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作業(yè)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至關重要?!半p減”政策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yè)”,在此背景下,如何設計高效、有趣且富有實踐性的語文作業(yè),全面提升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將從扎實基礎、趣味先導、目標明確三個方面,詳細探討如何在“雙減”背景下設計小學語文作業(yè)。
扎實基礎——日常積累式作業(yè)
新課標對低年級語文學習在識字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有明確的要求,為此筆者設計了常規(guī)的“讀”的訓練。
生字“讀”出來。針對低年級學生,雖無書面作業(yè),但生字積累至關重要。筆者在每課的生字教學完成后,會設計詞語拼讀及形近字、同音字辨讀作業(yè)。如教學《彩色的夢》后,筆者列出了一個詞語清單,讓學生課后進行拼讀,并通過列舉對比組詞來拓展學生的識字量。遇到生字時,學生可使用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尋找答案,并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生字講解“小老師”。筆者給學生提供了講課模板,鼓勵學生回家后扮演“小老師”,在家練習生字講解,包括字的結構、占格、關鍵筆畫及易錯點等,第二天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種方式不僅鞏固了生字學習,還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我是“小書蟲”。從一年級起,筆者便為學生設計了閱讀積累卡,記錄學生每天的讀書情況,鼓勵他們堅持閱讀。通過持續(xù)的閱讀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趣味先導——拓展體驗式作業(yè)
靈活而富有趣味的作業(yè)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筆者設計了如下兩類有趣味性的拓展體驗式作業(yè)。
傳統(tǒng)文化體驗作業(yè)。比如,結合課文《“貝”的故事》,筆者布置了“探秘漢字”的作業(yè),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漢字,探究其演變的過程,并以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種作業(yè)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還加深了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親子“聊天”作業(yè)。語文學習不但要重視讀寫能力,也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鼓勵學生與家長設置“聊天日”,定期圍繞某個話題進行深度聊天。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可以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可以提升學生對世界的認知能力。
目標明確——分層式作業(yè)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作業(yè)設計方面,教師應在標準化要求與學生個體差異之間尋求平衡點,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yè)。
基礎與探究分層作業(yè)。筆者一般會設計兩類作業(yè),一類考查所有學生必須掌握的字詞拼讀、背誦等基礎知識;另一類則在該基礎上增加難度,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
個性化作業(yè)。允許學生根據(jù)個人喜好和擅長的方式完成作業(yè)。在同一主題下,學生可選擇繪畫、手工制作或實際操作等不同形式來展示學習成果。比如,在學習《中國美食》一課后,學生可以以畫出來、捏出來或炒出來的方式提交作業(yè)。
差異化評價。教師在評價作業(yè)時,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基礎掌握和探究能力進行綜合評價,鼓勵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取得進步,重視過程性、差異化評價。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應注重功能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通過日常積累式作業(yè)鞏固基礎知識、通過拓展體驗式作業(yè)激發(fā)興趣、通過分層式作業(yè)關注個體差異。這樣的作業(yè)設計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