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文學的出海是中國當代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助于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建構國家文化形象,又打通海外讀者感召力通道,延伸了文學傳播半徑。文章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應從文學與國家文化形象構建的角度來理解,通過中國網絡文學的國際傳播來建構國家文化形象,即以文學閱讀為契機,修煉文化敘述“內功”、擴展社交共讀文化圈層、創新文本樣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構建新的國家文化形象。
【關鍵詞】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 高質量發展 國家文化形象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5)1-041-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5.1.006
基金項目:四川網絡文學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四川網絡文學海外傳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WLWX-2024001),“基于多模態數據庫的四川網絡文學中巴蜀神話重述現象研究”(WLWX-2023002);四川網絡文化研究中心項目“多模態表達手段對四川網絡文學研究和傳播范式的影響研究”(WLWH23-4)
作者信息:孫婧(1979— ),女,吉林人,博士后,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數字傳媒。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1]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現高質量發展”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2]圍繞高質量發展的闡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3]高質量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逐漸豐富。它不僅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指南,也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方法論基礎。《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文化工作時,強調“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4]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宏觀任務來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經融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數字文化產業的“出海”將大有可為。
近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迅速。從小說到電視劇、電影,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網絡文學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質和文本形態,突破語言和時空的限制,成為新型傳播渠道。在國際傳播高質量發展的語境下,網絡文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不僅可以成為中國向海外展示文明發展成果的窗口,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還能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承擔起建構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使命。研究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如何成為國家文化形象構建的最強有力的媒介力量,是當前網絡文學研究的重要議題。
一、網文出海的傳播效力:文學的傳播優勢
國家文化形象是由代表著國家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一系列“最具該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元素”組成的。[5]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國家文化形象的構建要把握兩個要素:中華文明和文化符號。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播是構建國家文化形象最直接、最有力的媒介手段之一。借助文學的國際傳播,可以實現中華文化輸出,提升文化的感召力與親和力,塑造底蘊豐富、創新發展、可信可愛的國家文化形象。
1. 網絡文學書寫的中國元素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文學在文化傳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產物,能夠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同時,文學又是一種以語言為工具、傳播文化信息和思想的有效載體。文學因其多樣性和包容性,在國家文化傳播中具有跨越時空的能力。截至2023年10月,閱文集團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已上線約3600部中國網文作品,比2020年增長110%。[6]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游戲競技等,成為該年度海外閱讀量最高的作品類型。在玄幻、仙俠題材的類型化書寫中,包蘊了中國傳統神話傳說;志怪、洪荒等類型也闡釋了中國古代儒釋道的哲學思想。以IP改編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海外傳播為例,其以神奇修仙為代表的中國故事,描述了中國原始神話中的四海八荒、昆侖等山川風貌;架構了昆侖墟、天宮、翼界等異國諸神、異獸奇禽的仙俠世界;呈現了孝悌禮讓、兄友弟恭的中國哲學世界觀。作品對上古神話、民間傳說等中國文化元素的充分利用,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了文化的被認可度。除此之外,古言、仙俠、玄幻等類型小說中還包含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對江南閨閣、園林、庭院等中國傳統建筑,頭飾、腰飾、足飾等物化形態的表現;《慶余年》里的詩詞歌賦之美;《綰青絲》中唐詩宋詞的古雅情調等精神文化形態的化用;《封神演義》和《西游記》中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等洪荒文的神話體系,以中國神話的文化地標建構了宏闊的時空觀和世界觀,實現了國家層面的文化構建。
2. 網絡文學的閱讀與消費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
網絡文學是立足于普羅大眾的文學。網絡文學從文字閱讀到視覺創新可以被描述為一種進階——文學的生產、傳播能力已經發展到了相對比較成熟的階段。同時,這種基于模仿現實的作品與現實世界又有著極大不同。穿越、重生、古裝傳奇等不同于傳統文學的“爽文”,在海外消費市場已經于一定范圍內受到認可。從當前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現狀來看,植根于互聯網媒介屬性的中國網絡文學行業,目標不僅是文學生產效率的提高,還包括文化傳播效率的提升。2023年5月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超過30億元,累計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1.6萬余部,海外用戶超1.5億人。[7]網絡文學的國際傳播,在數量規模、類型細分等方面遠遠超過紙質媒介文學。如2014年的武俠世界(Wuxiaworld),該網站上的作品基本由愛好者自發翻譯,并進行線上傳播。其后催生出眾多粉絲翻譯網站和翻譯小組。在美國創立的Gravity Tales(以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為主的網站)和Volare novels(以北美受眾為主的中國網文英譯網站),翻譯群體大部分是在網絡空間“游牧”的華裔和外籍華人,也有少數是學過中文的西方人,向國外傳播中國文化。在此過程中,2016年,武俠世界由粉絲組織升級為商業網站。在其中的“中國道文化”板塊,讀者不僅可以學習中國道教文化,還在論壇中以“道友”相稱。
掌閱、起點國際、縱橫文學等平臺的商業文化傳播模式也在海外落地。與此同時,網絡文學的IP化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與構建國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如《擇天記》《斗破蒼穹》中的中國風東方美意蘊;《斗羅大陸》卡游中的中式花紋和水彩畫;《慶余年》手游中的中國建筑;《巫神紀》中的東方神話;《花千骨》《瑯琊榜》《贅婿》等影視劇中的詩詞歌賦;《后宮·甄嬛傳》中的中國傳統禮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中國仙俠世界等,給海外讀者帶來沉浸式文化體驗。海外讀者通過網絡文學IP化呈現的視覺效果,不僅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也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對外輸出。借用法國哲學家路易·阿爾都塞的“詢喚”概念,網文發行在新技術發展過程中進行外化和客體化,即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網絡性,釋放出更大的價值,在傳播的各個環節契合各個國家和地區讀者的互動需求和社交需求,從而打通文化輸出渠道。由此可見,網絡文學的消費影響力是可以轉化成國家文化形象構建力的。
二、網文軟實力:傳統文化現代轉換的中國經驗
近年來,國家文化形象成為一種被學界和業界探討較多的學術話題和政治話語。國家形象既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體現了國家對自身及其在國際體系中的認知。當前,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工程尚未充分重視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作用。網絡文學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樣態,能夠將集體主義文化要素的集合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和族群中。立足于新時代國家形象塑造的大背景,網絡文學能夠訴諸國家文化形象構建的共性議題,構建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的國家文化形象體系。
1. 網絡文學是時代精神的符號表征
“文學是時代的晴雨表。”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表情”是貫穿社會發展的重要線索,也是眾多學者頗為關注的話題。文學記錄人的自身經驗,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自足性。它通過語言和社會的雙重制約,拓展了社會建構功能的可能性。作為中國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網絡文學,感應著時代的變遷,回應著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強盛等經典議題。網絡文學與時代的雙重構建關系,不斷強化著人們的文化自信。2014年12月,在武俠世界網站上線的玄幻小說《盤龍》在海外走紅,《莽荒紀》《斗破蒼穹》《我欲封天》《真武世界》等英文譯作日閱讀量也高達十幾萬次。《2023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超40億,海外輸出規模持續擴大。[8]軟實力是指“一切無形的、難以量化的、表現為精神力量的實力”。[9]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網絡文學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精神要素,是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硬核”,也是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確證。按照布爾迪厄所說的“符號權力”理論,文學語言符號規定著社會秩序,作為一種契約形成共識并進行交流。因此,網文出海將有利于中國文學的全球覆蓋,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2. 網絡文學是中外經驗溝通的媒介
中國網絡文學的主要創作方式是用文學語言講述中國文化故事。語言媒介“對人的組合與行為的尺度和形態……發揮著塑造和控制的作用”。[10]文學語言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認知工具,它的形象塑造能力、動員力、感召力是個人構建文化制度與社會身份的基本手段。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樣、鮮活生動的中國故事,能夠燃起海外讀者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加深其對中國語言資源、語言價值的理解。
《巫神紀》中的東方神話、《天道圖書館》中的尊師重道傳統、《美食供應商》中多樣的中華美食……中華民族的生命經驗、歷史哲學、美學精神等,都包含在文學敘事結構中。自網文出海以來,這樣的寶貴財富以獨特的文化賦魅,在跨文化語境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打通海外讀者的感召力通道。
其中,武俠世界的網站標志即為一個中文的“武”字。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志愿者,將中國網絡文學作品不斷介紹給全球讀者,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在武俠世界網站上,中國歷史、武俠、奇幻、冒險等大量不同類型的網絡小說被不斷翻譯上線。接觸這類小說后,國外讀者發現中國的網絡文學不僅有武俠,還有更多融合東方文化和巨大想象力的中國故事。網絡文學肩負的社會學功能與文化驅動,呈現出中國文學的特點和優勢。《后宮·甄嬛傳》《步步驚心》《斗破蒼穹》《天盛長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武動乾坤》等的傳統韻味、民族氣質、敘事情致、美感質地,既有中國文學傳統的藝術追求,也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而形成需求式傳播的動力機制。中國文學貢獻給世界的文學經驗,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交互的界面,使文化空間化,并成為海外讀者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3. 網絡文學是實現文化與經濟互動的接合點
中國網絡文學存量巨大,但各大新媒體渠道訂閱量不多,市場難以消化存量作品,國內消費人群增長緩慢。
數字網絡普及,網絡文學傳播國際視角改變,意味著市場“尋找外接‘榫口’,網絡文學建立起世界范圍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11]成為可能。《2024中國網文出海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網絡文學行業海外市場營收規模達到43.5億元,同比增長7.06%。以起點國際為例,截至2024年11月底,該平臺已上線約6000部中國網文的翻譯作品,2023年新增出海AI翻譯作品超2000部,同比增長20倍。值得一提的是,網文暢銷榜排名top100的作品中,AI翻譯作品占比為42%。[7]網絡文學的大規模譯介及海外的人口紅利給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傳播帶來極大的利好。有研究顯示,截至2022年1月,《天道圖書館》的閱讀量超1.7億,有27萬余粉絲投票支持,評論數據近2萬;《全職高手》閱讀量超1.2億,粉絲超9萬,評論上萬;《重生之最強劍神》閱讀量1.18億,《詭秘之主》閱讀量3110萬,《超神機械師》閱讀量440萬。[12]在商業模式上,IP分發市場與衍生產品的孵化相互借力,打造了“傳播、交流、貿易”三位一體的世界消費市場。海外網絡文學消費市場所賦予的動能,使中國網絡文學正以延伸文學半徑的傳播模式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存在。由此,網文出海成為提升中國國家文化形象、發揮社會影響力的另一種文化傳播路徑。
三、“內外同修”與在地化:構建動態網文傳播生態系統
國家文化形象的形成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是一種復雜的集合。網絡文學的國際傳播在展現國家精神面貌、傳播中華文化等方面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是提升中國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基座。當前,出海的網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文化形象,但對于國家文化形象的構建還處于初級階段,缺少一種文化自覺。 面對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任務,網絡文學的國際傳播應從戰略高度進行定位和重塑,將文化要素作為新的社會互動與話語重構中的決定性要素。這種文化傳播有利于跨越地緣政治,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構建新的國家文化形象。總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 深挖中華元素,修煉文化敘述“內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華和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2]網絡文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對中國文化的輸出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響。在現有的網絡文學創作中,文學的表述能力有著較大差異。創作者的文化層次、認知層次不一,導致可能出現脫離中國實際,貶損、丑化中國社會,扭曲人民的精神風貌,偏離民族價值觀,損害國家形象的網絡文學作品,對國家文化形象的構建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在建構國家文化形象的實踐中,網絡文學需要修煉文學敘述的“內功”,正確認識和表達中國文化、國家形象、民族價值觀念等。
此問題實際上涉及兩個階段和指向:第一,在網絡文學的寫作階段就要充分挖掘中華元素;第二,在網絡文學出版階段進行跨媒介、數字化、實體化出版的有效轉化。這兩個階段密切相連,其核心是獨特的媒介形式如何在出版“走出去”背景下,有效輸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學展示的中華美學表達,是中國文學的魅力所在。網絡文學無論是創作內容還是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承繼了傳統文學的特征。當前,基于在線性文本形成的網絡文學,雖然在視覺感知與順序閱讀中造成了某種斷裂感和跳躍感,[13]但在語言的美學特質上是彼此相通的。在數字技術賦能下展開的網絡文學寫作,其成果的參差不齊也是網絡文學發展的見證。
當前,網絡文學寫作將注意力放在世界架構、人物設定和敘事結構上。“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及其理論建設需要澄清網絡文學的美學追求。”[14]從頁面到屏幕,在數字化媒介語言與文化的共生中形成具有民族辨識度的審美趣味,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尺度,是網絡文學應有的方向。如以巴蜀神話為支點的網絡文學創作,擇取了中華神話體系中的云夢澤瑤姬神話、哀牢九隆王神話、夜郎竹王神話、古蜀平原大石神話、百花潭神話等。還有月斜影清的《烈艷江山》《古蜀國密碼》《三星堆密碼》、劉采采“古蜀文化系列小說”《蜀山云無月》《蜀帝傳奇》、王晉康《古蜀》、文琦的《蜀錦人家》、粉筆琴的《唐門毒宗》等,創作者以超乎尋常的想象,在美學層面延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體驗特征,并以重述的方式衍生出新的美學追求。高質量、健康的文本內容,是網絡文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輸出的核心優勢。
除明確網絡文學寫作階段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共生關系外,還應著眼于網文出版(包括物化模式的實體化出版、網絡數字化出版與跨媒介出版)對國家文化形象構建的深入挖掘。事實證明,中國網絡文學要想“在全球市場上開展業務,就必須注重影響思維、行為和決策的文化差異”。[1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一種媒介轉移到另一種媒介,以及被感知、接受,這不僅是文化輸出的內容,也是對新的媒介語言的創造。網絡文學所具有的數字媒介的文本特征,實現了傳統出版無法凸顯的超鏈接效果。它可以用計算機的“0”和“1”二進制符號,將文字、聲音、圖像等技術性符號串聯起來。“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16]面向海外擴大網絡文學出版的范疇,不僅要探索作者文本中的美學策略,還要考慮編輯、出版商、評論家等整個復雜的文學出版體系。以《天道圖書館》《巫神紀》《羋月傳》《燕云臺》《瑯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擇天記》《斗破蒼穹》等網絡文學作品為例,海外受眾的接受特質推動了網絡文學傳播思路與模式的創新。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論壇發布了網絡文學國際傳播項目,中國作家協會遴選出《雪中悍刀行》《羋月傳》《萬相之王》《壞小孩》四部作品,通過在線閱讀、廣播劇(有聲劇)、短視頻、推廣片四種方式,向全球進行推介。[17]讀者交互性帶來的重置體驗,在生產多重性視野的對照中,為網絡文學的跨文化出版帶來了新的生長點。
網文出版是網絡文學的一種傳播途徑,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輸出的主要方式。在國際傳播視域下,中國網絡文學要走向世界,無論是在文本的形式操演上,還是在作品的對外傳播中,都必須在文學的形式過渡中實現對中華文化元素的審美觀照。從文化輸出到文化增殖,必須建立起文化通約的自覺意識,消除水土不服的文化屏障,讓中國網絡文學實踐的審美意義和人文厚度成為國家文化形象構建的推動力量。
2. 擴大社交共讀外部圈層 ,激活文化觸點
“文化在充實國際品牌形象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推動了主體從初步的媒介溝通轉向對其價值的全面理解。”[18]網絡文學的傳播特性影響著文學生產的思維、傳播和接受方式。當下,信息傳播方式的技術維度與參與主體等的動態演變,共同推動全球文化向好發展。在社交過程中,可讀性的網絡文學能將中華文化推向更廣泛的全球認知的范疇。網絡文學作為數字化的文學實踐,在媒介技術的干預下具備了文化容器和信息載體的功能。靈活、寬松的語言方式,更有利于形成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文化圈層。
在全球數字平臺社交共讀的大趨勢下,以文化和語言傳播為內容的中國網絡文學,可在公共社交領域增進文化交流,促進相互了解,提升國家形象。截至2024年11月底,起點國際累計海外訪問用戶近3億,為2020年同期的4倍,[7]其用戶來自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區別于傳統文學評論、讀者反饋、粉絲社群互動、網絡文學彈幕等新評論模式,[19]網文讀者將社交與內容融合,使網絡文學實現了全球粉絲高度聚集的生產者式文本。①這就使傳統出版業態下相對孤立的閱讀被更具社交屬性的共讀所替代。對于粉絲而言,這種共讀行為,不僅是一種基本的網絡社交習慣,而且是數字公共文化參與度的體現。“語言和文化的推廣是一種溫和、間接而隱蔽的文化外交方式。”[20]中國網絡文學語言的影響力也折射著國家的影響力。這種以語言為先導、以交流為手段的獨特的社交活動,可以增進人與人、國與國間的相互了解,提升國家形象。
中國網絡文學不僅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中國網絡文學植根于整個人類文明,其成熟的媒介生態和豐富的創作經驗,映射著人類的生命活動,也構建了具有全球感召力和跨文化吸引力的新敘事體系。起點國際就在全球范圍內為文學共享搭建了信息基礎設施,幫助不同文化圈的受眾理解人類“思維—行為”的底層架構。近年來在海外深受歡迎的《天道圖書館》《詭秘之主》《放開那個女巫》等作品都有獨特的視角,即“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折射的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展現人類自身在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的適配性調適,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具有借鑒價值。這就使得中國網絡文學驅動的社交共讀呈現出與傳統閱讀完全不同的新面貌——激活世界文化,建構人類文明共同體。
可以說,面向未來的新傳播應該是站在國家高度對網絡文學國際傳播技術、形態、參與諸要素的重新配置。網絡文學和社交共讀相結合,生成一種全新的地理空間——數字共域,即以合作和共享的方式參與共同化的過程性主體實踐。其把媒介的意義和國家的意義綜合起來,既包括文學模擬世界的傳統方式,也包括人類認知世界的獨特方式。
3. 數字賦能文化“兩創”,創新文本樣態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種表現形態。“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21](114)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科技強國、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和打造數字產業集群的要求。數字技術賦能的網絡文學,也應借助數字新技術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工作。網絡文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書寫和表達,“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21](114)即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方式,守正創新、繼往開來。
首先,網絡文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要高度重視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創新。近年來,以ChatGPT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手段,覆蓋了傳統文化要素提取的多個領域。網絡文學的創作與生產,也不再把傳統的文學的敘事作為文學的普遍性,而是轉向自然語言處理系統的數據庫寫作范式,為作家提取和利用傳統文化提供了便利。這些文學的數據庫包含多種符號聚合種類,這些符號共同構成符號矩陣。一是IP聚合的數據庫,如《盜墓筆記》《鬼吹燈》形成的多模態蜂窩結構,創作者只需圍繞固定核心人物的故事架構進行填充延展。如《敦煌:千年飛天舞》以舞蹈、影視劇、紀錄片、文創、文旅等方式,將靜態的敦煌文化轉換成動態的新質生產力。這就意味著,網絡文學的跨媒介屬性將其從單純的文學樣態中釋放出來,并以動漫、影視、音樂及周邊衍生品等多模態形式,形成一個緊密關聯的敘事系統。二是信息編碼數據庫,如《儒道至圣》中的“天地奇書”,即是以資源裝置方式呈現的古代詩文與儒家典籍的數據庫。在網絡文學寫作中,類似“天地奇書”的資源裝置數據庫,還包括藏寶圖、導師系統、神獸技能等,往往具有計算機般的算力或超凡記憶稟賦。除此之外,還有以用戶生成內容(UGC)為核心理念運營的文學網站,如晉江網的標簽編輯模塊,通過后臺頁面進行內容的積累與增殖。這種新的生產機制不僅提高了作者的創作速度,而且擴展了讀者的認知廣度與文學的傳播范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基礎。
網絡文學原本就生長在計算機算法與技術邏輯之中,其誕生之初,就注定了要與數字技術緊密糾纏。因此,網絡文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一要基于自身的媒介優勢,二要借助數字技術的視野來推進轉化的自覺。多模態傳統文化資源數據庫的收集、整理和搭建,可為未來的網絡文學創作者創新作品樣態提供更多的生產動力與活力。
其次,網絡文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需要進行當代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22]這種精神不僅包括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還包括改革開放時期的改革創新、抗洪搶險、航天精神等。如果說玄幻、奇幻、古裝類的網絡文學作品,是對“三綱五常”為主題的儒家思想、“天道”“無為”的道家思想、“敬畏生命與自然”的佛教文化等中華精神根脈的表達,那么,網絡文學正經歷著現實主義的審美轉向。植根于中國文化品格、聚焦中國人民奮斗歷程的作品不斷涌現。《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現實類網絡文學作品總量超過160萬部。這些作品以中華精神為導向,弘揚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闡釋的創作實踐領域開辟出新園地,成為構建新時代國家文化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中國鐵路人》描寫了中國鐵路人奮戰鐵路一線的奮斗和堅持精神;《扎西德勒》書寫援藏工作者的無私奉獻精神;《大山里的青春》彰顯建設山村、振興當地教育,為農村建設和發展燃燒青春和熱血的精神;《大江東去》彰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銳意進取精神;《大國重工》回顧中國工業發展史的自強精神;《野馬嶼的星海》講述城市青年不畏惡劣的環境和貧瘠的條件,投身美麗島嶼的建設精神;《生命之巔》《榮耀之上》等則描述了普通人的奉獻精神;《破浪時代》里書寫民族科技崛起的“中國制造”精神;《上海凡人傳》書寫普通人市井煙火氣里的夢想精神;《朝陽警事》書寫新時代的基層民警朝氣蓬勃的自我革新精神,這些傳統文化精神在網絡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新的闡釋,它們共同構筑著當下文學中的國家文化形象。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是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基本遵循,是引領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原則。以往網絡文學創作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簡單套用、對中華精神的機械圖解、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缺乏緊密聯系等問題,都需要創新性地解決。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必將為中國網絡文學創作提供豐厚的現實土壤,必將為國家文化形象構建開辟新的實踐領域,必將推動網絡文學國際傳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結語
推動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高質量發展,建構國家文化形象既是一項國家戰略,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數字媒介對文學轉型的推動,不僅帶來了網絡文學創作形態的轉變,更引發了傳播和出版形態的演變。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高質量發展應被放在一個由文化語境、數字化創新意識、國家形象認知等共同構成的更寬廣的文學發展布局中來闡釋。高質量發展不是靜態、孤立的概念,而是要在傳播關系和互動過程中生成意義。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會帶來數字文藝形態和社交媒體的整體性轉變,而且有利于建構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如此,也就能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是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必然之舉。在這個意義上,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以文化增殖和文化“兩創”來彌補網絡文學國際傳播中的傳播折扣,建構良好的國家文化形象,是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https://www.rmzxb.com.cn/c/2017-10-27/1851777.shtml.
[2]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 本書編寫組.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0,79.
[4]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4-03-05].https://www.gov.cn/zhuanti/2024qglh/2024nzfgzbg/home_4.htm.
[5] 饒曙光. 國家形象與電影的文化自覺[J]. 當代電影,2009(2):9-14.
[6] 2023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EB/OL].[2024-03-14].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314/c404027-40195656.html.
[7] 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發布出海趨勢報告,起點國際海外訪問用戶累計近3億[EB/OL].[2024-12-16].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24_12_16_758994.shtml.
[8] 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2023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EB/OL].[2023-05-27].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527/c404023-40244118.html.
[9] 趙蓉暉. 語言社會功能的當代理解[J]. 中國社會科學,2017(2):167.
[10] 馬歇爾·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9.
[11] 歐陽友權.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形態、動力與屏障[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14-123.
[12] 張小童. 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現狀[EB/OL].[2023-05-09].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509/c404027-32681890.html.
[13] 周才庶. 超文本創作與網絡文學的媒介考古——以斯圖爾特·莫斯羅普為起點的考察[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74(3):163-172.
[14] 單小曦. 網絡文學的美學追求[J]. 文學評論,2014(5):10.
[15] 馬薩基·科塔比,克里斯蒂安·赫爾森.全球營銷管理[M].劉寶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33.
[16] 哈羅德·伊尼斯. 傳播的偏向[M]. 何道寬,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8.
[17] 四部暢銷小說入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國際傳播項目[EB/OL].[2023-12-15].http://yn.people.com.cn/n2/2023/1215/c372453-40679164.html.
[18] 胡文濤,招春袖. 文化外交與國家國際形象:一種文化維度的建構[J]. 國際新聞界,2013(8):6-15.
[19] 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 王曉玨,宋偉杰,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27-129.
[20] 戴蓉. 孔子學院與中國語言文化外交[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9.
[21] 習近平.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二○一四年十月十五日)[M]//習近平. 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2] 習近平.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二○一三年三月十七日)[M]//習近平. 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1.
\"Using Literature as Media\": The Experience of Online Literature Going Overseas
and the Effective Path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SUN Jing(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Art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The overseas expansion of online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provides a media momentu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mage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pen up the channels for appealing to overseas readers and extend the radius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nline literature should be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mag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mage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online literature should be taken as an opportunity to cultivate the \"internal strength\" of cultural narrative, expand the cultural circle of social co-reading, and innovate content format so as to build a new national cultural image in current global cultural patter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online litera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ational cultural image
(責任編輯:侯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