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文章深入探討了慕課與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對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意義。首先,分析了課程特性,歸納了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并提出教學要求。其次,詳細設計了研究路線,分析了平臺功能,制定了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最后,總結了研究成果,以期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慕課平臺;輔助教學平臺;教學實施方案
一、基于慕課與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研究意義
國內翻轉課堂引入較晚,正處實踐研究熱潮。長時間的網絡教學對翻轉課堂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制定多樣化教學方案,以學生為中心,促其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教師面臨的挑戰,不再是傳統的知識講授,而是需適應互聯網信息提供功能,轉變教學理念與方法。因此,利用慕課資源,將翻轉課堂融入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能提升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此舉順應時代特點,促進教育創新,有助于克服傳統教學局限,增強學生互動性和學習效果。
二、高校計算機類課程特性分析
課程特性受多因素影響,包括課程目標、教學要求及實施方式。計算機基礎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旨在培養其實踐技能,掌握基礎知識、技術與方法,并提升利用計算機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聚焦以下兩方面。
(一)計算機基礎教學要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分層次、分類教學
一般而言,計算機基礎教學涵蓋內容廣泛且復雜,針對不同專業的具體需求實施分層次、分類教學,是確保該公共基礎課程有效服務于各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例如,“制藥工程”專業側重工程設計,而“藥物制劑”專業則更重視藥物分析,“中醫、中西醫臨床”專業則偏向臨床應用。這些差異意味著各專業在后續專業課程中使用的專業軟件及未來工作崗位所需工具軟件各不相同。然而,當前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往往缺乏針對性,趨于統一化,這主要歸因于差異化教學帶來的高昂準備成本及授課難度的增加,導致授課教師往往忽視專業間的差異,采取“一刀切”的備課方式。為提升教學質量,應積極探索適合各專業的差異化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案。
(二)計算機基礎教學要包含較高比例的實踐教學
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計算機更多地扮演著工具的角色。為了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這一工具,大量的實踐操作不可或缺。因此,在課程設計中,必須融入旨在訓練和提升學生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的實驗環節,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深入領悟,掌握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技巧,并在應用中深化對相關知識、操作及技術的理解。
然而,當前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面臨課時縮減、實驗條件受限、大班授課等多重挑戰,實驗課程的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難以全面覆蓋班級進行輔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大打折扣,部分學生甚至將實驗課視為應付差事,出現了“摸魚”現象,且這一情況隨著課程的推進愈發嚴重。
通過學生問卷調查、教師訪談與經驗總結,課題組對影響計算機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
學校層面。隨著高校持續擴招和辦學規模的擴大,教學資源緊張問題日益凸顯。為確保專業課程的實施,學校常將多個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合并授課,教學班級規模龐大,人數常達110~170人。此外,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共基礎課學時被大幅壓縮,“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學時顯著減少,如某校該課程學時從2005年的108學時逐步縮減至2020年的40學時,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教師層面。大班授課模式下,教師的課堂管理和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制約,分組討論、學生提問及學情掌握等教學活動難以有效開展,影響了教學質量。同時,在學時壓縮的背景下,教師還需維持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導致教學往往局限于教材,甚至出現趕進度的現象,進一步降低了教學質量。
學生層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學生在計算機課程學習方面存在多方面問題。首先,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差異顯著,初高中系統學習過計算機課程的僅占62%,擁有個人PC的占49%。其次,大班授課導致學生聽課效果不佳,教師難以進行個性化教學,學生缺乏歸屬感,課程投入度低。再者,學生學習習慣不佳,多數學生缺乏自覺復習和預習的習慣,自學能力較弱。此外,學時壓縮限制了課程的擴展性,學生課外知識視野狹窄,知識應用能力受限。最后,學生缺乏必要的課外指導,與教師溝通不暢且不及時。
三、基于慕課與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總體研究
首先,對慕課學習平臺針對翻轉課堂教學法的支持功能進行詳細分析,以形成功能組合模塊。隨后,依據時間維度,精心規劃教學實施方案的框架,并利用這些功能組合模塊來構建和完善該框架。在此基礎上,緊密圍繞學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結合計算機課程教學大綱,構建出系統化的課程教學模型。該模型被細化為多個授課單元,并逐一整合到教學設計框架中,從而制定出詳盡的課程實施方案。接著,按照既定方案進行實際授課,并采用對照實驗法來驗證其教學效果。在實施過程中,密切關注遇到的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并據此不斷優化和完善設計方案。最終,通過這一系列努力,成功完成項目研究,研究路線如圖1所示,展示了從功能分析到實施驗證的全過程。
四、慕課平臺與輔助教學平臺教學的功能分析
按照總體研究規劃,首要任務是進行平臺功能分析。本研究選定“中國大學MOOC”作為慕課平臺的研究案例,而將“超星學習通”作為輔助教學平臺的研究對象,旨在深入探索兩者的功能特性。
通過細致的歸納與總結,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現將這兩大平臺的主要功能梳理如下:表1詳細列出了慕課(中國大學MOOC)Web端的功能,其中主功能項采用大寫英文字母作為標記,而分支功能項則通過主功能項后加數字序號的方式進行區分,例如主項“課件”被標記為A,其分支項“授課視頻”則相應地被標記為A1。類似地,表2則展示了輔助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的功能列表,該功能列表中的各項功能均采用了小寫英文字母與數字序號相結合的標記方式,以便于區分和引用。這樣的標記方法不僅有助于清晰地展示平臺功能的層次結構,還便于后續教學功能模塊的組合與調整,以及教學實施路徑的明確表達,從而提升教學設計的效率與精確度。
五、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設計
課程實施方案由多條教學實施路徑組成,其靈感來源于臨床醫學的診療路徑。該方案旨在幫助教師快速掌握目標課程中翻轉課堂教學法的運用,從而提升備課效率與教學質量。根據不同的課程類型,按照課程的時間維度設計了一個基礎模型,如表3所示。
六、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應用效果研究
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的應用效果研究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分析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在課程考試成績上的差異,二是研究方案實施班級學生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年結課時的考試成績分布。
(一)有效性實驗
為研究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的有效性,課題組設立了實驗組和對照組教學班級。為盡量保證實驗數據的客觀性,樣本選取了由相同授課教師執教的兩個教學班,其中一個作為實驗組(應用混合式方案),另一個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授課方式),且學生均來自同一專業。在應用了基于慕課的翻轉課堂混合式實施方案的三班和四班中,學生在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上均優于未使用該方案的一班和二班。此外,課題組注意到,隨著實施方案應用時間的延長和教師熟練度的提升,實驗組在期中考試中的成績優勢在期末考試中進一步擴大,這明確反映了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的有效作用。
(二)結課考試成績分布分析
教學班級信息如下:混合式教學方案整體實施的班級為藥物制劑專業合班,該教學班級總人數為157人,屬于人數較多的大型合班,傳統課堂教學難度較大。藥物制劑專業為學校本科二批次招生專業,學生入學成績并不突出,生源分布廣泛,且初、高中信息技術類課程基礎參差不齊,因此該樣本具備普遍性。此次考試共有1121名學生參加,涉及17個專業教學班級,其中不乏本校第一批次招生的專業。實驗樣本具備獨立性。
經統計,實驗樣本中的藥物制劑專業學生結課成績表現優異:在同批次總考生榜前20名中占比55%,在前100名中占比37%,在前200名中占比26%,高分成績占比遠遠領先于其他專業。該班級平均成績為76.7分,而年級平均成績為60.9分,樣本專業均分遠高于年級均分。由此可得,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對計算機類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明顯,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星,徐影. “互聯網+”背景下翻轉課堂教學空間的構建模式與運行邏輯[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02):139-144.
[2] 王玲玲,梁勇,雷軍委.基于精準教學思想的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與應用[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9):37-39.
[3] 趙春榮. 多模態視域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 開放學習研究,2021,26(05):27-34+52.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項目“基于多模態理論的計算機基礎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SJGY2022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