輕人為主[1]。其從當地人文歷史、風俗習慣、民間傳統出發,利用城市現有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提煉出帶有城市精神內涵的元素,結合文化內容,打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劇目,通過全方位感官刺激觀眾的情緒,進而實現思想凈化,將觀眾從淺層的藝術觀賞者變成深層的城市文化參與者,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2 沉浸式戲劇賦能文旅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發展沉浸式體驗類項目,包括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沉浸式娛樂體驗等業態,鼓勵沉浸式體驗與旅游景區等相結合。規劃頒布以來,各地紛紛開始打造具有特色的沉浸式演藝。浙江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打造“全息聲實景劇場”《今夕共西溪》,結合音樂、歌曲、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打造出視覺效果震撼的沉浸式實景演藝。陜西延安舉辦的紅色沉浸式體驗劇《再回延安》,通過四幕精彩演出,回溯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情景,讓觀眾通過戲劇表演體驗像紅軍戰士一樣行進。江蘇南京的沉浸式實景演藝《南京喜事》,還原金陵古城空間,演藝融合云錦、梅花、剪紙、空竹等特色文化,游客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喜歡的路線,體驗剪紙藝術,了解金陵漕運的故事,感受梅花篆字。時至今日,各地區沉浸式戲劇廣受游客好評,可見沉浸式戲劇是現代文旅融合的一條發展路徑。
2 鹽城文旅資源
鹽城是一座流淌紅色血液,擁有豐富紅色資源的英雄城市。全市紅色遺存遺址、以烈士命名的鎮村以及館藏革命文物豐富,9個縣(市、區)全部列入國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新四軍部隊文化是鹽城抗戰新文化運動的源頭,隨著根據地的開辟,部隊文藝團體深入鹽阜區,進行抗戰文藝演出,帶來歌劇、話劇等全新的文藝形式。鹽城市淮劇團打造的《送你過江》作為201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榮獲江蘇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它借小人物的思想變化歷程表現渡江戰役的重大歷史意義,是鹽城特色戲劇融合紅色文化傳播的成功范例。
鹽城的最高海拔只有8米,其中沿海灘涂面積為4553平方千米,約占全江蘇沿海灘涂面積的75%。鹽城也是丹頂鶴的家鄉、麋鹿的故鄉[2],在沿海灘涂上已建立了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已開發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中華麋鹿園、大縱湖旅游景區、黃海森林公園、荷蘭花海等多個4A級自然景區。除了擁有卓越的自然地理環境,鹽城也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鹽城淮劇、阜寧面塑、東臺發繡等。鹽城淮劇來自鄉土,發端于建湖民間小調,將鹽城淮劇與現實自然風貌相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是自然生態視域下鹽城淮劇在當下的發展路徑。鹽城淮劇作為入選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藝術門類,也在結合新的文旅政策,將當地的風土人情用傳統的戲劇形式展現出來,講述給觀眾眾,讓觀眾感受到藝術形式被時代賦予的鮮活感,了解藝術所承載的厚重歷史,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鹽城在旅游資源與沉浸式戲劇融合方面也有過探索。2020年,鹽城大豐荷蘭花海景區打造實景演出《只有愛·戲劇幻城》,占地面積近3000畝,觀眾從入園起就進入戲劇幻城中,打破了傳統戲劇舞臺的邊界。2022年,鹽城大洋灣生態景區打造集演、展、商、文、游于一體的沉浸式民國演出《鹽瀆往事》,演出由一幕幕接連展開。《祠堂好戲》講述的是民國鹽商顧凌兩家宴會上的爭執,這場戲包含淮劇、倒把壺等民間技藝,觀眾可以坐在露天茶樓品茶觀劇,將自己代入民國鹽商家庭的一員,感受家族的變遷。《新鹽出海》講述了受凌少爺影響,采棉業在古鎮開展,采棉女身背背簍在水面浮橋處正為棉花豐收忙碌。場景由室內移至室外,依托古鎮的運鹽河,觀眾在岸邊欣賞采棉女活潑輕快的舞蹈,一批運鹽船緩緩駛出,聆聽敲鼓送行,目送鹽船遠去。《鹽瀆往事》選取古代鹽城文化(鹽瀆文化),采用貼合戲劇內容的建筑,如古戲臺、西洋歌舞廳等,結合景區自然生態構造,構思精巧,情節連貫。
3 鹽城沉浸式戲劇賦能文旅發展存在的不足
3.1 項目發展不足,缺乏新媒體宣傳
自相關政策出臺以來,各省市紛紛進行了文旅融合新業態的探索。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了推廣沉浸式小劇的實施方案,臨沂市沂南縣打造紅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劇,濰坊市創作了沉浸式小劇《孔子納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越劇繁榮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打造嵊州越劇小鎮,在推動旅游行業發展的同時,提升游客對越劇文化的關注度。而第一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試點項目中,江蘇省入選的5個項目未包含鹽城的項目,缺乏項目規范化指導,鹽城大部分文化資源仍停留在展覽館。同時,當地宣傳有所欠缺。鹽城淮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受眾少、傳承缺位等嚴峻問題,類似《送你過江》《十品村官》這樣的優秀劇目也只是曇花一現,并沒有進入大眾視野。鹽城草房子景區打造了一系列戶外實景劇,其中包括根據本地作家曹文軒的文學作品改編的《油麻地的月亮》,但由于缺乏社交媒體宣傳,在本地鮮有人知。
3.2 城市特色匱乏,景區同質化嚴重
鹽城文旅產業整體市場規模相對較小。許多景區雖然引入了文化元素,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融合和創新。在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多數景區缺乏文化底蘊,同質化現象嚴重,自然資源與人文底蘊的融合不足。例如,鹽鎮水街是鹽城市海鹽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的水云閣、大宅門、天水廣場、漂舟戲苑、翰墨閣等缺乏標志性以及講解服務,也沒有將鹽城的海鹽文化通過建筑陳列,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卻缺乏有代表性的演藝活動。與之相比,天津沉浸式演繹展《津門往事》設于張園紀念館,讓珍藏著寶貴歷史和文化的小洋樓“開口講故事”,讓游客融入文旅場景中,感受當地的文化和旅游資源。鹽城的歐洲風情街、珠溪古鎮與其他城市景點相比,同質化嚴重,商業氣息濃厚,缺乏當地文化特色。
3.3 戲劇內容單薄,細節設計欠缺
與其他城市沉浸式旅游演藝相比,鹽城現有的沉浸式戲劇內容仍有不足。沉浸式戲劇的分線式體驗可以增強受眾的自主性。《南京喜事》從開場故事背景介紹后,分為8條線路體驗地方的“非遺”和展示人物故事。《鹽瀆往事》沒有設計分線劇情,一幕表演大約10分鐘,只呈現一個片段,內容有些單薄,且每場之間的時間間隔過長,會讓觀眾從戲劇中脫離出來。場地安排上,每一幕的場地都會變換,但未能通過戲劇情節闡明場地變換的原因。在細節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從沉浸式戲劇知覺體驗設計維度來講,劇場嘈雜的談話聲或噪聲會使觀眾心情變得糟糕。《祠堂好戲》一幕開場前沒有背景烘托以及演出說明,現場混亂,戲劇開始后仍有觀眾未能代入茶客角色,影響觀看體驗。《洋灣時光》一幕,由于歌舞廳容納人數有限,未能進去的人就被隔絕在故事線之外,戲劇體驗中斷。《鹽瀆盛典》一幕在景區平地上展現,觀眾一多,視線就會受阻,觀看體驗較差。
4 鹽城市特色沉浸式戲劇賦能文旅發展的設想
4.1 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弘揚城市文脈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開發利用文化遺產是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方向。打造鹽城市特色沉浸式戲劇首先要挖掘當地特色。鹽城的四色文化分別為:紅色文化,即新四軍文化;藍色文化,即海洋文化;白色文化,即海鹽文化;綠色文化,即灘涂濕地文化。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沉浸式戲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可行舉措。
第一,凸顯紅色文化,演繹紅色故事。在新四軍紀念館、鹽城博物館等地,挖掘紅色故事,打造主題化的沉浸式戲劇。鄒韜奮、賀綠汀、阿英、范長江、薛募橋、呂振羽、孫冶方等,在鹽城地域抗戰文化魅力的吸引下都先后來到鹽阜區,參與抗戰的文化活動,成為地域文化的一大亮點。挖掘英雄人物的故事,將鹽城的紅色文化融入沉浸式戲劇中,將新四軍紀念館里展覽的故事以戲劇的形式向觀眾呈現,加大鹽城地方精神的傳播力度。
第二,打造鹽的故事,傳播海鹽精神。鹽城的鹽文化源遠流長,煮海為鹽是當地人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重要表現,節日、飲食、服飾、俗語等也承載著當地人的海鹽文化記憶,鹽工號子、“門嘆詞”演變為經典的淮劇。鹽民的辛勤勞作,鹽商的崛起與衰亡,鹽制的更迭,反映著鹽城的歷史變遷,也體現出人民生活的變化。可在《鹽瀆往事》的基礎上,將祭鹽宗等鹽俗文化融入戲劇,增強戲劇的儀式感,強化觀眾的集體記憶。借力鹽城海鹽博物館基本陳列《海鹽華章——中國海鹽文明》,改編優秀淮劇《范公堤》,以戲劇方式呈現北宋范仲淹排除萬難修建海堤、免除百姓受洪澇災害的故事。
第三,講好當代鹽城人故事。《小鎮》是鹽城市演藝集團出品的大型現代淮劇,該劇貼合時代背景,人物形象飽滿,融合了淮劇、方言等當地元素,2016年獲文華大獎。以其為基礎建造了鹽城的淮劇小鎮,在這里通過小品、雜技等多種方式展現淮劇。淮劇小鎮的建設為舞臺上的戲劇融入實景提供了良好條件,在此基礎上打造沉浸式戲劇,能讓人體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演繹當代鹽城人的故事能夠增強本地人的認同感。《小鎮》可以改編成沉浸式微短劇,在相關景區上演。
4.2 重視舞臺布景設計,融入地方性元素
當今已步入體驗經濟時代,滿足人們情感和精神需求變得尤為重要,可以將“情境再現”的設計理念運用到演藝空間中,讓觀眾感覺自己真正置身于那個時代和環境中,從而增強戲劇的沉浸感。鹽城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良好的空間條件,有利于還原戲劇的故事環境。大縱湖旅游景區是知名紅色基因水利風景區,也是電影《柳堡的故事》的拍攝地,利用原有土坯墻、茅草屋以及“蘆蕩迷宮”的水道優勢,可以打造出一部抗戰時期新四軍與敵偽斗爭的沉浸式戲劇,再現《柳堡的故事》經典場景,激發觀眾共鳴。
整理鹽城現有的戲劇資源,打造適合沉浸式戲劇演繹的環境。設計需要結合形、光、色、質、聲,對應人體的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多重感官,可結合多模態技術,豐富觀展體驗。視覺上,注重戲劇色彩搭配變化,展現夜市繁華喧鬧的場景時以暖光源為主,日間場景以自然光為主,表現一年四季的光影變幻時可以用數字LED屏,動態播放時空場景。觸覺上,結合當地特有的“非遺”,如捏面塑、街邊唱淮劇等,讓觀眾不僅能夠近距離了解當地的習俗,還可以參與制作,獲得藝術體驗。聽覺上,采用背景音營造氛圍,如在戲劇開始時引入濕地灘涂海鳥遷徙的聲音,將觀眾帶入鹽城這個大環境,在唱淮劇等關鍵節點加大音量,引發觀眾共鳴。味覺、嗅覺體驗方面,可以引入實體商家售賣特色美食,如東臺魚湯面、建湖藕粉圓子等,游客可以在觀看不同戲劇時品嘗鹽城美食[3]。
4.3 創新實踐方式,賦能文旅消費
打造虛擬旅游數字空間。基于VR技術打造的虛擬旅游場景可以進一步增加沉浸式戲劇的互動元素,超高清拍攝、融合系統、逼真生動的場景,使觀眾在地感受不同地域的景色。虛擬旅游場景適用于難以再現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復現”,增強用戶對旅游景區的體驗感[4]。沉浸式戲劇打卡結合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增強科技感和觀眾的歸屬感。在應用VR/AR技術的同時,基于大數據、圖像處理等技術,將戲劇文本制作成數字化文本呈現在人們面前[5]。運用科技手段搭建觀眾與城市文化的橋梁,打造可聽、可感、可互動的文旅體驗新形式,讓觀眾沉浸其中。
4.4 構建反饋機制,打造城市品牌
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是“以人為本”,打造優質文旅項目需要采集游客的意見。可基于已開展的《鹽瀆往事》《瑰麗·千里江山》等沉浸式文旅項目總結經驗,通過問卷調查、線上調研等方式了解觀眾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打造主題一致的沉浸式戲劇項目。對比分析其他地方沉浸式戲劇取得成功的原因,深入挖掘鹽城城市文化內涵,聯合鹽城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鹽城市文化館、鹽城市博物館等官方組織打造城市文旅名片,推出更具城市特色的優秀文旅產品。
5 結語
在數字文旅時代,沉浸式戲劇作為新型演藝形式,在活化文化遺產、打造城市品牌和帶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結合鹽城當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旨在為打造鹽城沉浸式戲劇賦能文旅新模式提供新思路,總結相應的方法,未來各地可以運用科技手段打造當地個性化的沉浸式戲劇,開發沉浸式文旅產品,創造豐富的觀眾情感體驗,帶動城市旅游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子希.沉浸式戲劇的文本特點研究[J].戲劇文學,2023(6):95-99.
[2] 王子君.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江蘇鹽城濕地文化生態旅游[J].藝海,2023(3):92-96.
[3] 張卉.文化資源“雙創”路徑:沉浸式文旅演藝[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23,28(4):52-57.
[4] 王雯瑩.上海文旅元宇宙應用場景典型案例調研[J].科學發展,2023(6):79-87.
[5] 王崇娟,陳曉忠,劉紹勇. VR/AR紅色旅游開發與紅色文化傳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綠色包裝,2023(2):161-164.
作者簡介:楊思凡 (1999—),女,研究方向:戲劇電影、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