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命存在論認為生命存在具有有機性、成長性、發展性、關系性等特征,并強調對生命本身的關注。物質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將受教育者非生命化的弊端,導致對象化思維影響教育目標的共建效果、器物化思維影響思政課堂的生發效果、片面化思維影響思政育人的整體效果、單子化思維影響教育資源的整合效果。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要以“萬有相通”的有機性思維共建教育目標、以成長性的動態思維設計教育過程、以發展性的系統思維選擇教育方法、以關系性的生態思維構建教育教學共同體。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存在論;教學改革;生命成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1-0072-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12
[收稿日期]2024-10-08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生命教育引導研究”(項目編號:23SZC-004);2022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招標項目“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2SJZDSZ013)。
[作者簡介]張毅(1973-),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無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24年5月11日,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課程建設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1]新時代新征程,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要有新氣象新作為,以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進行“培根鑄魂”的工作,離不開對人生命成長本身的關懷,生命存在論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我們提倡進行生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讓思政課教學直面人的生命,使教育過程散發出濃濃的生命氣息,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一、生命存在論及其特征
生命存在論是關于人的生命認識的一種生命哲學思想,該思想強調對人的生命本身的關注,凸顯生命存在的本真性。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Heidegger)在批判傳統主體性形而上學對“存在”本身遺忘的過程中,進一步強調生命存在于此的本真性,提出“直面生命本身”的現象學方法。張一兵教授認為:“(海德格爾)克服形而上學,就是要把人們在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圖景中的對象性認識一步步還原為偽構境幻象,從而指認出有意蘊的遭遇性世界;克服現代人在刻意關注存在者過程中的虛無化傾向,返回到對存在本身的關切,從而構建起其‘人的存在的存在論’。”[2]關于生命存在論,隨著后續的深入研究和不斷發展,學界目前公認生命存在具有4個特征,即生命存在具有有機性、成長性、發展性、關系性等特征。
生命存在的有機性不僅強調生命體自身各部分之間存在的有機統一性,也強調生命體存在與其他萬物之間的有機性,因為生命體只有與萬物有機統一存在中才能更好地達到自身整體發展。有機性思維特別強調系統觀念和整體意識,就人的生命而言,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是一種相依相存、相互聯系的整體存在,每個人的生命存在都是寓于世界萬物之中、融于自然萬物一體的。在我國傳統文化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對這種有機性思維的智慧反映。西方的海德格爾認為:“此在的存在是共同存在,所以在此在的存在之領會中已經有對他人的領會。”[3]人的本真性存在就是生命向他物(他人)的敞開和顯現,有情有義的人是與世界萬物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存在。
生命存在的成長性強調生命體存在始終在發生成長和發展變化,生命存在是一個過程性存在。這種特征所表現出的成長性思維,也叫作“生命化”思維,注重對生命成長和過程的強調。《周易》曰:“生生之謂易。”成長性思維充分把握生命體萬物“生”與“動”的本質特性,強調“易變”性,這是對機械的、僵死的、靜止的思維的超越。對于人的生命存在而言,人的生命成長同樣具有“有根性”。因為人的生命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傳統之中,沒有人能夠自主選擇被“拋入”的不同環境。這種境遇性存在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有根性。海德格爾指出,“人存在于世界之中(Bing-in-the-world)”[4],沒有人能夠脫離其中而處于之外。
生命存在的發展性強調生命體尤其是人的生命存在具有發展的客觀內在潛質,具有自我發展的主觀要求,強調生命存在的發展與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自身對發展的生命自覺。這種特征表現出的發展性思維,凸顯出生命本身的可塑性和進取精神。人的生命不僅如此,還具有生命發展的多維性,因為人不但具有生理上的茁壯成長的發展需要,還有心理上的健康發展需要;既有建立在良好的社會認知基礎上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意識的社會生命發展,也有指向未來的人生目標和理想信念的精神生命發展。所以,對人的培養離不開發展性思維,不僅要有增強學生體質、維護健康心理的發展思維,還要有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和價值觀的發展思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感知、邏輯等智力因素培養的發展思維,還要注重對他們進行情感、意志、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發展思維。
生命存在的關系性強調生命體的存在是一種“共在”“共生”的存在關系。由這種特征所彰顯出的是生命存在所具有的交往性和生態性。這種特征對于人來說更具有獨特性,因為人的生命存在具有社會共在性和社會“交互性”,是關系性的社會存在。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社會性“共在”的關系性存在,決定著人的生命成長離不開“交互性”的關系思維。人的生命在社會中成長,形成“交互性”的社會關系,并且在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生命成長中構建生命共同體。
二、物質性思想政治教育缺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實踐教學形式多樣,不斷提高了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在思政課教學中可能出現“非生命化”物質性思維的不良傾向,從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一般來說,物質性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缺陷,不利于學生生命成長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高效實現。
(一)對象化思維影響教育目標共建效果
眾所周知,思政課最根本的教育目標就是“培根鑄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但是在教育實踐中,一方面受西方本質主義的影響,存在著“主客二分”對象性思維的傾向,把學生單純地看作教育客體,認為思政課教學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作為教育客體的學生單方面達到教師預設的教育目標,以此完成教學任務。這在無意中將教育目標進行了對象化的布展。另一方面,正如海德格爾批判西方傳統主體性形而上學一樣,在教育實踐中,把教育對象單純物化為靜態的教育存在者,沒有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是動態的存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辯證統一發展的過程。對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將知識學習和理論理解的目標完全交給學生獨自完成,這顯然不利于教育目標在師生中的雙向共赴和整體共建。
思政課堂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一般課堂,而是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形成并樹立馬克思主義信念,在培養他們能力的同時,還要講清楚理論道理,并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社會實踐,使學生最終形成正確的理論認識和價值觀念,在此基礎上自覺將其轉化為外在行為習慣。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教育目標既有以知識和能力為主的顯性目標,也有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核心的隱性目標,而這種目標的實現,更需要教師全身心投入其中,使本來只有學生“你”單方面完成的任務轉變為由“我們”一起來幫“你”達成教育目標。對象化思維不僅把學生作為單純的教育客體,忽視了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間性”①關系[6],影響了思政課堂的教育生態,也會由于把思政課程目標單純地看作是外在于師生的、要讓學生獨自實現的彼岸目標,導致教育目標脫離教育主體而使之外在化。
(二)器物化思維影響思政課堂生發效果
所謂器物化思維,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過程中將對知識的傳授看成是把知識轉移到容器中去,故又稱之為“填鴨式”教學。器物化思維的最大缺陷就是忘卻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性,抹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學中的器物化思維在教育學界遭受批判已久,近些年來得到了較大的克服。但是,由于思政課程要完成立德樹人要求的特殊性,克服器物化思維任重道遠。
在思政課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體系的自我建構,又要培養學生對相關理論、觀點、道理等形成傾向性和認同感,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和正確的價值判斷,由此入腦入心,最終自覺轉化為外在的行為。所以,具有生發性的思政課教學,才能更好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然而在思政課教學實際中,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傾向,在注重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時,對過程性評價重視不夠,影響思政育人實際效果。
如果在思政課中單純地對理論知識進行灌輸,然后通過學生對理論的死記硬背,看是否達到教育要求,那么必然失之偏頗。因為這僅僅是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認知性評價,而不是對學生自身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核心素養的考核,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片面化思維影響思政育人整體效果
思政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課程。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教育,維護學生具有穩定、健康的心理,而且可以通過中國精神、馬克思主義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促進學生不斷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還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擔負強國大任的崇高人生追求,具有胸懷天下的人生格局,如此等等。然而,在物質化思維影響下,教師在教育中有時會存在急功近利現象,出現對學生進行片面化教育傾向,只關注學生某個方面的培育,缺乏對學生生命成長的整體關照。例如,在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育,難以讓學生形成穩定的道德行為習慣。同樣,在培養學生理想、信念的同時,缺乏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知識體系的深入講解,從而影響整體思政育人效果。
片面化思維的另一表現是在思政課教學中,不能很好地將“方法”和“內容”整體統一起來,存在為了方法而方法的片面思維現象。例如,我們在對思政課進行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改革創新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特殊優勢,發揮智媒體的強大功能,進行場景化、沉浸式教學,使教學內容直觀化、教學案例鮮活化,這些確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感性認識。但是,我們在運用現代先進技術創設教學環境的同時,由于只是片面地關注到培養學生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的優勢,而沒有很好地將各種教育因素和培育目標進行統籌考慮,導致系統知識的零碎化、理性認知的淺表化。也就是說,在利用數字化賦能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缺乏辯證的整體思維,使得在培養學生感性認識的同時,缺乏對學生理性認識的培養,破壞了知識的系統性,降低了知識教學的理論深度。正如有學者指出,思政課場景建構中往往會存在“過度迎合”“場景元素泛化”和“泛娛樂化”[7]傾向,深邃的思想政治理論被感性化和表面化,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
(四)單子化思維影響了教育資源整合效果
物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子化思維,就是將教學中的各種教育因素進行非生命性割裂而使之孤立化,不能很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性。受機械唯物主義影響的單子化思維也叫原子化思維,其典型表現是只關注教育因素的單一性,忽視對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系統性的整體把握。如上所述,單子化思維同樣也表現在對某一思政教學內容所進行的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如果不是以內容為中心將內容與方法辯證統一起來,就會在思政課教學創新改革中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把追求教學方法和創新手段本身作為教育目標,從而使教育方法和手段脫離教育內容而趨于形式化的錯誤。“有的思政課教學改革只注意形式,忽略內容,嘩眾取寵,把思政課堂變成了個人秀場,實際上背離了思政課的教學規律,學生的獲得感并不強。”[8]思政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系統把握,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選擇和優化設計。
思政課教學中的單子化思維,還表現在只關注學生個體上,缺乏對“生生”之間的同輩教育力量、“師生”之間教育資源以及對整體教育環境的系統把握。
思政課更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身具有的系統的理論知識、精湛的教學技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全過程的示范影響,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只有通過自身飽滿的政治情感渲染學生的情緒,用展開的生命激發學生的生命、用堅定的信仰塑造學生的意志,才能達到整體性的思政育人效果。
三、生命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生命存在論強調生命存在的本真性,主張在行為實際中要面對生命本身。這在某種程度上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帶來有價值的啟示。在生命存在論的詮釋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萬有相通”[9]的有機性思維共建教育目標、以成長性的動態思維設計教學過程、以發展性的系統思維選擇教學方法、以關系性的生態思維構建教育教學共同體,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一)以“萬有相通”的有機性思維共建教育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道,使其掌握一定的道理和把握基本規律,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學生的思想,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立場。物質化的對象性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目標的協同共建效果。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貫徹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堅持系統觀念,進行整體性思維范式轉換,以“萬有相通”的生命整體性思維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真實的生活世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道德規范和政治環境等社會文化之中,我們都“存在于世界之中”。然而,物質化“主客二分”的對象性思維將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他物都看作是彼此外在且相互對立的實體,彼此是干癟的、冰冷的單子式存在,違背了生命存在的規律性特征。對于作為塑造人的靈魂的重要課程的思政課來說,迫切需要超越“主客二分”思維窠臼,進行一種和諧相融的“萬有相通”的有機性思維,構建思政課堂共融共通的育人生態。因為“整個宇宙,包括自我、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意識領域,是一個普遍聯系之網,宇宙間任何一個事物、任何一個現象,都是網上的紐結或者說交叉點”[10],每個交叉點都是與其他交叉點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不存在超越時空、孤立存在于現實世界的個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中,我們通過“萬有相通”的有機性思維,一方面,教師要利用生命成長的共振性、示范性和感染性,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搭建教育目標,在理解和溝通的基礎上,師生之間共同構建知識體系。通過情感渲染,共同形成道德意志,夯實學生信念,使其樹立崇高理想,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教師要在創設“師生相通”的環境中,培育學生的政治立場、道德判斷和“四個意識”,并在培養學生的價值理性中提高其價值判斷能力,使學生能在“如何去做”中自覺進行道德判斷。
(二)以成長性的動態思維設計教學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促進學生對知識與價值觀持續實現“內化”與“外化”任務的雙向循環發展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講深、講清、講透思想政治理論和道理,讓學生充分吸收、內化于心,形成穩定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并外化為習慣性的行為。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個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邏輯體系和系統循環過程。在這個循環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要培養學生對理論的認知和對道理的掌握。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11],只有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才能更好地培育新時代勇擔大任的建設者。
要想把一個平常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教師不僅要有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結合肥沃的文化土壤、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身有所感、心有所悟。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直面學生生命本身,進行成長性的動態思維,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世界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進行自覺建構。教師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落實以人為本,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不能絕對化和“一刀切”,把學生作為被動承受知識的容器。由此,教師要以成長性的動態思維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并將教學方式由技術替代式、簡單教化式向生命存在式、互動溝通式進行全面轉化。首先,對于每個理論和道理,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從社會歷史文化中求根溯源,讓理論扎根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并使其鮮活起來。其次,教師在“講道理”的過程中還要善于“擺事實”,而這些“事實”需要來自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和社會文化,在與學生互動溝通和情感交流中,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于“事實”之中,才能使這些“事實”的影響力及其對道理的穿透力對學生產生強大的鑄魂功效。最后,教師的生命同樣要在動態生成中不斷成長。教師要不斷進行理論學習,更新知識體系,并結合時事和大政方針進行備課和組織教學。教師只有深刻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精髓和擁有精湛的理論知識,才能在給學生講道理的時候做到游刃有余、深入淺出。當然,這也是教師做到能講清、講透思想政治理論道理的職業生命“之根”。
(三)以發展性的系統思維選擇教學方法
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適時進行生命關懷和心理疏導,而且要進行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還要對學生進行精神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使他們胸懷大志、志存高遠。這就需要以發展性的系統思維來全面培養新時代的學生。
開創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離不開對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創新上,要堅持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當前,現代教育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但是我們在使用中也要超越唯技術化的思維,防止在實際中割裂方法與內容的整體性、工具與目標的系統性,要在維護教育內容與方法的統一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輔助作用。例如,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場景式或沉浸式教學時,教師要在對內容的科學把握和教學的精心組織基礎上“善假于物”,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輔助功能,而不能讓現代教育技術在使用中破壞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道理的深刻性。也就是說,我們在方法的選擇上,要秉持以內容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則,努力促成思政課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我們強調系統的發展性思維,就是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學形式的運用要系統、全面地與教學內容相符合,要在充分關注教育對象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將生命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相統一,科學選擇教學方法,恰到好處地塑造學生的思想。當然,在思政理論課與實踐教學之間,同樣要進行統籌考慮,使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遵循理論講授的歷史性和邏輯性、實踐活動的價值性和知識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四)以關系性的生態思維構建教育教學共同體
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構建思政教學共同體是學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和創新發展、提升育人成效的另一重要途徑。思政課教學共同體是一個學校思政育人的整體力量和育人環境,以建設優質的思政課和形成較強的育人力量為目標,思政課教學共同體包括學校行政管理者、思政課教師、學生和教輔人員。良好的思政課教學共同體構建,也能促進學校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首先,教師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也是構建思政課教學共同體的核心要素。每位思政課教師都要以關系性的生態思維認真審視自身,包括師德師風、理論素養、教學科研等各方面,統籌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做到教學與科研并駕齊驅。其次,學校要以生態性思維培育師資隊伍,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引”“育”結合,多維發展,提升思政課教師綜合素養:一是要嚴把教師引入質量關,全面考察學科背景和專業技術能力;二是要加強教師在職培訓,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和教學、科研能力;三是要充分重視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搭建教學團隊,建設精品課程和思政課示范教學基地,建立教師橫向跨學科交流研修機制,充分發揮思政課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促進作用;四是要在提升思政課教師教研水平的基礎上,加強對其他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最后,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要努力構建和諧的、教學相長的思政育人生態。這就要求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道德示范作用和品行育人效用,教師要通過現身說法,在學生群體中立“標桿”、樹“榜樣”、顯“示范”。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立場、道德素養、思想境界,都會在學生身上產生巨大的關系性生命共振效應。“教師要在思政教學共同體中用政治態度、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去點燃和激發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狀況,實時調整并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在解決學生的問題或困惑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整體素質,在教育實際中真正做到‘經師’和‘人師’的融合統一。”[12]這才是思政教育的最佳狀態,也是思政課教學共同體的理想追求。
四、結語
新時代新征程,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人的生命發展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我們要在切實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直面學生生命本身開展生命性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將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結合,將學生生命成長規律與思政課教育規律相結合,立足于學生的成長環境,科學選擇教學方法,銳意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思政課育人成效。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講好學生身邊故事,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另一方面要時刻把握學生的生命存在,開展生命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不斷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注釋:
① 這里的“間性”不只是停留在哈貝馬斯(J.Habermas)交往理性意義上的“主體間性”,更是強調對“大生命”系統存在及其生態思維意義上的“生命間性”。
參考文獻:
[1]新華社記者.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01).
[2]張一兵.意蘊:遭遇世界中的上手與在手——海德格爾早期思想構境[J].中國社會科學,2013(01):132-150,207-208.
[3]〔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76.
[4]〔德〕馬丁·海德格爾.路標[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8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張毅.重大疫情背景下生命教育:從主體性走向生命間性[J].教育評論,2021(12):123-129.
[7]黃冬霞.場景化傳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15-120.
[8]肖貴清.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制度化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4):98-104.
[9][10]張世英.哲學導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63;96.
[11]新華社記者.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1).
[12]張毅.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道”與“術”[J].現代教育科學,2024(02):55-61.
(責任編輯:王嵐)
Analysis of Lif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Existence Theory
ZHANG Yi
(Wuxi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05, China
)
Abstract:The existence theory of life holds that life existen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growth, development and relationship, and emphasizes the concern of life itself. Materi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disadvantage of non-life of the educated., which leads to the effect of co-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fluenced by objectifying thinking, the effect of generative think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influenced by materialistic thinking, the overal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luenced by one-sided thinking, and the effect of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fluenced by atomization thinking.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educational goals with the organic thinking of “connecting all things”, design educational process with the dynamic thinking of growth, choose educational methods with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ith the ecological thinking of relationship.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fe existence theory; teaching reform; life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