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立自主不僅是在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中的獨立自主,也包含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理解何為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需要對精神涉及的情感、價值觀、自我意識和社會交往4個維度的內在結構進行分析,從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3個方面把握獨立自主在精神層面的體現。“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這一重要理論命題在實現價值主張、自我表達、情感立場、精神交往的獨立自主等方面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擔負的重要使命,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價值自信、強化理論引領、塑造情感認同、提供公共關懷,進而通往精神上的自主自立、自信自強。
[關鍵詞]精神;獨立自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1-007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13
[收稿日期]2024-08-05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課題“《民法典》精神原則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JDSZK137);復旦大學黨建研究重點資助課題“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研究”(項目編號:FDDJYJ20231008)。
[作者簡介]李奕斐(1997-),浙江杭州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1]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先決條件,是彰顯精神優勢、把握精神主動、增強精神力量的前提基礎。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終極旨歸,培養和塑造個體的思想認知、政治信仰、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其目標、內容、方法無不體現著對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厚重關懷。在“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這一重要命題提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發揮怎樣的使命和作用以及如何發揮其使命和作用,是新時代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思考和回應的問題。
一、“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的基本內涵
“精神是體現了與世界的這種差異中的同一關系的主體,它在‘他者’中找到了自己,這樣,它一方面并沒有與世界切割開來,也不是與世界不可區分的。”[2]獨立自主既是精神所呈現的應然樣態,也是其具備的一種內在能力。作為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精神涵蓋意識、情感、思維、道德等諸多要素,由各種功能和過程相互交織而成。要在揭示精神內在結構的基礎上,對精神的獨立自主性加以分析。
(一)精神的結構
“精神”一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等不同學科都對此進行了探討。在哲學語境中,精神是與物質相對應的范疇,它是人的本質和意識的表達,涉及對自我、意義、價值觀和道德等問題的思考以及個體與外部世界之間關系的探尋。在心理學視域中,精神被理解為個體內在的、主觀體驗的心理狀態。它涵括知覺、思維、情感、意愿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關注影響人類行為和體驗的內部因素。在社會學視域中,精神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結果,反映了社會文化對個體態度、行為和認同的塑造,以及社會結構和制度對個體生活的影響。在宗教學語境中,精神常與信仰、靈性和超越性有關。它指向個體與靈魂或其他超自然實體的關系,包含人類對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層體驗和高維探索。綜合不同學科的理論觀點,可以嘗試將精神的結構概括為情感、價值觀、自我意識、社會交往這4個維度。
第一,精神涉及情感的維度。作為人類內在體驗的核心,情感與個體的生理過程和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它由感覺和情緒組成,既有個體經過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對事物屬性的認知和察覺,也有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體需要而形成的主觀評估和態度。情感可以是積極的、消極的或中立的,諸如快樂、悲傷、憤怒、厭惡、恐懼、驚訝等人類的共同情感,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有心理學家將情感分為激活和抑制兩個系統,在兩者的相互作用下,情感會對個體的精神狀態產生影響。較強的情感調節能力可以使個體更從容地應對精神壓力和精神困境,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促進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發展。
第二,精神包含意義和價值觀的維度。在哲學上,意義通常與事物的存在和目的相關聯,是一種由個體和社會所賦予的深層內涵。在語言學上,意義是語詞或符號中攜帶的信息內容及其引發的理解和互動效果。作為思維和溝通的基礎,對意義的追尋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需求,人類需要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價值理念和信仰體系。價值觀是個人或社會所持有的關于什么是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的判斷和偏好,它形成行為的基準,指導決策和行動,影響與他人的交往方式。個體的價值觀決定了其對待人生的態度、對自我和他人的評價、對倫理道德問題的立場等,對其精神世界的建構具有重要影響。集體共享的價值觀能夠指引社會的道德準則、情感期許和行為規范,進而塑造全體成員的精神面貌。
第三,精神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的維度。自我意識是人類高級認知能力,它包括自我知覺、自我評價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覺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的直覺感知;自我評價是個體對自身特征、行為、成就等的評估;自我概念指個體對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包括興趣志向、身份認同等方面。自我意識涉及對自身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覺察以及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認知,是賦予“自己”這一個體以獨特性的心理前提。自我實現是個體通過追求自身潛能的最大發展,以達到個人成長、自我滿足和總體幸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需要表現出自主性、自律性和創造性,通過內在驅動力和自我導向力,積極主動地追求個人目標。“精神是各種不同的、獨立的自我意識的統一,這些自我意識在它們的對立中享受著完全的自由和獨立。”[3]通過自我意識,個體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而根據自我實現的目標來改造自身的精神氣質。
第四,精神蘊含社會交往的維度。“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結。正因如此,人的精神也不僅僅局限于個體和自我,還需要具備社會性和公共性的維度。“人要有效地生活,除了同自然界發生聯系外,必須通過社會交往,在一定范圍(家庭、部族、團體等等)中活動,才可能對個人生活做出調整,以求生存和發展。”[5]精神層面的交往對個體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個體與他人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交換心理和情感上的體驗、觀點、思想,促進思維和行動中的反省,進而獲得新的認識和成長。社會成員之間具有建構性的精神交往,能夠形成集體記憶和共同理解,有助于建立和維持社會網絡,促進社會凝聚力的提升。
(二)精神的獨立自主性
獨立自主是精神的一種自覺品性和內在能力,是人類通往自由和解放的必經之路。結合對精神內在結構的分析,可以從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實踐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傳承、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3個方面把握獨立自主的內涵及其在精神層面的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社會歷史是由物質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演變推動的。個體作為社會關系之網上的一個紐結,受到各種社會力量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唯物史觀也揭示了個體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具有的主觀能動作用。由此出發,獨立自主可以被理解為個人或集體在社會發展中的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決策和自我創造能力。精神層面的獨立自主以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的獨立自主為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6]。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相對獨立性,是使精神上的自主、自立、自由成為可能的關鍵。精神的獨立自主性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具有對自己生產生活和發展方向的自主決策權。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理念和目標體系,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完善的道路,以自己的意志和判斷為尺度進行決策。其次,具有對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自主評價和反饋能力。通過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性思考,形成獨立的觀點和見解,進而提出對社會變革的真實需求,積極參與到社會變革的過程之中。最后,具有對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的主動探索。有意識地追尋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審視自己的特征、身份、行動并做出自主評價和自我調整。精神的獨立自主性對于個體的自我追求和社會的歷史進步,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強調個體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在儒家思想中,個人應當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至這一目標境界。這種完善自我的過程需要個體的自我努力、自我約束和自我教育,不能完全依附于他人或外部力量的支配。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個體與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然的和諧關系,個體的自主決策和獨立發展受到來自家庭、宗族、社會的支持和關懷,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需要承擔起對于家族和社會的責任,追求個人與集體的共同利益。因此,獨立自主并不排斥個體與他人的互動和對于社會的責任,而是要求在這種關系中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語境中,精神的獨立自主性指向精神層面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能力,個體應當做到自立、自律、自尊、自信、自強,積極主動地承擔對共同體的責任,遵循自然規律并與外部環境保持和諧共生的關系。
“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7]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奮斗歷程,“獨立自主絕非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那樣簡單,而是經歷了一個艱辛的認識、探索、深化和堅定不移、持之以恒的過程”[8]。它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道路的探索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歷史與實踐證明,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別國模式、亦步亦趨地實現發展和復興。
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要思想基礎。實現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必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功能和作用。在諸多通向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的路徑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滿足人們精神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品質”[9]的教育實踐活動,有助于將獨立自主、自信自強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構出發,分析其在價值主張、自我表達、情感立場、社會交往4個維度與精神結構的契合之處,能夠解答“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何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實現價值主張的獨立自主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必須具備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獨立準則,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需要時,能夠始終堅持這一價值標準,對事物做出理性的價值評價。盡管價值標準可以是多維的,但它“必定受主體本身的條件和能力、生存活動特點的制約,帶有主體自身的特點,而不是超主體的標準”[10]。主體自身是價值標準的基礎,主體的存在條件、發展狀況是一切價值標準的根本尺度和最終歸宿。因此,沒有獨立的價值主張,便會受到他人價值標準的支配,在關涉價值評判和選擇的問題上表現得“人云亦云”“隨聲附和”,也就無法真正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在當代中國,價值立場和價值主張上的獨立自主,主要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和奉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1]不同于“以物為本”、強調功利主義和個人至上的資本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具有高度的人民性、道義性和集體屬性。它被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賦予了真理性,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邏輯中展現了超越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作為凝聚全社會價值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精神上獨立自主必不可少的價值基礎。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鞏固主體的價值自信。價值觀是“令人引以為豪的、愿意公開表示肯定的信念、態度或感受”[12],價值自信體現了經過獨立、審慎的思考,確立自身的價值準則和價值追求,充分了解其顯著優勢并在行動中不斷捍衛它的過程。價值自信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各種自信最深層的觀念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理論宣傳和實踐養成,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使個體在價值主張上堅守本我、自信自立。
(二)實現自我表達的獨立自主要求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識體系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必須在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調控的有機統一中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識,獨立地表達和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不受他人觀點看法的干擾和支配。自我表達的獨立性,其核心在于擁有自主建構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是呈現民族傳統、時代精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形式。它們不僅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也在與實踐相互融通、互為表征的過程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自主建構的思想理論和話語表達,能夠使國家、民族、個人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把握主動、占據優勢。反之,缺少有力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就“等于失去精神家園,等于撤出道德高地,等于放棄文化主權”[13]。在當代中國,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自主建構“并不是技術性質的,也不是能夠通過某種外在的設計來進行人為安排的”,而是以“揭示并切中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為主旨的一項思想任務[14]。突破他者的理論束縛、擺脫外在的技術路線和話語設定,立足本土實踐、總結本土經驗、依照人民意志,建構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是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要方面。
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總是以一定的話語為載體的。話語是人類交往過程中由交往主體通過語言符號建立起的表達與溝通、接受與理解、評價與反饋等多重認知關系。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不能將自己禁錮于一個純粹孤立的精神世界,而是要經由話語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外化,表達自身的價值主張、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使話語表達具有說服力、感召力,關鍵在于科學理論的指導。思想理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人,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人,以強大的理論力量引領人。認知理性是確立道德和信仰的基石,也是精神上獨立自主的必要條件。通過理論研究形成理性認知,能夠顯著提升理論教育的有效性,實現知識性與價值性的有機統一。對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要準確辨析學科領域內的重要概念范疇,系統闡釋黨和國家重要文獻中的理論命題,梳理概括學術研究中具有典范性、前沿性的理論成果,建構和完善自主知識體系,展現統一于知識生產、理論建構、話語表達3個層面的自我主張。
(三)實現情感立場的獨立自主要求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向度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必須能夠獨立識別、獨立思考自身的情感體驗,并自主、自發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立場。情感立場上的獨立自主,強調的是對自身愛憎好惡等情感態度的自主選擇和獨立表達能力,不受外界壓力、社會期望或他人立場的影響。情感獨立性強的個體,通常能夠準確識別自身的情感需求和情感邊界,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和情感表達方式。在當代中國,情感立場上的獨立自主集中體現為自發、自覺地表達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沉熱愛之情。情感立場是一種復合性的主體狀態,它不僅是一種感性體驗,也與理性認知、意志品格和行為活動相關聯。對國家、民族、政黨的真摯情感,以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為基礎。缺少認知性、知識性的維度,任何深沉厚重的情感都將變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此同時,情感立場也是具體的、現實的,它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表達層面,更要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把厚重情懷和遠大理想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
情感是人類精神結構的基本維面,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必要環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動人,與受教育者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聯結,進而走入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激活精神層面的主體能動性。發揮情感影響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關鍵在于形成穩定、持久的情感認同。認同是自我對某種事物的心理定位,并由此產生密切的情感聯系。它最初作為一個哲學術語,體現了對“同一性”的思辨,是人與自身保持內在的一致性,從而獲得主體性、形成身份概念的過程。從情感認同生成和鞏固的過程來看,它包含認識、認可、肯認等環節。個體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份,將其內化進知識體系;其次,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歸屬、敬畏,將其內化進信仰體系;最后,能夠主動捍衛自己的身份,與擁有共同身份的人建立起深刻的情感紐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知識傳授增進受教育者對國家、民族、政黨以及歷史、文化的了解,以漸進性、長期性的培育方式強化其情感認同,進而引導受教育者將理性認識與感性體驗轉化為精神力量,并統一于實踐行動之中。
(四)實現精神交往的獨立自主要求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關懷
精神是個體在歷史性實踐中對自身與外部世界進行意義建構的產物,反映了自我意識與環境之間的生成性互動。公共性是“人與人在社會中生成和共享的意識、情感、行為方式等的社會屬性,是人、社會、自然之間互惠互利、和諧共生的共存狀態和關系特性,是人類的生活本質和價值規范的統一”[15]。公共性是精神的基本屬性,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藝術等社會意識形態,也是在精神交往、精神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個人在精神上的現實豐富性完全取決于他的現實關系的豐富性”[16],精神交往中的獨立自主,是精神上獨立自主的重要表征。它指向的是交往主體在公共場域的社會互動中具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并且能夠在適當的社會情境中表達自身的價值主張和情感立場。實現精神交往中的獨立自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為精神生活的豐富與發展提供有益的社會資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組織自覺開展的,培養所屬成員的思想觀念、政治素養、道德品質,動員其為共同目標而奮斗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種組織行為,致力于滿足維系政治共同體的需要,帶有強烈的公共屬性。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彰顯公共性的維度,不僅要面向社會大眾,回應其對于公共問題的關切,也要依托公共空間,凝聚價值共識,培育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公共理性,一方面要把握多元價值取向的異質性和流變性,有序推進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對其成員的規范和塑造,使之在公共領域具備一套穩定、持久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系統;另一方面,要促進批判性思維的養成,破除錯誤社會思潮對公共信仰的解構,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公共精神,關鍵在于集體意識的強化。當集體意識“在所有方面都與我們息息相通的時候,那么從相似性產生出來的團結就發展到了它的極致狀態”[17]。面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集體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為個體提供“家園之感”,使之認識到集體才是“唯一能夠顯示他們真正是誰、不可替代的地方”[18],從而實現精神領域中自我與他者、個人與集體的和諧統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中的作用路徑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為了更好擔負這一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塑造文化主體性認同、培養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關懷和回應現實性需求等方面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積極探索實現精神上獨立自主的有效路徑。
(一)塑造文化認同,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品格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9]文化是人類創造和傳承的一系列觀念、思維、信仰、習俗和行為模式的總和。作為社會共同的符號系統和意義構建的過程,文化提供了人們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框架,通過語言、藝術、法律、倫理道德等形式表達,在社會中不斷發展和共享。信仰體系、價值觀念、情感態度、意義追求等精神的結構性內容,都受到來自文化的塑造。概括地講,文化生成具有建構性的符號和意義,而精神則賦予這些符號內在的體驗和價值。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必須堅守文化根脈、把握文化優勢、堅定文化自信,用本民族的文化形塑民族的精神獨立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對于文化的主體性認同。主體性強調的是個人和集體在文化的生成、傳播、轉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知識傳授、審美體驗和社會互動等文化實踐,塑造和演繹文化的意義、價值觀和象征系統。主體性認同的形成需要了解自身文化的演進歷史、內涵特征以及顯著優勢,從而對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自覺將文化身份和文化價值觀融入自我意識和現實行動之中。對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彼此契合與相互成就,講明白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何以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底蘊。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涵育、教化作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個體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之“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20],引導個體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另外,思想政治教育還要與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封閉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等各種錯誤的文化思潮作斗爭,抵御其對個體精神生活帶來的沖擊,幫助個體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的場域中依舊保持精神上的清醒與獨立。
(二)加強疏導功能,培養良好的社會風貌和社會心態
精神的多維結構與復雜特性,決定了圍繞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展開的教育實踐活動都必須注重運用多樣化、柔性化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把思想理論從外部輸送注入受教育者的頭腦,使之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還要通過心理疏導、情感化育等各種形式的柔性方法,與其建立深刻的情感和心理聯結,在精神世界開展平等、和諧的對話。心理疏導指的是通過疏通和引導,有效化解受教育者思想和心理上淤積的各種問題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導法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詢,后者主要采取的是相對被動的策略來處理咨詢者的心理問題,對咨詢者沒有提出的心理需求一般不作回應。而思想政治教育則要求教育者在處理與受教育者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更為積極主動,不僅要運用專業的心理傾聽技巧,了解其心理和情緒上的困惑和焦慮,通過認知調節和情感調節等方式幫助受教育者疏解各種心理癥結,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還要主動將暗含心理和情緒健康的重要觀點和理念傳遞給受教育者,使其養成昂揚向上的心理狀態。
人的精神是在一種矛盾性運動中建構和發展起來的,這種矛盾主要來源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及精神世界的超越性與物質生活的局限性之間的對立關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有效的疏通和引導,扮演好精神矛盾協調者的重要角色。就其生成原因而言,精神矛盾可以被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精神在個體內部存在的沖突,由不同的欲望、需求、態度或動機之間的矛盾產生。例如,一個人既想追求個人利益又想關心他人福祉,就有可能在思想和行動中產生困惑和猶豫。二是精神在個體與外部環境之間存在的沖突,當自身的價值觀念與他人或社會的價值期許不一致時,就有可能面臨角色沖突或社會壓力,在精神上感到焦慮、抵觸。作為一種維護秩序的特殊內控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精神的生成和發展規律,尊重人的主體性精神需求和精神利益,幫助個體正確認識、辯證對待精神世界的矛盾與沖突,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參與精神生活中的交往互動。
(三)回應現實需求,促進個體公共性人格的養成
“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21]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精神上獨立自主的先決條件。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既要以現實生活為前提基礎,也要以現實生活作為其是否實現的檢驗標準。對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關注個體的現實需求,積極回應重大現實問題。在革命戰爭年代,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解決溫飽問題是廣大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動員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把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的獨立自主作為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的根本保障。進入新時期、新時代,個體的現實需求日趨多元化、具體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更加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導向,從最基本、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研究人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發揮思想引領、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形成的合力,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
“現實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之中的人。人的精神有其社會性的維度,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需要依靠來自共同體的力量。個體只有生活在一個恰當地組織起來的社會框架里,他才能意識到自己是“在家園之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個體理解并珍視公共利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擔負社會責任,養成有益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公共性人格。要促進個體對于政治制度、法律規范、公民道德的認知與尊崇,自發、自覺地在現實行動中捍衛共同體的制度與傳統的權威性、莊嚴性。面對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精神世界受到的來自利己主義、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侵擾以及“內卷”“躺平”等非理性社會心態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構建個體的精神家園,使之將個人的生存境遇與共同體的前途命運主動聯系在一起,把共同體意識作為個體與外部世界達至和諧狀態的思想紐帶,從而獲得強大的精神主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10.
[2][3]〔英〕羅伯特·斯特恩.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M].丁三東, 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65;135.
[4][16][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01;541;524.
[5]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M].北京:開明出版社, 1993:47.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97.
[7]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67.
[8]楊鳳城.毛澤東同志的獨立自主思想及其時代價值[N].光明日報, 2023-12-26(11).
[9]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79.
[10]阮青.價值哲學[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4:109.
[11]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35.
[12]Halstead J M, Taylor M J.Values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Values[M].London: Routledge Falmer, 1996:9.
[13]陳曙光.中國時代與中國話語[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0):60-70,160.
[14]吳曉明.論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自主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 2011(02):5-13,4,220.
[15]董雅華.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問題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9:157.
[17]〔法〕埃米爾·涂爾干.論社會分工[M].渠敬東,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388.
[18]〔德〕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27.
[19]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536.
[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18.
(責任編輯:王嵐)
Implica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chieving Spiritual Independence”
LI Yifei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
Abstract: Independence is not only material independently, but also spiritual independently. To understand what is spiritual independence, we need to analyze the inner structure of spirituality in four dimensions: emotion, value, self-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nterpret the embodiment of independenc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grea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Achieving Spiritual Independence” stipulat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chieving the independence of value proposition, self-expression, emotional stance, and spiritual interaction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self-confidence in value, reinforce theoretical leadership, cultivate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rovide public care, which will lead to spiritual independence.
Key words:"" spirituality; independ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subjectivity; cultural conf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