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團結事關我國統一發展、邊疆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大業,是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維護和加強好民族團結,利國利民,有利于形成我國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局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新觀念和寬廣的視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經濟文化建設,逐步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關鍵詞:西藏;民族團結;新時代;模范區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25)01—0091—04
民族被定義為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共同體,這一共同體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中華民族不僅是各個民族的代稱,更是與中華民族的政治、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的整體性概念。我國多民族特色顯著,各民族在地理上互相交錯,文化上相互交流,經濟上相互促進,攜手共守共建祖國的美麗山河,共同組成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民族文化。56個民族組成了一個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的大家庭,構建了一個互相融合的多元一體格局,形成了民族團結一心一德的光榮傳統。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75載歷程中各族人民更加廣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
一、新時代民族團結的解讀
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要“誠心誠意地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要實現“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鄧小平同志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期,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出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兩個離不開”論斷,強調要在“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江澤民同志曾指出“要堅定不移地繼續貫徹執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要堅持“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在經濟發展上實施“西部大開發”,進一步提出我國民族關系“三個離不開”的論述。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實施“興邊富民”“新農村建設”行動,提出“兩個共同”的論斷,各民族之間要“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將民族團結上升到“民心”認同,從文化、精神、思想意識上推動民族團結,并提出了形象生動的關于民族團結的論斷,他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題,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關系民族地區長治久安的戰略方針”、“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依靠在一起”、“各族人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各民族講好民族故事,貫徹民族政策,發揮創造力,向心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民族團結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團結”,新時代,全球各族人民在更廣闊的空間中交往交流,區域間合作越來越多,人口流動性更密、更快,文化交往更加深入,民族團結在新時期也呈現出了新特征,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矛盾,各個國家面臨的民族問題將更加復雜,因此,我們所有的發展都被賦予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從共同抗戰,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再到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不論何時,民族團結都是我們贏取政治勝利,發展蓬勃經濟,凝聚人心的堅實力量。
二、在西藏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一)在西藏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我國在國家治理中歷來重視治邊穩藏。“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是我黨第一次通過會議,正式、深刻的對國家、邊疆、穩藏的關系進行了論斷。西藏作為祖國西南邊陲的邊境門戶,地理位置重要,其邊境線長達4000多公里,連接著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多個國家。這一戰略地位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更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同時,西藏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號稱世界的“第三極”,在維護祖國統一、穩固邊疆安全、固邊興邊、實現國家強盛與人民富裕的宏偉目標中,西藏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西藏作為我國重要的邊境省份,擁有其自身獨特的區情。黨和國家在發展層面賦予了西藏新的、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歷史使命。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西藏不僅成為了溝通南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通道,更是在國際合作和區域發展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西藏的特殊性體現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多樣的民族文化及其獨特的歷史背景,這些都為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潛力。
在西藏強調民族團結,是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繁榮的關鍵內容。民族團結不僅關乎西藏的社會穩定,也對整個國家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增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可以有效維護祖國邊境的安定,促進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此同時,西藏在地理、文化、民族等各個方面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把維護和實現民族團結放在重要位置上,將一切發展與民族團結進步緊密結合,使其成為推動西藏乃至全國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增強民族團結不僅是西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不斷推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促進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領域的合作,以實現共同繁榮和進步。只有在實現民族團結的基礎上,才能讓西藏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在西藏強調民族團結的現實意義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指出: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海納百川,不斷交流,培育了我國的偉大精神,共同形成了我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西藏自古以來就有著民族團結的動人事跡,文成公主進藏就是千百年來民族團結的佳話之一。文成公主進藏沿途,為老百姓帶去天文、農業等書籍,引入農耕、冶金、紡織技術,帶去能工巧匠,促進了西藏經濟發展,加強了社會交往,唐蕃“道路相望,歡好不絕”,促進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紐帶。
西藏70年的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有目共睹,生態建設、基礎建設、民生工程、文化發展齊頭并進。以“地球第三極”生態保護為先,貫徹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科技為支撐,發展高原生態旅游。先后建成拉日鐵路、拉林鐵路,開通了昌都邦達機場、阿里昆莎機場、林芝米林機場和日喀則和平機場。那拉高速建成運行,吸引游客達千萬人次,使西藏能夠更好的融入到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之中。同時,政府依托西藏豐富的民族文化,通過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等一系列舉措,不僅發展了地區經濟,更促進了各民族的友好交流交融交往,使得全國各族人民更好的了解西藏、走進西藏,各兄弟省市在援助西藏的過程中,讓西藏人民感受到了來自全國各族人民的熱情和大愛,為家鄉的蓬勃發展和優秀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振奮了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的信心。
三、努力把西藏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建設,根據區情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頒布了《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規劃》等政策條例和建設規劃,創建模范區建設專項組,召開多次專項會議,以思想鑄魂,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入腦入心、為認同奠定基礎進一步構建“五個認同”增進工程,通過深入調研,推行“九進”工程,以行動養成,積極開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工程。“關鍵少數”的實際帶頭作用要從每一位黨員干部做起、愛我中華“播種”行動從年輕一代入手、通過全面推進社區民族團結一家親共建行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深化農牧區民族團結聚力專項行動、軍民一體融合深度發展行動,從各個主體,各個地區入手,從頂層設計的科學性、系統性、客觀性和針對性出發,抓住模范區創建的著力點。截止2023年,西藏自治區有140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受到國務院表彰,189人榮獲模范個人獎,拉薩、昌都、日喀則、阿里地區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日喀則市仁布縣民族團結示范村、玉麥鄉邊境派出所在2023年成為了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西藏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的卓嘎、央宗姐妹守護祖國邊陲,發揚愛國守邊精神;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被贊為“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一切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黨的英明領導,離不開西藏各族干部及人民的奮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民族更要勠力同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夯實民族團結的基石。西藏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清潔、服務、旅游等產業,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來源逐漸多元化,人民幸福感不斷提升,雪域高原開始邁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全區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已然具備了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條件。
四、創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對策和建議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新時代西藏經濟社會全方面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這既是各族人民接續奮斗的結果,也是貫徹好運用好新時代治藏方略的結果。西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員,充分體現了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繼續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落實好相關民族政策,以促進各族人民的共同繁榮。同時,我們必須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民族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各族人民在發展中共享紅利,增強自豪感和幸福感。全面解放生產力,是實現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通過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我們將為各族人民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號召,意味著我們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堅持“請進來送出去”致力于為西藏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在人力資源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同時培養本土人才,我們將為西藏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樣的舉措,不僅有助于提升干部的素質和能力,還將推動西藏在各個領域的全面進步,確保我們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不斷譜寫西藏發展的新篇章。
(二)發揮好援藏政策對于西藏發展的積極作用
援藏政策是黨中央根據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長期支援西藏發展的一項措施,對西藏的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醫療等各個領域注入了新動力,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70多年援藏政策的實施,給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來自祖國天南海北的援藏優秀干部人才是西藏各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通過長期穩定的結對幫扶,在人才、資金、技術等領域進行多向交流,并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色彩,經濟援藏、技術援藏、人才援藏。“組團式”援藏工作,為西藏各個區域、各個領域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如:水利部加大水利援藏,助力西藏生態文明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產業援藏為各地市積極招商引資,解決資金短缺等問題;教育援藏帶來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推動西藏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西部計劃”補充了西藏人才隊伍,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截止2023年,中央已輸送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支援西藏發展,人數達到了11796次,涉及管理、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援藏精神”、“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譜寫出了動人篇章,做推動西藏全面高質量發展的表率、引領民生事業的保障和改善、為共建幸福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凝心聚力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層面西藏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實踐,出臺《“西藏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三年研究規劃(2023年—2025年》,于西藏大學正式成立“西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由區內外優秀學者組成專家庫,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少數民族經濟、民族學、少數民族史、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藝術、邊疆治理等。利用多學科優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西藏特點的學科、學術、話語體系,為西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西藏自治區于2023年9月舉辦首屆“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學術專家、地區負責人積極展開了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術宣講和實踐經驗分享。西藏自治區出版、發行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選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成果匯編》,以及豐富的民族團結相關教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讀本。運用好互聯網,構建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互動平臺,深入推動各類主體活動的開展。針對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如“西藏和平解放紀念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月”、“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等地區重大紀念活動,在居民社區、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各級各類學校等積極開展圍繞增進民族團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色文娛活動,為紀念活動添加更多樣的光彩。通過建設主題公園,以文化的形式,塑造形象,讓中華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在多民族互嵌式聚集的社區中樹立民族團結的典型,通過構建互嵌式社區,形成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格局。日喀則市仁布縣切娃鄉普納村在基層治理中,將民族團結落到實處,把民族團結寫入到村規民約中,每年開展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座談會,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了解民之所需,有利于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五、結語
維護和加強好民族團結,在全區營造人人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人人爭做民族團結典范的濃厚社會氛圍,形成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局面。民族團結事關我國統一發展、邊疆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大業,是西藏各族人民實現安居樂業的前提。各族人民在黨的統一領導下,不斷探索增進民族團結的新方法、新路徑,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工作,為新時代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新的力量。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構建示范區,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縮小區域間的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加快西藏社會經濟全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各族人民用辛勞的汗水共同澆灌一顆飽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果實,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中華文化的認同,凝聚人心力量,發揮出“關鍵少數”的作用。西藏創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穩步健,不斷提升全區各族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對打造和諧、美麗、繁榮、團結的新西藏意義重大。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像石榴一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接續奮力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以新觀念和寬廣的視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經濟文化建設,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6.
[3]肖婷.畢節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實踐研究[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2):39-45.
[4]牛銳.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敘事理路[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5-20.
[5]陳坤,唐加軍.“和”與“合”:論民族團結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關系[J].民族學刊,2023(3):33-40+145.
[6]魯特.“民族團結”:基于黨和政府重要文獻的概念史考察[J].廣西民族研究,2022(6):31-39.
[7]張雁軍.西藏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社會資本路徑研究[J].西藏研究,2022(5):9-16.
[8]陸鵬,廖麗梅.廣西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創新實踐——“四個新”推進壯美廣西建設系列研究之六[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45-53.
[9]肖正剛,勉衛忠.西藏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地方實踐——以昌都市碩督鎮為例[J].西藏發展論壇,2023(5):49-54.
[10]趙國棟,閆紅瑛,等.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理論與實踐——“西藏著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專題研討會”與會專家筆談[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4-59.
〔責任編輯:侯慶海,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