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應當注重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層次設計作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情感體驗?;诖耍恼陆Y合實踐教學經驗,探討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并提出以下具體策略:巧引童話故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倡導“玩中學”的理念以及尊重學生差異。文章旨在通過創新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來提升作業的趣味性,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核心素養;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素養,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半p減”政策的出臺,旨在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為他們創造更加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避免作業過多占用學生的休息和娛樂時間。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上必須精心策劃內容,創新作業方式,提高作業趣味性,注重培養學生在知識運用、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從而吸引學生主動按時完成作業,達到鞏固課堂學習的效果。
一、巧引童話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童話故事以其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情節和深刻的寓意,深受小學生的喜愛。童話故事具有趣味性強、情節豐富的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童話故事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寓意,能夠引導學生思考人生、認識世界,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童話故事中的角色、情節和場景等都可以作為作業設計的素材,通過改編、續寫、繪畫等多種形式,拓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創造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改編熟悉的童話故事,通過增減情節、繪制插圖、改寫結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審美情趣、寫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童話故事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故事內涵,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以《小紅帽》這一童話故事的教學過程為例,教師開展了以下作業設計創新實踐。
1. 改編作業:要求學生將《小紅帽》中的大灰狼角色改為一個善良的森林精靈,重新編寫故事情節,使故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意義。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想象力,還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 繪制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改編后的《小紅帽》故事繪制一幅插圖,可以是森林精靈的形象、小紅帽與森林精靈的互動場景等。在繪制插圖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繪畫才能,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3. 續寫作業:選取《小紅帽》中的某個故事節點,如小紅帽遇到森林精靈后的情節發展,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故事續寫一個新的結局。學生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寫作能力,還學會了如何根據情節發展進行合理的故事推測和構思。
4. 表演作業: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小紅帽》故事的角色扮演和表演活動,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角色的情感變化,加深對人物特征與故事內涵的理解。同時,通過小組團隊協作和互相配合,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通過以上改編、繪制、續寫和表演等多種形式的作業設計,教師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在幫助學生提高作業完成質量的同時,強化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積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深邃的哲學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新時代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蘊藏于小學語文作業之中,對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文化自信、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挖掘教材資源,融入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將傳統文化與課文內容相結合。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設計背誦、賞析、古詩文創作、書法練習等作業,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了解篆、隸、草、行、楷等常見書法的特點和美感,學習基本的書法技巧,創作展現自己靈感火花的小詩或短文,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進一步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創新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動力
傳統的語文作業形式往往單一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注重創新,采用多種形式來呈現傳統文化。如結合語文課文《剪紙》一課中的相關內容,設計手工制作作業,引導學生學習剪紙、傳統手工藝,培養動手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制作剪紙作品過程中,講述剪紙背后的故事,初步形成感受美、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三)注重家校合作,共同傳承文化
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在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應注重家校合作,引導家長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來。如設計親子共讀作業,讓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傳統文化經典;設計家庭文化展示作業,讓家長與孩子共同準備傳統文化元素的家庭展示。結合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親子共同制作“我們的節日”手抄報,讓學生了解節日的由來、習俗和文化意義,可以通過繪畫、文字、節日里特有的傳統美食,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的理解和感受。
通過完成這些作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語文知識,還能深入理解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三、倡導“玩中學”理念,拓展語文作業的內涵
傳統的作業形式往往讓學生感到乏味和枯燥,而“玩中學”則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強調在游戲中學習,在玩樂中掌握知識。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還能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一)富有趣味性的語文作業
教師帶領學生可以開展成語接龍游戲,讓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語,掌握其用法和含義;或者組織詩詞填空活動,讓學生在填寫詩句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美感,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嘗試開展“飛花令”詩詞比賽,激發他們學習、積累中華優秀詩詞的熱情,體會詩人創作詩詞時的心境,了解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全面提高學生的詩詞修養。
(二)因地制宜的觀察類作業
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自然環境,記錄季節的變化、植物的生長等現象,讓他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習描述和表達。以“春天的足跡——自然觀察與記錄”為例,介紹這類作業如何體現“玩中學”的教育理念。該項作業的目標首先為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能力,增強對春天的感知。其次,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學會用文字描述自然景色。再次,讓學生在觀察與記錄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最后,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具體操作層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個適合觀察春天的地點,如農田、校園或小區綠地,并準備觀察工具,如筆記本、彩色筆、相機等。要求學生在一周內,每天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如清晨或傍晚)觀察春天的變化,包括植物的生長、動物的活動、天氣的變化等,并用相機或筆記本記錄觀察到的細節,如花的顏色、葉子的形狀、鳥兒的叫聲等。
根據學生的觀察結果,指導其借鑒朱自清的作品《春》中“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的修辭手法,將每天的觀察記錄整理成一篇觀察日記,鼓勵學生嘗試使用修辭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提高觀察記錄趣味性,增強學生對觀察對象的深入理解。
除了視覺上的觀察,可以嘗試記錄聲音和氣味。如,寫下風吹過樹葉的聲音,或者花朵散發出的香氣。讓學生認識到感官的描述會讓記錄更加立體和生動。也可以嘗試將觀察到的細節寫成詩歌,或者引用一些相關的詩句來豐富記錄。詩歌的韻律和美感可以為文字記錄增添一份文藝氣息。在一段時間的記錄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里分享自己的觀察記錄,朗讀自己的作品,讓他們互相學習、交流心得。還可以將優秀的觀察記錄貼在班級墻上,供其他同學欣賞和學習。
通過實地觀察和記錄類作業,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春天的特點,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之后的分享交流環節也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學生在觀察春天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了關于自然的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觀察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這類作業記錄要真實,表達要生動,盡量用豐富的詞匯和形象的句子來描述,真正落實“玩中學”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效果。
(三)游戲元素融入作業形式
通過游戲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更愿意參與學習過程。有效完成游戲化作業,首先要創造學習情境,創建模擬真實或想象場景的任務,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學習新詞匯、句型或語言表達,使學習內容更加生動有趣。通常,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任務和挑戰,通過游戲過程的競爭、合作、闖關、獎勵,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比如,在學習拼音時,教師可以設計“拼音大冒險”等游戲作業,讓學生通過闖關的方式來鞏固拼音知識。在游戲中,學生需要準確地讀出拼音、拼出詞語等,每通過一關就會獲得相應的獎勵。這種游戲化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這種游戲化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鼓勵他們在團隊中相互學習和幫助,通過設置積分、勛章、等級等獎勵,激發學生完成作業并追求更高的成就,從而增強學習動力。游戲化作業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通過有趣、互動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促進他們認知發展。
四、尊重學生差異,分類分層設計作業
每個學生在學習能力和水平上都存在差異,因此,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類分層設計和布置作業是非常必要的。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作業,如讓他們分析一篇文章的寫作手法、評價一個人物形象等;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較為簡單的作業,如抄寫詞語、背誦課文等。
一般而言,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少數學生在識字量、領悟能力和語言表達方面表現出色,基本不需要教師的過多教導;而大多數學生則需要教師反復講解并需要不斷練習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識;還有個別學生甚至在當堂課上根本無法學會。
這種情況下,采用籠統的作業設計顯然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只有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才能真正發揮作業的作用,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后,教師可以要求能力較強的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家鄉美景的文章;針對能力稍弱的學生,則可以讓他們摘抄一些描寫山水的優美詞句,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文學能力。
五、結語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尊重學生差異,通過合理設計作業內容和形式,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不斷探索創新,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需要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以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樊文忠. “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路徑[J]. 教育科學論壇,2023(26):63-65.
[2] 李治玲.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策略探析[J]. 名師在線,2023(05):70-72.
[3] 譚曉鳳. 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融入策略:以二十四節氣為例[J]. 教師,2023(02):21-23.
[4] 徐麗清.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策略[J]. 天津教育,2022(12):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