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雙減”政策的推行下,如何有效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升教學活動的實際效益,并實現作業形式的創新優化,已成為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小學英語教師應深入理解和領悟新課程標準,并以此為依據,在作業設計中深入貫徹“雙減”理念,不斷推陳出新,探究具有創新性的作業形式,發揮作業本身的教學功能與價值,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鍛煉和培養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進而形成英語素養。文章基于“雙減”視域,對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原則及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并探討了有效的作業設計策略。
【關鍵詞】 “雙減”政策;小學英語作業;作業設計
作業是小學英語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拓展知識面的作用,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因此,教師需在了解實際學情的基礎上,精心策劃和設計滿足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需求的作業內容,同時也要結合“雙減”要求,創新作業模式,通過漸進式的作業體驗和實踐過程,使學生扎實掌握語言知識,有效提升英語語言能力,從而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目標。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原則
(一)啟發性原則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英語作業設計應遵循啟發性原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除引導學生鞏固和記憶基礎知識外,還應融入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理念,設計綜合性作業內容,采用啟發性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完成作業任務。此過程中,學生能深刻體會英語語言的特色,同時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利于建立起獨具特色的自主學習框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層次性原則
學生基礎水平和認知能力存在差異,統一標準的作業設計無法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應遵循層次性原則設計英語作業,即作業內容的深度和難度應由淺入深、由易至難逐步提升,凸顯作業的階梯性和等級性。教師應了解學生特征,高度重視學生差異性,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多樣化的梯級層次作業,從而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求,使他們能自主自覺地去完成作業任務,進而達到預期的育人目標。
(三)趣味性原則
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驅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除關注課堂教學中的興趣激發外,還應將趣味性教學理念融入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為學生精心設計具有探究性質的英語作業,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以便激勵學生在強烈的學習動機推動下,自主自愿地去完成各項作業任務。另外,教師將游戲活動、故事、實踐活動等趣味性元素融入作業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作業任務當中。
二、傳統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內容固化
以往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忽視了個體學生的獨特性,習慣為全體學生制訂相同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然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弊端。如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通常以與教材配套的英語練習冊作為布置作業的參考標準,而學生缺乏自主選擇權,只能根據教師的安排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效能感無法得到充分體現,對自身英語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也無法進行清晰的認識和針對性的解決,進而降低了英語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此外,為了促進學生鞏固英語基礎知識,教師通常會讓學生抄寫單詞、模仿經典句型等,這種作業形式雖有一定效果,卻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作業形式單一
以往的英語作業形式單一,缺乏實踐性和開放性。教師所設計的英語作業缺乏靈活性,以背誦單詞和做練習題為主,而對具有開放性、創新性并具有層次性的作業關注較少,導致作業形式缺乏多樣性。這種作業布置方式難以激發學生興趣,不僅會耗費學生大量自主學習時間,同時也會促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
(三)作業量大,難度高
以往作業設計環節中,教師更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會布置大量作業,以期促使學生通過不斷重復與記憶來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同時,部分教師認為只有作業具有充足的挑戰性,才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也會設計很多難度過大的作業。然而,過度的作業量以及過高的難度,常常使學生即使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卻仍然無法解答其中的問題,而且由于缺乏足夠的完成時間,他們也會漸漸感到強烈的挫敗感,最終無法鞏固英語水平。
(四)作業評價籠統
實際上,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通常只是利用“對”或“錯”來評價作業的完成情況。在此過程中,教師所提供的學習反饋未能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也未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激勵,這也會使學生對自身的作業完成情況缺乏清晰認識,無法有效地針對自身的不足進行改進。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與實踐策略分析
(一)基于單元整體,設計結構化作業
“雙減”理念旨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結構化作業可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訓練,有利于實現“雙減”下的英語教學目標。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主要從教材出發,在教學整體觀的引導下,對課本內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內容進行合理重組和整合,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要實現結構化作業的有效設計,教師應圍繞單元整合理念展開。教師應全面考慮單元文本內容,梳理并凝練出學生在課堂上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語言技巧及學習策略,然后據此確定單元整體作業目標,并設計出具有結構化、體系化特征的作業形式,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5 Daily Activities”這一單元內容時,本單元圍繞“When do you”這一問題展開,基于此,教師可按照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對作業進行系統化地規劃和安排。從縱向角度出發,針對每節課程內容設計基礎性作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深刻掌握知識內涵,并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逐步深入和能力的穩步發展。從橫向角度出發,針對不同的課時內容,精心策劃拓展性作業,以現實生活為出發點,創設情境化作業,讓學生能更好地將課堂上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以及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二)尊重學生差異,設計分層作業
“雙減”政策要求教學活動實現增效減負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堅持個性化教學理念,以確保每一位學生均能夠充分發掘并展現出他們各自的才能和潛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每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基礎水平參差不齊,這導致班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了顯著的差異性。此外,不同學生采用的學習策略各不相同,為了使每位學生都能夠通過作業來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有必要實施分層作業設計理念,如此一來,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升。
舉例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本素質將學生分為三個層級,分別為優生、中等生、后進生。針對后進生設計作業時,教師應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鞏固好英語知識,打好學習基礎;針對中等生設計作業時,可設計一定任務型作業,促進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探究各種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針對優生設計作業時,主要以拓展型和實踐型作業為主,如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知識自主地搜集相關課外資料,或者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實踐活動,充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文化素養。在此過程中,若三個層級的學生能夠高效地完成作業內容,則可以繼續完成下一層次的作業內容,以層層遞進的方式促進學生穩步發展。這種分層作業方式,正是考慮到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使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相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和突破。
(三)鏈接生活實際,設計實踐作業
英語教學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課堂環境中,而應當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時應引入生活化素材,精心設計一系列富有現實生活氣息的實踐作業內容。如此,既可激發學生深入探究英語知識的興趣,同時也能促使他們將英語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場景當中。
例如,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之后,教師可布置一項“Making School Timetable”的開放性作業任務,要求學生在制作英語課表的過程中遇到未曾接觸過的學科專業詞匯,自行查閱字典或咨詢教師等方式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研習既有知識的基礎上,也能進一步拓展相關知識,開拓視野。同樣的,高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了校園規章制度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制定相應的英文告示牌,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創造更為濃郁的實踐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英語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改善過去枯燥乏味的作業模式,讓學生獲得更加生動愉悅的體驗感。顯然,英語綜合性實踐作業可將課堂教學延伸至廣闊的現實世界中,強化課外與課內的聯系,推動不同學科間的深度融合,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得到更深層次的鍛煉,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健康的發展,符合“雙減”理念的要求。
(四)凸顯學生個性,設計趣味性作業
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對作業內容進行創新,并凸顯出作業的個性化特征,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同時,作業內容需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的要求來設計,旨在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尋求課堂內外、校內校外之間的聯系,從而擴展知識獲取渠道,并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普遍具有好動愛玩的特征,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他們的作業完成積極性,教師可以在設計作業前預先編寫導言,將學生帶入豐富多樣的情境中,同時還可以利用激勵式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競賽活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教學閩教版四年級上冊“Unit3 Numbers and Animals”時,在學習數字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掌握1到10的數字單詞,并且會拼讀和應用。單純地讓學生對數字進行記憶,會導致課堂活動過于枯燥,基于此,教師可設計游戲型課堂作業任務,如組織“抱團”游戲活動,學生在教室中圍成一個圈,教師用英文喊到哪個數字,幾個學生就抱在一起,落單的學生需要受到懲罰。另外,還可以開展數字排序活動,將1到10的數字單詞順序打亂,然后讓學生從“大”到“小”對其進行排序,在這樣有趣的游戲型作業任務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大幅提升,課堂氛圍活躍,從而有效地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
(五)關注學生發展,完善作業評價
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環節中,設置科學、完善的作業評價模式十分必要。教師應借助作業評價這一手段深入理解并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存在的問題,同時通過評價結果來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以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語言能力。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元化、激勵性等多種評價方式來全面衡量學生的作業質量。
首先,教師需要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從而了解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情況。作業評價不應局限于教師單方面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讓他們從評價中更好地認識到自身的學習狀況,以此糾正自身的不足之處,建立起更為明確的自我認知。其次,教師應重視并采用激勵式評價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讓他們深刻體會教師的關愛,并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從而更好地投入英語學習當中去。在得到了教師的肯定后,學生會更加專注、耐心地去完成作業任務,這有利于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四、結語
在“雙減”政策的引領下,教師必須優化小學英語作業形式,堅持“增效減負”的教育理念,適當減少作業量,并設計多元化、趣味性的作業模式,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作業,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英語素養的高效形成。
參考文獻:
[1] 施麗. 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英語主題作業設計[J]. 江西教育,2024(11):77-79.
[2] 王煜瑩. “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多樣化作業的設計探究[J]. 教育界,2023(36):71-73.
[3] 葉青. 主題視域下小學英語任務型作業設計與實施[J]. 現代教學,2023(23):21-22.
[4] 郭佳楣. 探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減量加質”策略[J]. 西藏教育,2023(12):33-36.
[5] 倪曉媛. “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優化策略[J]. 天津教育,2023(30):107-109.
[6] 馮浩勇. “雙減”政策下優化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策略[J]. 學苑教育,2023(28):55-57.
[7] 孫麗亞. 作業賦新能踐行真“雙減”: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探究[J]. 吉林教育,2023(2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