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互動的重要依據,彰顯了國家意志、文化屬性和社會發展態勢,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教育強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小學教材建設是國家根本性基礎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取得較為顯著的成就,但仍存在少數民族教材建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教材多樣化建設趨于無序、教材理論與方法研究較為匱乏、數字化教材監管較為薄弱等問題。我國中小學教材建設應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堅持與時俱進、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行動理念,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鑒先進理念,促使教材建設多樣化、現代化、國際化。
關鍵詞:中小學教材;教材建設;教材多樣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1-0033-06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承擔著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彰顯國家意志,體現文化屬性,反映社會發展態勢,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實現教育強國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建設屬于國家根本性基礎建設。教材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集中體現了課程教學目標,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是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也是人類精神文明成長的根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小學教材建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教育部于2001年出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持續優化基礎教育教材的相關制度,實現教材多樣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我國2020年“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強調應持續強化基礎教育教材建設[2]。因此,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的主要成就與問題挑戰,為推動我國新時代中小學教材建設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了基礎,為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取得了具有中國特色且頗為豐富的成就與經驗,為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目標進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保障和前提。
(一)中小學教材體系由單一化轉向立體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立體化教材體系正在形成,為不同民族教材、本土特色教材以及國家、地方和校本教材進行多元選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傳統紙質教材一統天下的格局逐步被打破,數字化教材與紙質教材協同發展的局面日漸形成,教育數字化轉型日益推進。同時,我國逐步形成了有機融合國家、地方、校本三級教材以及漢語言文字、少數民族文字教材的立體化教材體系[3]。立體化教材體系恰似一個豐富多元的系列化資源包,涵蓋紙質教材、數字化教材、多媒體教學輔助資源等學習資源,是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國家教材有機融合的統一體,為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結合實際“量身”選擇提供了條件,為培育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打牢了根基。例如,從小學語文教材的形式來看,教材不再是僅供師生使用的紙質課本,而是集合了遠程學習光盤、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CAI課件)、多媒體教學教案、音像教材、教師紙本用書和學生紙本用書等的多維教學資源包。
(二)中小學教材樣態由統一化走向多樣化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歷程,我國中小學教材基本形成了國家統一標準指導下的多樣化發展態勢,即始終以統一的基本要求作為政策導向,鼓勵各地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編寫適應不同區域、不同層次學校需要的多元教材,鼓勵教材在內容、結構等方面有多樣化的風格,并能滿足不同區域中不同層級學校的特色化發展需求。中小學教材的多樣化能夠有效調動多方力量參與教材編制,有利于提升教材編寫與出版水平,更好地順應不同地域、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從而培育新時代復合型創新人才。目前,我國初具特色的國家、地方和校本教材體系逐步形成,不同區域、水平、學制、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教材種類日益豐富,多樣化教材體系日漸形成[4]。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我國多家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譯林出版社等,根據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出版了三十多種小學英語教材,供不同區域學校選擇和使用。不同版本的小學英語教材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實現了小學英語學科教材的多樣化。
(三)中小學教材建設的理念日益先進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的理念不斷更新,由過去單一關注“知識中心”的書本知識內容傳授轉向全方位關注“以人為本”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在內容上由“過難、過繁、過舊、過偏”轉向“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維、體現時代特色、注重創新和個性化發展”。中小學教材日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倡導一種更加開放、更加民主、更加創新、更加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終身學習觀[5]。學生發展、終身學習、核心素養成為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核心詞,“學生中心”“素養導向”“能力本位”的教材設計理念成為中小學教材開發者的內在追求[6]。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新教材特別注重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在欄目、習題等不同模塊設置了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多元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科思維和創造能力,通過課程教學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關鍵品格和高階能力。
(四)中小學教材管理制度特色化
經過六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逐步形成相對健全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管理制度,對教材編寫、教材審定、教材選用、教材供應等環節提供了科學有效的規劃、決策和監管。教材編寫方面,我國高度重視教材的建設與發展,國務院專門建立了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成立了教材局,直接負責中小學教材管理有關工作。毛澤東、鄧小平同志先后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課程教材研究所題名。教材審定方面,我國實行國家和省兩級管理制度,鼓勵教材多樣化,國家和地方課程教材的審定分別由國務院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核準。教材選用方面,我國實行兼顧統一性與靈活性的選用制度,通過頒布教材目錄,將教材的選擇權先后轉交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教育部門,鼓勵其結合實際選用教材,打破了教材選用的傳統機制。教材供應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日益關注中小學生教材的使用,關心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教材供應機制由“家長購買”逐步轉變為“重點關注貧困偏遠地區農村家庭困難的中小學生并免費供應教材”,再到“免費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供應教材”。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的問題與挑戰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在煥發出無限生命活力的同時,也面臨亟須解決的瓶頸問題與現實挑戰,即少數民族教材建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教材多樣化建設趨于無序、教材理論與方法研究匱乏、數字化教材監管薄弱。
(一)少數民族教材建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少數民族教材是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實現民族認同進而實現國家認同的重要載體,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缺乏對少數民族教材專門且系統的深入研究,還沒有探索出一條通過少數民族教材實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最優路徑,沒有厘清少數民族教材與漢語言教材的關系以及少數民族教材的內在發展邏輯和未來走向,也缺少深耕少數民族教材研究的團隊。由于缺乏對少數民族中小學生需求的關注,我國民族教材在政策制定上常常疏忽了對少數民族群體特殊性的關照,比如少數民族學生在人口分布和語言應用等方面的差異性。
(二)教材多樣化建設趨于無序
教材多樣化指最大限度鼓勵有條件的機構根據國家教材建設的基本要求,編寫適應不同地域、不同學校需求并凸顯地域和學校特色的不同風格的教材,從而激發教材的生命力與持久活力,提高教材的豐富度。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材多樣化建設存在趨于無序的問題。一是閉門造車,排斥優秀。部分省份過于注重本省利益,只選用自己省份編寫的教材,將許多優秀教材“拒之門外”,這種自己“編—審—用”的不良態勢阻滯了教材質量的提升。二是經驗薄弱,內容僵化。部分群體在尚未深入研究教材建設的歷史進程、國家政策方針的最新要求以及教材改革的最新進展的情況下,基于淺薄的教學經驗投身教材編寫,致使教材內容僵化。三是趨同性高,特色不足。有的地方同一學科的教材種類極為豐富,但趨同性較高,致使教材特色不夠鮮明,呈現“數量多且同質化嚴重”的不良發展態勢,阻滯了教材的多樣化建設,嚴重影響了教材改革的進程。
(三)教材理論與方法研究匱乏
有學者研究發現,我國教材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均存在不足。理論上的不足主要指尚缺乏一套體系化的教材理論[7],方法上的不足具體是指還沒有開發出一套相對成熟的研究工具。缺乏系統理論和先進方法的支撐,教材編寫者就很難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甚至把教材編寫等同于內容上的簡單拼湊,影響了教材的專業化水平,致使教材內容經驗化。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教材目標擬定與實現、教材價值定位與追求、教材文化繼承與創新等方面的關注較少,尚未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理論體系;二是較少關注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之外使用教材的具體情況,比如頻次、時長等,影響了教材的教育價值;三是忽視了對國家政策文件的解讀,影響了教材編寫的權威性和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對教材理論研究的民族性、歷史性、國際性等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此外,中小學數字化教材的理論基礎也比較薄弱,尤其是能夠有機融合技術、教學和傳播三個維度的教材理論研究匱乏[8]。
(四)數字化教材監管較為薄弱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教材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中小學課堂。然而,數字化教材的監管力度不足,致使其使用問題日益顯現。首先,數字化教材的理論研究亟須進一步深化。數字化教材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體系,規范性不足,不能明晰“數字化教材”和“電子教材”之間的區別,概念界定較為混亂。其次,尚未形成較為健全的中小學數字化教材監管機制。數字化教材監管機制即對數字化教材進行有效監督、管理、評價和指導的體制。數字化教材的內容、質量及編寫者應遵守的法律法規沒有進行規范化管理。調研發現,有的數字化教材在沒有經過嚴格監管的情況下就已進入中小學課堂,大大影響了教材的科學性[9]。最后,數字化教材因缺乏全方位檢測的質量監管機制,可能會出現過于強調多元技術的“炫動”、淹沒本真的教育追求的現象。質量監管機制應為數字化教材質量檢測提供評價依據,為數字化教材進入學校課堂提供法律依據。調研發現,大部分人認為數字化教材就是電子商品,開發數字化教材的動力即大量的市場需求[10]。此外,數字化教材作為一種數字化出版物,目前在出版管理上也存在諸多盲區,比如定價問題、版權問題以及分發機制等都缺少明確的管理制度[11]。
三、我國中小學教材建設展望
我國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基于已取得的成就,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堅持與時俱進、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行動理念,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鑒先進理念,促使教材建設多樣化、特色化、現代化、國際化。
(一)目標維度: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激發學生創造活力
教材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根本所在。教育的根本目標即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教材作為承載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重要載體,愈發彰顯靈動性和生命力[12]。
首先,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始終堅守“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政治使命,應始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方向引領,全方位深入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終身。其次,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始終以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前提,深度挖掘學科知識體系中有益于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育人元素,將至真、至善、至美的價值觀和知識內容“如鹽融水”般融入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意識,培育學生和諧與共、珍愛生命的寶貴品質。只有以人的終身全面可持續發展為本位的教材才真正具有持續向善和向美的生命張力。教材的核心功能是育人,不僅要促進學生在情感、認知和能力三個維度和諧發展,更要培育魂脈和根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深入骨髓的中國精神。最后,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始終體現時代性與先進性,以數字化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全過程,凸顯內容的數字化、探究性、智能性、開放性、互動性,聚焦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塑造,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敏捷地適應快速更迭的教育環境。
(二)理念維度:與時俱進,永葆先進,堅持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教材建設是一個持續更新、不斷優化的變革過程,彰顯了時代的更迭、科技的創新和技術的繁榮。教材源源不斷的成長力和生命力在于自身的質量,提高質量是教材建設的關鍵所在[13]??v觀中小學教材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建設歷程與主要成就,可以發現中小學教材建設源于深入的科學研究與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充分結合,既彰顯了社會價值,也彰顯了學術水平。
第一,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始終堅持“與時俱進、永葆先進”的行動理念。新中國成立以來,教材建設的發展史彰顯了教材建設的歷史性進階,反映了社會的變革升級與科技的迅猛發展。只有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建設理念,才能實現教材全面育人的價值追求。第二,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始終堅持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教材建設是一個開放的改革過程,應擁有一套相對成熟的進階模式,加強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小學教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應密切關注教材的功能定位與價值追求、目標擬定與實現、文化繼承與創新,深度融合教材建設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國際性,持久探索教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有機聯系,逐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小學教材理論與實踐體系。第三,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始終堅持多主體共同參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高度重視教材建設,積極組織對教材研究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打造一支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研究團隊,廣泛吸納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熱心教材建設的社會人員參與教材建設,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形成多主體參與教材建設的良好局面,以多主體對教材的情感、態度、責任等內在優良素質促使教材正向發展。
(三)戰略維度:繼承歷史,改革創新,追求教材特色化發展
“在變革中求發展從而逐漸成為一種存在樣態”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14]。當下的改革是歷史漸進發展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與創新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在于對歷史的揚棄繼承和對多樣化建設的特色化發展。
首先,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始終堅持繼承歷史與改革創新的交融式發展。一方面,正確處理好揚棄繼承與改革創新的關系,要求教育工作者認真厘清教材建設的發展歷程,系統梳理教材建設的寶貴經驗與發展趨勢,有效探尋繼承與創新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路徑,科學分析教材發展的未來走向。另一方面,掌握有效繼承與創新的關鍵方法。繼承是一種揚棄式的繼承,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提升過程。創新是一種創造式的發展,是一種更加科學合理的優化、升級、改進的進階過程。其次,推動中小學教材多樣化建設和特色化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倡導教材多樣化建設,然而具備良好質量和普適性的主流教材建設尚面臨嚴峻的監管難題,未形成較為配套的服務體系。只有積極提升主流教材的質量,創新教材的組織形式,切實編寫出更加精益求精的優質主流教材,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模式和創新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認知、情感、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從而有效推動教材多樣化建設和特色化發展。最后,及時化解中小學教材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教材建設暴露出諸多問題,比如教材審定制度不夠完善、城鄉教材存在較大差距、校本教材尚處于初級階段等。只有逐步完善教材審定制度,加強城鄉教材編寫團隊間的交流,優化校本教材建設質量,才能從根本上突破教材建設的瓶頸問題,實現教材創新式特色化發展。
(四)方法維度:立足自身,借鑒先進,促使教材建設現代化、國際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的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15]中小學教材建設在方法上應始終堅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借鑒先進理念,從而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
一要立足自身,堅定不移地推崇中國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具有底蘊厚重的文化土壤和個性化的民族記憶,中小學教材建設應充分尊重文化的民族性與歷史性,始終堅守扎根本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顯現我國教材改革的智慧與價值,推動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落實“立德”“育人”“鑄魂”的教育目標,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二要借鑒先進,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螺旋式上升,立足我國國情,認真學習他國先進的教育經驗,在借鑒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推動我國中小學教材建設高質量運行。三要堅持批判性思維,推動教材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始終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吸收其他國家中小學教材建設與改革的優勢經驗,批判性借鑒國外教材改革的理念、方法、制度,結合我國國情進行甄別篩選,從而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構建更加現代化和國際化的中小學教材體系,為我國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的保障。
教材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媒體,對于傳遞實踐性知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是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活水源頭,也是人類精神文明成長的根基。新時代的中小學教材建設只有立足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成就,才能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世界水平的教材體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01-06-08)[2024-04-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4-05-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
[3]石鷗,張學鵬.改革開放40年教科書建設再論[J].教育學報,2018(2):26-33.
[4]課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
[5]石鷗.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呼喚基于核心素養的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6(9):14-19.
[6]章全武.中小學新教材理解的五重路徑[J].中國基礎教育,2024(10):65-68.
[7]黃顯華,霍秉坤.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7.
[8]沙沙.中小學數字教材標準化建設的思考[J].科技與出版,2017(7):90-93.
[9]魏運華,李俏.基于靜態研究的新課改后各類教材特點的比較[J].課程·教材·教法,2011(9):29-36.
[10]鐘岑岑.國內數字教材研究現狀文獻綜述[J].數字教育,2016(10):12-18.
[11]王志剛,沙沙.中小學數字教材: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核心資源[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7):14-20.
[12]張傳燧.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2-203.
[13]曾天山.教材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搖籃[N].光明日報,2015-04-13(9).
[14]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7.
[15]霍小光,張曉松.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EB/OL].(2016-09-09)[2024-05-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09/c_1119542262.html.
責任編輯: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