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勞動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而將職業角色體驗活動融入小學德育實踐工作,既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又可以促進學生價值觀、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符合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有一段時間,我們學校很多班級進行了豐富多彩的職業體驗實踐活動。說到職業角色體驗實踐活動,那一定離不開勞動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勞動教育旨在發揮勞動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意識和情感。目前學校勞動教育的重點是把學生安排到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中去,使其有目的、有計劃地參加勞動,接受鍛煉,磨煉意志,為今后踏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勞動教育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積極推進的教育活動,是黨在新時代提出的教育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職業角色體驗實踐活動就是一種間接的勞動教育。
小學階段德育的地位舉足輕重
小學是孩子一生發展的起點,也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開展德育,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能夠起到有效的幫助。而職業角色體驗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大部分的職業角色如醫生、消防員、環衛工人等都涉及道德方面的內容。當前,德育作為我國發展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在小學教育體系中的作用相當于人體“骨骼”。但就目前的德育環境來看,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形勢并不是那么令人樂觀。
德育理論重于德育實踐。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在進行德育時,一般以理論教育為主,但學生對德育的體驗感和參與度并不高。這既受教學空間限制,也受教學形式所限。而且由于德育理論比較枯燥,缺乏趣味性,學生興趣不高,德育效果不好。
德育資源不統一。德育工作的開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經常可以發現,家庭的教育理念、社會的德育觀念與學校已有的德育知識體系存在一定的沖突。
學校多樣的實踐活動
在學校已有的德育文化和實踐基礎上,面對小學生全面發展的迫切需求,“立德樹人”“育人為先”的教育理念作為立校之本,德育目標、德育手段不斷更新,德育目標、德育內容不斷提升。學校把立德樹人的目標定為——教育,讓生活更美好。在這一目標和理想下,學校以向上、向善、向美為校訓和校風,以“向日葵綻放燦爛向陽花”為主題文化,以“做一個美麗的人”為育人目標,努力用德育讓每一名學生都有能力追求美好,都有能力實現美好。
結合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德育總思路,學校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圓心,長期努力探索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的德育實踐活動。學校運用紅色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學校德育工作創新,激發廣大師生和家長在增強學生動手能力上的協同效應;通過舉辦一系列的節日主題活動,促進學生道德思想的培養,為職業角色體驗與德育的融合提供了豐富的案例。
把實踐教育落到實處
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決定德育體系的層層遞進。學校在長期的德育工作中建設相對完善的德育課程體系,不僅在學科課程中融入德育,還通過班隊會、親子實踐活動、迎新課程、畢業典禮等多樣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道德觀。在立德樹人的總要求下,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已經成為其成長的基本準則。如何精準突破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在小學建設德育工作長效機制,是當前德育工作改革與實踐發展的重心。基于學校的德育工作實際,以校內外體驗為先、以學生主動為本,構建全方位的小學德育體驗體系,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下一階段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學校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全面發展的繼承者,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通過將職業角色與德育實踐有機融合,德育方向進一步明確,把立德樹人貫穿職業角色實踐活動始終,把教育的首要任務從根本上落到實處,立德樹人的內涵得到有效豐富。
德育工作要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作為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小學生道德發展和情感發展的榜樣,向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拼搏的學生的目標邁進。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職業角色即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工作角色,個體親歷職業角色的工作內容,投入職業角色之中即為體驗。在不同的職業情景下,小學生通過體驗不同職業角色的工作內容,承擔不同角色的職責,對職業角色形成理解,產生認同,進而轉化為良好行為品質。利用職業角色體驗活動開展德育工作,無疑是一次創新。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要貫徹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即教師教、學生學、實踐做三者要完全統一,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精神。參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職業角色體驗與德育的有機結合,可以讓教育活起來,學生動起來。在職業角色的體驗中,學校深入挖掘不同角色所要承擔的責任,從教師引導跨入學生自學的境界,實現德育的良性循環。
從歷史上看,夸美紐斯、杜威等教育學家都強調教育的完整性。杜威認為,學校應該是一個小眾的社團,也就是一個地道社團的模擬場所。職業是社會的特有產物,學校作為一個小型社會,承擔一定的職業角色也是一種必然。杜威還提出,要以學生的天性、需求和興趣為導向,樹立“教育就是成長”的教育理念。
學科知識、德育要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形成一個完整體,把德育工作融入職業角色體驗的研究中,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職業角色的體驗實踐活動有待創新發展
職業角色的體驗、參與,相較于傳統的德育活動更具趣味性。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不僅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認知和體驗,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對社會職業、職業發展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因此,職業角色體驗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德育活動的興趣,提高德育的效果,還能從一定程度上革新現有的德育工作手段,創造新型的德育途徑與方法,為德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的實踐參考。
關于職業體驗與德育活動的實踐研究,我國起步較晚,但仍取得了一定成效。江蘇地區將職業體驗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之中,通過在學校建立不同的職業體驗中心,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情境。基于職業角色開展德育,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興趣需求,學生能夠在親歷這一過程的時候得到身心的成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面對教育改革的趨勢提出了生活實踐教育理念。他傳承了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認為德育工作要注重實踐,通過實踐、實證與實驗完成思想的升華。
由此可知,職業角色體驗這一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真正通過實踐和實證來獲得社會生活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與行為習慣。學校德育工作要求德育工作突破時間、空間和人的限制,在傳統的德育手段基礎上,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形成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職業角色。在引導和鼓勵學生體驗職業角色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感可以得到全方面的升華,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德育新格局。當職業角色教育滲透在實踐教育的角落里,小學德育工作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真正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