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進入新時代以來,西部地區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充分鞏固,高質量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但受限于歷史因素,西部地區仍存在生態治理現代化轉型困難、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缺乏內生動力等諸多問題。新征程上,科學謀定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要從構筑生態環境保護現代化格局、數字化驅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三方面精準發力,持續打造西部新質生產力高地,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不斷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關鍵詞:新時代;西部地區;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D616;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2-0001-07
On the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n the New Era
Han Kaiyi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mp;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As the western region in China has been promoting high-leve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ince the new era,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has been fully consolidated and a patter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taken shape. However, constrained by historical factors, the western region still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difficult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a lack of internal momentum for green, 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n the new journey, to strategically determine the practical path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t is essential to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uilding a mod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amework, driving green and low-carb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dig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This approach will continuously shape the western region as a highland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urther establish a new pattern of extensive protection, opennes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ly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Keywords: the new era; the western reg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2024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1]西部地區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環境條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腹地功能。新征程上,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維度深刻把握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問題與對策,對于打造西部新質生產力高地、鞏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顯著成效
西部地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實施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充分鞏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為我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持續動力,奠定了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根基,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縱深和回旋空間。
(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充分鞏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1]保護好西部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澤被天下。西部地區作為中國獨特的地理單元,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養地,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聚集區,也是森林、濕地、草原、冰川等生態資源的集中區,發揮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區的“生態源”功能[2]。當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多方面的顯著成效,持續鞏固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不斷夯實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根基。
①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第272-273頁;《中國統計年鑒2023》,第238-239頁相關數據整理。
②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第276頁;《中國統計年鑒2023》,第241頁相關數據整理。
③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第278頁;《中國統計年鑒2023》,第243頁相關數據整理。1.生態環境狀況持續保持良好
2012—2022年,西部地區廢水中氨氮排放量下降到24.73萬噸,下降了59.3%;總氮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到90.49萬噸,下降了19%;石油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到302.8噸,下降了93.7%;總鉛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到7 352千克,下降了75.2%(見表1)。2023年,長江、黃河及西北諸河、西南諸河,河流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91.7%,同比2022年上升1.5個百分點,綜合水質為優,江河湖生態面貌持續向好。以青海省為例,2023年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黃河、長江和瀾滄江境內斷面水質持續保持Ⅱ類標準及以上。這些數據表明,西部地區縱深推進水環境保護,水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為維護和促進我國水生態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表12012—2022年西部地區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①
年份氨氮(萬噸)總氮(萬噸)石油類(噸)總鉛(千克)201260.72111.644 828.829 620.1201359.3107.96 028.828 101.1201458.11107.495 276.925 293.3201556.44106.315 21729 631.3201635.2850.22 602.517 913.5201725.579.911 182.716 1062018----2019----202031.597.74754.76 920202127.3892.223966 008202224.7390.49302.87 352說明:由于2017年數據來源于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中國統計年鑒》僅公布2017年數據,暫未公布2018、2019年數據,西部地區2018、2019年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數據暫缺。
2022年,西部地區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08.39萬噸,相比2012年下降了86.1%;廢氣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到251.7萬噸,下降了62.9%;廢氣中顆粒物排放量下降到257.94萬噸,下降了35.9%(見表2)。這些數據充分顯示,西部地區的空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表22012—2022年西部地區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②
年份二氧化硫(萬噸)氮氧化物(萬噸)顆粒物(萬噸)2012780.86679.35402.302013759.28665.19421.842014741.00620.49518.562015689.99551.69444.252016420.34402.70297.202017369.78334.61271.272018---2019---2020138.80457.38280.262021120.41265.96266.952022108.39251.7257.94說明:由于2017年數據來源于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中國統計年鑒》僅公布2017年數據,暫未公布2018、2019年官方數據,西部地區2018、2019年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數據暫缺。
2022年,西部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合計為7.7億噸,占全國比重的32.5%,處置量達3.9億噸,占全國比重的44%。相較于2012年,西部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增加了29.3%,傾倒丟棄量下降了98.2%(見表3)。這些數據表明,西部地區固體廢物綜合處理的質量和能力獲得進一步改善。
2.生態環境修復持續推進
2023年,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為257.37萬平方公里和168.78萬平方公里,其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3]。新時代以來,西部地區全力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沙區生態穩中向好。截至2022年,全國完成國土綠化面積420.3萬公頃,西部地區完成194.9萬公頃,占全國總面積的46.4%數據來源: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2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相關數據整理。。其中,陜西、甘肅、云南、貴州位居國土綠化面積前十名,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的“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的“雙縮減”,創造了新時代西部地區生態修復的綠色奇跡。
3.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縱深推進
西部地區將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作為重點工作推進。截至2023年,西部地區共有38個地區被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名單,占全國總數的36.5%,20個地區被納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名單,占全國總數的37.7%數據來源:根據生態環境部《2023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相關數據整理。。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建設,帶動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有效促進了重點生態單位改革成果落地見效,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落實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任務,推動西部地區綠色產業加快發展。”[4]西部地區堅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5],優化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布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西部地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1.高新科技產業持續發力
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動能澎湃。2022年,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數5 385個,相較于2012年增加了3 074個,主營業務收入達30 630億元,相較于2012年增加了70.8%,利潤相較于2012年增加了71.5%(見表4)。四川圍繞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謀劃實施重大高新科技專項;重慶著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陜西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推動創新資源和要素向高新科技產業聚集。高新科技產業在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綠色低碳清潔能源產業不斷壯大
西部地區在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23年西部地區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分別占全國的45.5%、49.8%[6],以風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不斷向西部地區聚集,為西部地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2023年,新疆光伏發電項目和風力發電項目的投資比2022年增長了1.1倍,拉動全部投資增長9.5個百分點數據來源: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相關數據整理。;青海新增清潔能源裝機980.88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到5 107.94萬千瓦,占總裝機的92.92%,占比為全國最高[7];內蒙古風電裝機容量達6 961.1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2 306.42萬千瓦,是全國首個新能源裝機超1億千瓦省區數據來源: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內蒙古自治區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23》,第15頁相關數據整理。。西部地區正成為我國清潔能源建設的主戰場,不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的產業高地。
3.生態旅游逐步成為區域支柱產業
西部地區天然地貌奇特、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憑借豐富、多元、獨特的旅游資源發展特色生態旅游,并通過旅游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8]。2023年,新疆全年接待游客26 544.0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 967.15億元;青海旅游進出口總額約1.3億美元,占服務進出口的92%,位居服務貿易進出口首位數據來源:根據青海省統計局《青海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相關數據整理。;重慶旅游產業增加值大幅提升至1 206.82億元,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4.0%數據來源:根據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2023年重慶市旅游業統計公報》相關數據整理。;甘肅打造“如意甘肅、交響絲路”的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形成以絲路、黃河和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旅游線路;云南塑造“茶宴花餐、滇味正源”的旅游文化美食品牌,形成了“景區帶村”發展格局,發揮了生態富民的綜合帶動功能,實現了文旅經濟產業快速發展,生態旅游業逐漸成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動力量。
二、新時代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轉型面臨挑戰
我國西部地區的地形地貌多為高原、荒漠、冰川以及喀斯特地貌區,這些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惡劣、地質災害復雜[9],相較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而言,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環境治理條件相對薄弱,生態治理現代化發展存在體系架構尚不完善、治理過程不協調等問題,制約著生態治理現代化及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
1.生態治理現代化發展的理念存在局限
一是生態治理現代化責任意識和戰略思維有待提升。由于西部部分地區存在“靠山吃山”的傳統思想,以及“先發展后治理”的認知誤區,使得“重經濟輕生態環境”的發展慣性依舊存在。加之交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不利條件,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生態治理理念的現代化轉型。從GDP總量來看,2023年東部地區的生產總值為652 084億元,而西部地區為269 325億元,僅為東部地區的41.3%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相關數據整理。,相較于東部地區差距依然較大,“綠色GDP”的新政績觀轉變仍需較長時間。二是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價值體系有待建構。西部地區對于生態文化價值體系的塑造較薄弱,地區多元的生態文化資源挖掘不足,造成本土化生態治理經驗智慧本位缺失[10]。
2.生態治理現代化發展的結構尚不完善
一是生態治理的結構主體缺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較于東中部地區偏低,地區市場化進程較慢,社會資本未能被廣泛吸納,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機制尚未成熟,群眾參與感不高,社會組織發育不足缺乏嵌入渠道,公眾和社會力量在生態治理結構中處于邊緣位置,造成了生態治理主體結構不通暢、不平衡等問題。二是生態治理的制度供給不足。西部地區生態治理過程中存在雙重行政權力虛化、行政和法律處罰不平衡等問題[11],生態治理機構管理范圍沖突、職能錯位等制度結構性障礙普遍存在,生態治理過程中資源匹配機制和要素保障機制未能有效建立,造成生態自治優勢和合力效應不能充分釋放,限制了西部地區生態治理現代化轉型。
3.生態治理現代化發展的協調性不足
生態治理涉及的主體廣、利益多、事務雜,需要多個部門、行業、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12]。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區域內各省、市、自治區之間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開發密度、開發潛力差異性較大,發展定位各不相同,在生態治理過程中連通性和協調性有所不足,全方位、多層次、多體系的扁平化生態治理模式仍不完善,導致西部地區在謀劃聯動、協調統籌過程中缺乏整體性。尤其是在跨流域生態治理方面,仍傾向于單一區域集權管理,在治理過程中存在聯合開發程度低,利益協調復雜等問題。“九龍治水”流域統籌協調治理難題尤為突出,跨流域生態治理協調機制仍在探索之中。
(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缺乏內生動力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倚能倚重,產業發展數字化程度不高,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綠色科技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較弱,發展核心競爭力未得到有效提高[13],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挑戰。
1.發展方式倚能倚重結構性矛盾突出
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發展方式倚能倚重,產業結構重型化問題突出。從2022年能源礦產基礎儲量來看,西部地區蘊藏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充足的自然資源,煤炭儲量為1 350.5億噸,占全國總量的64.96%;石油儲量為116 765.4萬噸,占全國總量的31.66%;天然氣儲量為52 968.5億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83.56%數據來源:根據自然資源部《2022年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相關數據整理。,是中國“西電東送”“西煤東運”“西氣東輸”的主要力量。長期以來,西部地區在全國產業布局中的定位分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等能源重化為主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度依賴重耗能、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轉,缺乏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導致新興產業發展動能不足。
2.數字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深度不夠
數字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損耗、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區在數字化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2022年西部地區Ramp;D人員全時當量占全國的比重僅為12.02%,Ramp;D內部經費支出為3 962億元,發明專利申請數為48.2萬件,僅占全國的12.87%和11.48%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2》,第140頁;《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3》第8頁相關數據整理。。西部地區數字產業整體發展相對落后,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規模小、人數少、收入低,數字化增長引擎動力不強,整體上的研發經費投入不夠,導致數字化所需要的技術型、實用型人才流失嚴重,致使創新產出和生產效率偏低,高質量發展支撐能力較弱,反映了西部地區數字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深度和內生驅動力不足。
3.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開發不足
西部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燦爛的民族、民俗文化,生態文旅產業發展資源豐厚。但由于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旅游產業發展所需的配套設施相對不完善,行業從業人員較少,服務水平較低,生態文化旅游產品缺少高層次、整體化的規劃設計和運營管理,造成西部地區旅游產業總體上呈現體量大密度低的特點,存在投入產出效益不高、產業競爭力不強、對外開放相對滯后、附加值不足等問題[14]。
三、新時代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對策研究
“到2035年,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大體相當,努力實現不同類型地區互補發展、東西雙向開放協同并進、民族邊疆地區繁榮安全穩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8]面向未來,西部地區要處理好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從構筑生態環境保護現代化格局,數字化驅動高發展,促進生態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等三方面精準發力,譜寫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一)轉變發展理念構筑生態保護的現代化格局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15]西部地區要轉變發展理念,處理好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促進生產要素綠色化供給,在生態修復和生產發展的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實現綠色轉型,構筑生態環境保護的現代化格局。
1.轉變理念,系統推進
西部地區生態治理理念上要倡導現代化、本土化、系統化,把生態治理放到突出重要位置,樹立綠色共榮的生態價值理念,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導向,實現綜合性、整體性的生態共同利益。靈活運用西部地區的生態治理文化,高位推動地方性生態治理經驗總結推廣,出臺適用于地方性的路線規劃或實施指南,允許西部地區依據地方經濟、環境特征、資源稟賦及民族分布特點,制定并施行適用于西部地區的生態治理政策,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重目標中尋求“最優解”,同時要注重生態治理總體性戰略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協調發展,強化全國生態“一盤棋、一本賬”治理機制的系統性。
2.改革發力,以“制”促“治”
西部地區生態治理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增進制度供給和賦能,完善生態治理的監督評價機制,實現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全面轉型[16]。針對西部地區水資源匱乏、土地荒漠化、環境污染等重點領域完善制度舉措,強化生態監督效能,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監督鏈條,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的全覆蓋生態治理制度化結構。逐步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地方性法規體系,依據不同生態區域的特殊性開展立法,強化法律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探索環境執法垂管等體制機制,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為西部生態治理保駕護航。
3.協調主體,協同參與
西部地區生態治理需要平衡和調適主體關系結構,協調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構建一條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多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生態治理模式。充分釋放政策紅利,為社會和市場參與生態治理增加動力提升活力。同時,統籌規劃和發展西部地區生態紅利與富民增收相融合的新業態[17],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促進西部鄉村振興,發揮生態反哺作用。
(二)以數字化驅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18]發展數字經濟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既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也是西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契機。
1.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技術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巨大機遇。西部地區具有數據與算力中心成本較低、綠電資源豐富等優勢,可以在數字經濟“新賽道”上搶抓發展機遇。以“東數西算”“東推西訓”為契機,加快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協同推進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等地區算力資源合作,打造西部地區數字算力基地和智能計算中心。同時,推動數字產業與綠色低碳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工業、農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為西部地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
2.強化數字生態監管
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為西部地區生態監管提供更為全面和精準的數據支撐。應加強西部地區重點生態保護單位的大數據采集、適配、重構與共享,推動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數字化轉型,充分釋放數字技術在“三北”“三江源”等全國重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中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實現對西部地區空氣、水質、土壤等環境參數的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實現“人天地”整體性的動態監測與調控網絡,為我國生態安全屏障提供真、準、全、快、新的“一套數據”,將數字技術成果切實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加快筑牢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數字化安全保障體系。
3.加快數字化人才培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9]數字化發展需要科技創新和高素質人才的支撐。西部地區應加大對數字科技創新的投入,要重點加強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通過“慕課西部行計劃”“揭榜掛帥”等方式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水平數字人才隊伍,為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深度促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互聯網+旅游’等新業態發展,支持西部地區發揮生態、民族民俗、邊境風光等優勢,深化旅游資源開放、旅游安全等方面國際合作,提升旅游服務水平。”[8]西部地區要以“一帶一路”為指引,加快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構建旅游開放新格局,把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西部地區的支柱型產業。
1.綠色發展,提升旅游生態文明價值
一是實施生態旅游開發戰略,健全生態旅游產品體系。西部地區地貌種類豐富,生物多樣性突出,造就了原始、奇異、壯觀的自然生態環境。西部地區應以自然風光為重點,推出一批生態品質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態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生態旅游產品體系。二是規范生態資源開發行為,強化旅游生態保護。西部地區擁有江河冰川、大漠戈壁等世界級自然景觀,但同時也存在著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不穩定的環境風險問題,要合理開發林草江河等生態旅游資源,有節制地布局規劃旅游空間,推進數字化生態旅游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西部旅游產業向著生態化、數字化、低碳化方向發展。三是守正創新,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西部地區應對旅游行業發展進行深度審視,實施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守正創新推出更多更好的旅游產品。依托頂層設計,構建“大保護、大開發、高質量”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實現傳統旅游業態、產品和服務的全面升級。
2.全域開發,促進旅游產業區域協調發展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旅游業。西部地區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態景觀,維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挖掘南疆、北疆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邊境旅游,形成不拘一格、獨具魅力的旅游文化特色,引領西部地區旅游業向特色化方向發展。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聚焦合作協調發展。基礎設施是發展旅游業的先決條件,必須完善升級西部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強化市場監管,展示好“西部顏值”。突破旅游業發展瓶頸,深化與東中部地區旅游組織和友好城市的合作,實現東中西部文旅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3.開放合作,構建旅游對外開放新格局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20]西部地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著力推動“一帶”旅游向特色旅游轉型,實現“一路”旅游向休閑度假升級,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貫徹落實優惠政策,實現旅游業國際化水平從追趕向引領轉變。西部地區要適時把握“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建設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主體框架,推進對外貿易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積極實踐“旅游+國際”“旅游+貿易”,實現在經濟價值鏈上形成更加緊密地聯結。當前,我國成立了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目前已有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加入,新疆喀什、陜西西安、甘肅敦煌等西部城市作為創始會員加入聯盟,為對外旅游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臺。西部地區要依托“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等平臺,深化旅游領域交流合作,實現旅游業內生式增長,構建生態文化旅游開放新格局。
四、結束語
進入新時代,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筑牢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綠色奇跡,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奠定了生態根基。面向未來,西部地區要深入貫徹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的發展新格局,從構筑生態環境保護現代化格局、數字化驅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生態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三方面精準發力、靶向施策,譜寫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4-04-24(1).
[2]王山林.西部鄉村生態振興的理論邏輯與協同機制[J].社會科學家,2022(10):98-106.
[3]昝國盛,王翠萍,李鋒.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主要結果及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23(1):1-7.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20-07-02)[2024-06-13].
https://m.mofcom.gov.cn/article/b/g/202007/20200702980318.shtml.
[5]李杰.雙循環格局下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機理效應論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61-172.
[6]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N].經濟日報,2024-03-23(1).
[7]青海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突破5000萬千瓦[N].人民日報,2024-01-10(14).
[8]林建華,李琳.西部大開發20年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的歷史進程、存在問題與未來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76-88.
[9]顏軍,周思宇,何莉瓊.西部民族地區相對貧困:現狀、困境及治理[J].民族學刊,2022(2):60-73,139.
[10]萬健琳.習近平生態治理思想:理論特質、價值指向與形態實質[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5):44-49,163-164.
[11]許才明.“兩山”理論與民族鄉生態治理現代化建設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6):35-41.
[12]張環宙,沈旭煒,李寒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浙江實踐與轉化路徑[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1):120-125.
[13]盛廣耀.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化的問題探討與發展思路研究[J].開發研究,2015(5):7-11.
[14]周榮.中國西部旅游文化的發展與對外傳播:以“一帶一路”為背景[J].社會科學家,2022(7):41-45.
[15]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16]劉敏,包智明.西部民族地區的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基于生態現代化的理論視角[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73-81.
[17]劉明松,曹席.從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看黨的初心和使命[J].湖北社會科學,2020(3):20-25.
[18]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J].求是,2022(2):4-8.
[1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20]李強.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4.
作者簡介:韓凱乙(1999—),男,漢族,山東東營人,單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