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診斷學實驗教學臨床技能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84名,其中對照組(42名)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實驗組(42名)學生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采用相同的考核方法,比較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采用SPSS 26.0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實驗組學生臨床技能學考試綜合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更高,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臨床技能學教學質量和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學生滿意度高,值得在未來的教學中廣泛應用,增強學習效果。
關鍵詞 "實驗教學;混合式教學;診斷學;臨床技能學;學習通
中圖分類號:G642.423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12-0111-04
0 "引言
為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教育部在2012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基礎,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混合式教學是隨著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探索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融合式教學,教師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1]。
診斷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課程,在臨床醫學知識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習臨床各學科的基礎。臨床技能學是與診斷學同步開設的實驗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臨床基本技能操作和臨床思維能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以為學生今后的臨床實際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操作基礎。同時,該課程是學生本科畢業后考取執業醫師證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所學校的執業醫師通過率。因此,臨床技能學的教學質量在衡量醫學院校教學質量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開展的是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診斷學實驗教學即臨床技能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為今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推廣開展提供參考與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教學對象
選擇湖南中醫藥大學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作為教學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2名學生,年齡為20~21歲。其中對照組男生24名,女生18名;實驗組男生23名,女生19名。兩組學生的性別和年齡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兩組學生均使用相同的教材及教學大綱,總教學時數均為48學時,授課教師、教學進度及成績考核方式、評分標準均相同。
1.2 "教學過程及評估方法
臨床技能學的授課對象為臨床醫學專業三年級的本科生,設置在第五學期,是與診斷學教學同步的獨立開設的實驗課程。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病史采集、病歷書寫、全身體格檢查、心肺模擬聽診、心電圖、血常規、病例討論等,共16次課,每次課3學時。對照組采用傳統課堂授課模式,實驗組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教學過程與考核評定方法分別見圖1和圖2。
1.3 "教學效果及教學滿意度調查
兩組學生均采取相同的過程性考核方式及綜合成績構成設置,包括體格檢查操作考核(50%)、心電圖考核(20%)、病史采集及病歷書寫考核(10%),平時考勤及上課表現(10%)和實驗報告書寫情況(10%)。考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分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本組教學與評價方法對增強學習興趣的作用、對提高知識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作用、對提升臨床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作用以及教學總體滿意度四個方面,逐一進行打分(每項滿分為10分)。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應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的臨床技能學成績比較
實驗組學生臨床技能學的各項成績及綜合成績(除平時成績外)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2 "問卷調查結果
課程結束后發放調查問卷84份,回收有效問卷8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實驗組學生對自身所受教學與評價方法在增強學習興趣、提高知識點掌握程度、提升臨床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教學滿意度方面的評價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在高等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中,與診斷學同步開設的獨立實驗課程臨床技能學,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實踐性、實用性,需要學生加強動手練習、反復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規范、系統、全面的臨床基本技能,為進入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傳統的臨床技能學教學內容以教師講授示范為主,互動性差,學生的實踐積極性不高,以致學習效果欠理想。在診斷學實驗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實驗內容簡單重復[2]。每個實驗項目相互獨立,沒有關聯,不利于盡早培養學生臨床綜合分析能力。這與目前臨床醫學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早臨床、多臨床”的教學理念不符。該理念認為臨床實踐教學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早臨床、多臨床,通過臨床實際病例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3]。診斷學的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如診斷的操作手法包括視診、觸診、叩診、聽診音等,都需要反復練習,僅在實驗課堂上并不能熟練掌握。而很多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在課堂結束后就不再反復實踐練習,以致實驗課程全部結束后,對于操作手法掌握得并不牢固。在真正面對不同的病人時有些不知所措,更不知從何開始查體、重點檢查什么部位,不能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只是停留在書本層面上,沒有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
2)教學方法落后。在傳統實驗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課前不預習。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是教師首先對體格檢查的操作過程進行操作示范,學生觀看后互相查體練習。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學生觀看角度不同,一次操作示范難以讓學生掌握全部規范操作,師生互動較少,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以完成任務為主,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因而學習效果欠佳。
為了加強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以及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教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日益豐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逐漸被各高校廣泛應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將線上學習與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有機結合,形成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核心、教師主要起啟發引導作用的教學模式[4],是將線上教學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
在本研究中的臨床技能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在線教學平臺,教師在課前通過超星學習通發布線上學習資源及課前預習任務,學生根據教師發布的學習任務,自主完成預習并查閱相關資料,為線下面授課程做準備。課中,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效果及提出的疑問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和示范進行各項操作的實踐訓練,教師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發布課后作業。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線上線下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批改并點評,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批改意見進行修改并鞏固學習。
研究發現,通過提前發布學習任務,實驗組的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提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線上的學習視頻、任務、討論等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度高,學生成績有明顯提升。另外,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滿意度也更高,表現在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在增強學習興趣、提高知識點掌握程度、提升操作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優于傳統的單一線下教學模式。
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和考核體系可以有效彌補傳統線下教學的不足,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顯著增強診斷學實驗教學即臨床技能學課程教學效果。為使教學方案和考核方式更合理、更公平,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及考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還有待持續實踐與探索,力爭將臨床技能學課程打造成“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
4 "參考文獻
[1] 賈鼎.研究生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42):249-251.
[2] 楊卉,胡要君,李然.混合式教學在診斷學中的探索與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21,23(10):724-726.
[3] 雍彥禮,李蘇迪,何鑫宇.中醫內科學教學目標之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4):198-200.
[4] 孫楊,鄧偉剛.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管理模式研究與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2(48):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