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參與學校語文學科業務交流活動,連續在學校聽了不少“課改課”。在我看來,在強化課堂“生本意識”的同時,也不應忘了教師的“主動參與”意識。什么是“主動參與”?“主動參與”就是“我在現場”,即作為教師的“我”在策劃、組織、指導、引領學生的學習活動,“我”在全程積極參與學生的整個課堂學習活動,“我”在積極有價值地參與。
一、教師“主動參與”的必要性
為什么要強調課堂上教師的“主動參與”意識呢?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充滿生命活力的體系。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教學過程更加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同樣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常來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知識需要學生自身去構建。但如何精準、有效構建,如何構建科學正確的社會認知,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學什么,如何學,某一內容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價值如何,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有組織地設計,方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發展能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這一過程,需要教師“主動參與”并積極地發揮其主導作用。學生的選擇權應被尊重,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被忽略。教師應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伙伴。
二、教師要把握好“主動參與”的時機及策略
(一)在課堂問題發起時
課堂是否是內容豐富,課堂問題的發起很重要,課堂問題決定了課堂的深度和高度。畢竟作為教師,他具有所教學科的系統認識,對本學科知識的辨識能力、甄別能力、選擇能力要優于學生。假如教師在課堂問題的發起階段放棄了在場意識,任由學生盲目探究,課堂便無法保證其應有的高效性、科學性、系統性和規劃性。
(二)在組織課堂討論時
課堂討論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新課改理念。充分的課堂討論能讓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得到情感的熏陶。但要保證討論有價值,討論是真正有效的討論,就需要教師“主動參與”,以保證討論有一定的價值。教師可適時把控討論的方向,提升討論的層次,形成討論的“鏈條”。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組織課堂討論的過程中,特別是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的時候,能否提出有含金量的問題是檢驗一名教師優秀與否的標準之一。
(三)在學生展示交流時
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展示交流是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果的匯報。不同的學習個體基于不同的理解會有不同的習得。在這里,不同的觀點交流、碰撞,生成新知。但如何讓學生完善、深化個人的理解,最終形成自我意義的構建,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
(四)在學生學而有疑時
自古以來,人們把“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教師的天職,有疑問的學習才有學習的價值。40分鐘的課堂,50平米的課堂,時間有限,空間也有限,教師要用自己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當學生學而有疑時,教師要“主動參與”,以保證學習的效度。
(五)在提煉學科學習方法時
愛因斯坦說:“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們的課堂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知識提煉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獲取的經驗是否科學有效,需要教師參與,給學生以肯定或否定、修正或補充。
(六)在學生學習出現困難時
理論上講每個孩子接受教育的起點是相同的,但每個人在奔跑的路上速度有快有慢,能力有強有弱。當孩子在學業上出現困難時,教師要給予幫助,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尊重、平等是每個教師的職業操守,教師理應關注每個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要始終“主動參與”,有所作為。
總之,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人是學生,那么教師的作用是不是就削弱了呢?我個人認為,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本身就是無可厚非的,課堂本來就是學生的,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被削弱,而是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古人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單這個“惑”字而言,師者所認為之“惑”未必是學生心中之“惑”,學生心中之“惑”也未必是老師精講細讀、循循善誘之“惑”。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對學生的疑難及時指導點撥,又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在學生能動創造性學習中發揮主導作用,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實現自主發展。和諧的認知過程誘發健康的情感,成功的認知能夠激發和強化積極的情感體驗。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主導作用,注意創造融洽、和諧、民主、熱烈的課堂氣氛,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興趣,促使每個學生盡量多地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信心。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領悟語言魅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應該在“引”字上下功夫,“精講”上動腦筋,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上,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心態之中,并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活動和自我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