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詳細闡述了“三環六步”教學模式的結構,包括自學、研學、固學三個教學環節,以及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小組研討、質疑點撥、歸納總結、達標檢測六個步驟。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應用此模式,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三環六步”教學模式;立德樹人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中提出了“堅持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主體建構相統一”的課程理念,旨在破除傳統教學模式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分離的困境,推廣更具互動性與參與感的教學方法。然而,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仍然面臨教師主導性過強的問題,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難以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而影響了其探究精神的培養。同時,部分教師忽視了日常生活經驗的重要性,導致教學內容抽象且空泛。而專注以生為本、還學于生的“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學生參與、教師指導三者有機結合,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開辟了新路徑。下面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國家利益至上”這節課為例,探討“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三環六步”教學模式的構成
“三環六步”教學模式緊密契合當前教育領域對學生自主與協作能力方面的需求,以低起點、小跨度、大容量為主要特征,由自學、研學、固學三個主要環節組成,旨在通過環環相扣的流程強化學生學習的系統性。具體來說,自學環節涵蓋獨立探索、同伴互助和小組合作等多樣化學習方式;研學環節是學習成果的互動交流,學生將自學階段的成果通過個人或小組形式呈現;固學環節使學習形成閉環,納入對學生自學與成果展示情況的綜合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個別反饋、小組內部的成員互評,以及針對全班的總體反饋。
每個環節又可以具體分為兩個步驟,共六步: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小組研討、質疑點撥、歸納總結、達標檢測,具體內容如下。明確目標:教師展示課程的主要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清晰的預見;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探索課程內容,通過閱讀教材、查找在線資源或操作實驗等方式來學習,教師則提供必要的資源和適度的指導,使其沿著既定目標前進;小組研討: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主學習的成果,通過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質疑點撥:教師根據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小組研討過程中的表現針對性地答疑解惑,保證其思考方向不偏離預期軌道;歸納總結:要求學生將所學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達標檢測:涵蓋書面考試、口頭答辯或實際操作等多種評價方式,以全面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如此實施六個教學步驟可以確保課堂活動的目標具有導向性,真正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二、“三環六步”教學模式的實施
1. 立足課程理念,設置教學目標
《標準》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強調應該全面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專注塑造學生的個人品質,使其在內心深處根植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師需以《標準》中的課程理念為基礎,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的內涵,依據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三主”原則來設置教學目標,明確學生應該獨立完成及合作探究的部分,以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
例如,在教學“國家利益至上”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從核心素養的內涵入手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目標:理解國家利益至上是國家行為的首要原則,能夠感知和評價這一原則在不同歷史和現實情境中的表現和重要性。
道德修養目標:探討在國家利益至上原則的指導下,個人、國家在道德層面上經常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促進學生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法治觀念目標:深化對法律與國家利益關系的認知,包括憲法是如何定義和保護國家利益的,以及法律在沖突情況下的適用性。
健全人格與責任意識目標:通過分析國家利益至上的決策過程,形成高度的責任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強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以上教學目標既體現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層次要求,又明確指向了學生在具體學習活動中應達到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標準。隨后,教師可以在課程伊始將教學目標通過交互式白板系統化呈現給學生,以保障學生在正式開始學習之前,對其將會收到的學習成果有明確的認知。
2. 布置學習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依賴于教師精心布置的學習任務,這些任務能夠引導學生探索未知,激發其學習興趣。在布置學習任務時,教師應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對學情的深刻了解,選擇符合學生當前學習階段和認知水平的知識點,設計詳盡的自學提綱,并納入關鍵概念、主要問題和拓展資源,引導學生按照邏輯順序進行深入探究。教師需要不時質疑和提問,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反思。
例如,在教學“國家利益至上”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從國家和個人在道德與法治框架下的利益關系出發,布置學習任務,包括對國家利益內涵與外延的理解,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關系,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維護國家利益,旨在讓學生通過探究和反思,形成對國家利益至上原則的深刻理解。教師可以布置以下具體學習任務。
任務1:列舉并簡述國家利益內涵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領域的具體內容。
任務2:解釋國家的核心利益中的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三個方面具體指什么。
任務3:為什么說國家利益實際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結合具體實例說明兩者是如何相輔相成的。
任務4:在特定歷史事件中,探討應該如何協調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
任務5:列舉如何從實際行動層面維護國家利益,從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等維度進行討論。
任務6: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應該如何處理?探討法律和道德層面的解決方案。
通過布置這些具體任務,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通過網絡、書籍等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研究。每個任務都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還要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實踐分析,從而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思考。
3. 引入生活話題,組織小組研討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強調,學習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知識的構建發生在人們的社會互動中。其“最近發展區”的概念認為學生能夠在同伴的幫助下完成原本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點出了合作學習的核心價值——通過社會互動和共同努力,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為此,教師可以引入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生活話題,帶領其明確研討的目標、設計討論提綱、分配角色和任務,以及預設可能的討論問題,化解自學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癥”。
例如,在教學“國家利益至上”這節課時,教師所引入的話題需要與實際生活相關聯。在展示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或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沖突的案例時,教師可以講述彭士祿“為國‘深潛’一生”的故事,并提出問題:“這個故事是如何體現國家利益至上的精神的?彭士祿的行為對當代青年有何啟示?”教師可以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等法律法規設計問題:“這些法律具體是如何保護國家利益的?違反這些法律的后果是什么?”教師還可以講述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并提問:“藺相如在與秦國的談判中是如何體現國家利益至上精神的?其行為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啟示?”教師讓學生分組探究不同的話題,并組內分工協作。以“藺相如‘完璧歸趙’”話題為例,有的學生負責搜集藺相如的背景信息和歷史地位;有的學生分析藺相如是如何在談判中維護國家利益、體現其謀略和智慧的;還有的學生準備展示材料和小組報告,詳細描述藺相如的行為及其對趙國的影響。在小組研討中,教師不斷巡視,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質疑和點撥,對學生自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供針對性指導。
4. 促進師生互動,實現質疑點撥
通過答疑解惑,教師不僅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還能引導其探索更廣闊的知識領域,保證認知的連貫性,防止錯誤觀念的固化。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聚焦于那些尚未被完全理解或容易被忽視的知識點,引導其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普遍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國家利益至上”這節課時,大部分學生能夠明確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并不沖突,從根本上說,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是一致的。有的學生提出,在經濟發展方面,國家的繁榮直接影響到個人經濟利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于這種觀點,教師給予積極肯定,并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其他學生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思考在國家出現經濟危機時,個人利益會受到什么影響。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的具體內容和應用,部分學生對法律條文的解讀停留在表面,難以理解這些法律是如何具體保護國家利益的,尤其是在保障國家安全這一點上的實際作用。此時,教師可以結合以下案例實施教學:郭永懷是我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為我國科技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教師提出問題:“郭永懷的事跡展現了個人對國家的極致奉獻,如果你是一位科學家,面對內外交困的國家形勢,你會如何平衡個人與國家利益?”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個人責任與國家利益的關系。隨后,教師可以追問:“應該如何繼承與發揚郭永懷精神?這一精神對我們理解國家利益至上原則有何啟示?”鼓勵學生從具體案例中抽象出普遍原理,深化其對課程知識的理解。
5. 給予教學引導,輔助歸納總結
歸納總結旨在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促進其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長期記憶,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見解,從而形成系統化的認知結構。為此,教師應該明確歸納總結的目標和框架,引導學生理解哪些內容是需要重點歸納的,哪些是次要的,再借助小組合作討論、思維導圖繪制、具體案例分析等形式,助力學生養成自主反思與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國家利益至上”這節課時,教師要先明確歸納總結的目標——能夠連接、整合并討論國家利益的內涵、外延及其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以及國家法律在維護國家利益中的作用等多個維度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繪制思維導圖,中心是“國家利益至上”的主題,從中心延伸出四個主要分支:國家利益的內涵、國家利益的外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相關法律法規。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這四個分支進行思考和討論。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分支,小組成員先整理教材內容和學習筆記,再討論如何將這些信息系統呈現在思維導圖中。以“國家利益的內涵”這一分支為例,學生需要列出國家利益涵蓋的具體內容,如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并給出每項內容的簡短解釋或相關例子。在各小組進行自主討論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遇到難以理解或難以整合的知識點時及時提供指導,幫助其理解復雜的概念,深入探究歷史背景。
6. 梳理教學內容,開展達標檢測
《標準》指出,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知行合一。教學評價不應該局限于書面考試,而要納入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方式,以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能力,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加以精選細篩,采用增值評價的方法,不僅要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重視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技能。
例如,在教學“國家利益至上”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達標檢測題。
題目1: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下列選項中,哪項最能體現袁隆平的行為原則?
(A)科技創新第一
(B)國家利益至上
(C)糧食安全優先
(D)國際合作為重
題目2:舉出一個生活實例,說明個人要怎樣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行為維護國家利益。
學生先獨立完成上述檢測題,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互改:用紅筆在選擇題中標出正確答案,并在旁邊簡短地注明原因。對于開放性問答題,學生需要注重答案的完整性和邏輯性,邏輯不通或信息不完整的部分,用紅筆圈出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兼具教學深度和廣度,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自學、研學、固學三個環節,以及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小組研討、質疑點撥、歸納總結、達標檢測六個具體步驟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在真實的學習場景中主動探索,深化理解,最終實現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穆家全.“最近發展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價值再探[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4(3):12-13.
[2]呂麗萍. 讓自主學習激活課堂狀態:“三環六步”教學模式點滴談[J]. 當代家庭教育,2019(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