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MTI實踐課程應體現職業化與項目化,且與職業發展相契合。文章以筆譯工作坊教學為例,通過講授翻譯項目管理知識、引入現代語言服務行業工作平臺、開展跨學科協作等方式,設計出一種更適合MTI學生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學生的項目化意識、平臺化運作能力及垂直領域翻譯能力等綜合實踐能力,從而實現培養目標。
[關鍵詞]TMS;筆譯工作坊;職業化;項目化;跨學科;教學模式;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1-0078-06
一、研究背景
自2007年設立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翻譯專業學位碩士)學位以來,中國MTI教育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許多高校相繼開設了MTI課程,培養了大量的翻譯專業人才。MTI課程通常包括翻譯理論、英漢語言比較、翻譯技術、垂直領域翻譯等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運用技術工具在某一垂直領域進行有效翻譯的能力。當前,我國MTI教育發展勢頭良好,涵蓋了多種語言對,如英漢、日漢、法漢、俄漢等;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設置了不同的專業方向,如商務翻譯、法律翻譯、科技翻譯、文學翻譯等。MTI教育注重實踐教學,通過模擬翻譯項目、實習以及參與實際翻譯工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升翻譯技能。
MTI是為滿足國家對高層次、應用型專業翻譯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的專業學位教育,畢業生就業前景廣泛,可在政府部門、跨國公司、外貿企業、翻譯公司、教育機構等單位工作。MTI教育始終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即如何使學生在畢業后盡快適應現代語言服務行業要求,勝任行業不同崗位工作。因此,實踐教學是MTI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MTI教育呈現出跨學科、技術融合的趨勢。隨著機器翻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MTI教育也逐漸融入新技術,以加強培養學生使用CAT(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的能力,提升學生勇于擁抱技術并善于使用技術的意識。由于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技術的進步,MT(Machine Trans Lation,機器翻譯)效果明顯提高,錯誤率大幅降低。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翻譯模式,即MT與譯后編輯的模式。如何進行譯后編輯,尤其是在對譯文質量要求較高時所必須進行的深度譯后編輯成為MTI教育的新焦點。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給MTI教育帶來了新挑戰。MTI教育如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是當下MTI師生亟待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筆譯工作坊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生在學習此課程時通常以小組為單位,參加一定的翻譯實踐,在翻譯實踐中掌握各種翻譯策略和方法,并學習如何與組內成員配合,不斷地打磨譯文,最終產出最佳譯文。毋庸置疑,筆譯工作坊課程對MTI學生而言是一門重要的實踐性課程,該課程是MTI學生距離從業最近的一門課程,課程內容及環節應參照當下語言服務行業現行的業務內容及流程,使學生熟悉業界的普遍做法及規則,讓他們在就業之初對行業工作內容不覺陌生,能夠迅速進入角色。
本課程教師采用工作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適量的翻譯訓練。本課程教師一直以來注重小組合作、同伴互評與共同潤色譯文,也重視翻譯過程和師生互動等,強調在操練、合作、討論中學習翻譯。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CAT技術日益成熟,機器翻譯技術及翻譯管理平臺日益完善,完全人工式的配合及流程越來越難以適應當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的形勢。
本研究正是針對上述問題展開探討。教師采用項目型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真實模擬完成翻譯項目,如采用合作、討論等方式,結合本學科特點,讓教學與職業生涯相關聯,使學習內容得到拓展和深化,讓學生感受到課程學習的職業化。課程資源包括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學習材料具有典型意義,能反映時代特點,與教學目標的關聯度較高,與職業生涯規劃相契合。師生通過討論來共同思考、探討、理解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技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以及師生雙方積極互動,提升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積極性,最終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
二、相關研究現狀
筆者以“MTI 筆譯工作坊”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了查詢,發現自2013年至本文寫作前,共有16篇探討筆譯工作坊課程教學模式的相關文獻。如白美嫻的《筆譯工作坊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分別從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對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設計[1]。教師課前錄制視頻材料,系統講解翻譯理論知識供學生課前學習,并布置翻譯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完成翻譯任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小組成員討論實踐材料的文本特點、翻譯難點、篇章結構及重點詞匯,并把譯文帶到課上,師生共同研討。作者認為,相比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翻譯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使其學會探究并實現知識的構建;同時,小組成員的合作也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能力發揮了巨大作用[1]。但該研究沒有論及如何從理論層面提高學生譯者的項目管理能力。
舒曉楊在《AI環境下基于工作場所學習的遞進式筆譯教學工作坊實踐探索》一文中,探索基于工作場所學習的遞進式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嘗試借鑒大數據時代的機器翻譯流程,重點探討AI環境下該教學模式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文章所構建的、邀請行業內專家作為成員參與學生工作小組的工作坊模式,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工作場所的模擬場域,能使學生獲得超越課堂的實踐經驗。文章倡導翻譯教學應以培養“譯者能力”而非“翻譯能力”為目的,引導學生通過實際參與翻譯市場的真實項目,運用工作場所場域中的三個學習策略完成“觀摩—邊緣性參與—充分參與”的轉變[2]。但由于各個學校有各自的行業特色及所處城市不同的開放和發展程度,該模式的推廣存在一定的難度。
程曉平撰寫的《翻譯教學信息化發展探究——以基于“試譯寶”的虛擬筆譯工作坊為例》,從基于“試譯寶”的虛擬筆譯工作坊入手探討改革傳統翻譯教學的可能性[3]。文章指出虛擬筆譯工作坊的設立順應了新時代翻譯教學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把項目驅動教學理念與機器翻譯譯后編輯主流模式結合起來,打破傳統課堂限制,拓展了學生從事翻譯實踐的時間及空間。在虛擬筆譯工作坊,教師扮演客戶的角色,反饋學生所提交的翻譯服務,并指出語言、格式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則分別扮演翻譯公司各成員的角色,體驗各個崗位,并對每次任務進行反思[3]。但在該研究中,學生仍停留在虛擬環境中,缺乏在真正翻譯管理平臺實戰的機會。
李明教授在《翻譯工作坊》一書中,介紹了其在翻譯工作坊課堂中的做法[4]。教師課前將實踐材料布置給學生,學生課后分組進行翻譯實踐。每組學生先進行獨立翻譯,再經充分討論后將小組最滿意的譯文提交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小組代表向全班展示譯文,并匯報翻譯思路及困惑、難點,之后,全班學生對翻譯中涉及的語言問題、策略問題、語篇問題展開討論,指出翻譯文稿的優點及不足。最后,教師對本次所翻譯文本的特點、翻譯該類文本時應注意的事項、本次翻譯的總體情況進行歸納和總結[4]。
國外一些學者也強調工作坊教學應注重操作性和實踐性,關注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將學生的參與度作為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國外學者對具體的教學及課程教學模式論述甚少。
三、TMS簡介
TMS(Translation Management System,翻譯管理系統)是為支持復雜或大規模的翻譯和本地化任務而設計的系統,旨在利用信息化技術將語言服務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化、規范化、流程化管理[5]。TMS是最先進的專業翻譯軟件,將 CAT 和 MT工具與項目管理、商業智能相結合,幫助管理翻譯工作流程,簡化本地化過程中所有參與者之間的任務交換流程,簡化整個翻譯過程。它可以簡化協作流程,自動執行任務,確保在處理各種內容格式或語言時始終實現一致的翻譯質量管理。TMS 利用翻譯記憶庫、術語管理、風格指南、語言質量保證工具和協作反饋等功能來提高翻譯質量和一致性,確保術語統一、遵守風格指南并發現錯誤,使本地化團隊能夠始終如一地提供準確、高質量的翻譯。TMS 能提高翻譯和本地化項目的整體效率與生產力,無須手動下達翻譯任務訂單,也不必借助電子郵件或多種渠道跟蹤任務進展,所有操作均可在平臺內輕松完成。
TMS具有自動執行翻譯任務、簡化工作流程并更快完成項目的優勢。集中式溝通和實時更新使流程中的每個人隨時掌握同等信息,從而實現高效、順暢、及時的溝通。
在選擇 TMS 時,應考慮企業的具體要求、預算和長期目標。專有 TMS 雖然可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獨特功能,但其初始成本較高,開發時間也更長。而第三方 TMS 則可以通過基于訂閱的定價實現靈活性和成本效益。目前,國外主流CAT公司已相繼推出TMS服務,如Trados Enterprise、memoQ TMS,以及新近出現的Phrase TMS (其前身為Memsource);國內的有如Yicat、云譯客等智能翻譯管理平臺。
四、研究內容及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翻譯和機器翻譯技術不斷進步,翻譯學科也呈現出了跨學科趨勢。為使學生能適應技術及翻譯學科的發展,縮短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的距離,實現學校教育和從業行為的有效契合,筆者對MTI筆譯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
該課程是一門具有典型性及代表性的實踐性課程,其教學目的,其一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翻譯過程為導向,通過實戰演練讓學生提高識別翻譯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或合作完成翻譯項目的能力,領會翻譯過程中的適用性原則,吸取翻譯專業經驗和行業經驗,把握翻譯的本質,領會翻譯的職業精神;其二是通過翻譯實際操作,讓學生充分了解翻譯過程(如文本分析、譯前編輯、翻譯操作、譯后編輯、修訂校對)和翻譯步驟,掌握翻譯策略,進一步提高英漢語言水平,逐步掌握一定領域(如商務領域、法律領域)的專業知識,并學會使用專業術語,培養自主性學習及研究技能,掌握參考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跨語言文化交際能力及作為譯者的綜合素質。
為真正達到課程教學目標,筆者根據自身教學體驗對課程進行了如下改革。首先,將翻譯項目管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項目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翻譯項目管理也不例外。學習項目管理知識,了解業界對翻譯項目管理的真實流程,有利于學生在進行工作坊各項目實踐時更注重翻譯流程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操作的合理性。其次,所有項目實現平臺化運作。學生在智能化翻譯管理平臺實施所有項目,體驗智能化帶給翻譯工作的便利和高效。最后,進行跨學科協作,外語背景教師與我校特色領域教師協作,共同完成筆譯工作坊課程教學。
通過課程改革,學生按照新的模式完成一系列翻譯實踐任務,充分了解并適應現代語言服務行業的翻譯流程,即TEP(Translating,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翻譯、編輯和校對)流程,熟悉規范的翻譯步驟,即譯前查證、譯中處理各種問題和譯后的質量把控。在進行適量的題材廣泛的領域內項目實踐后,學生將進一步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了解石油科技領域相關模塊知識,學會理解并翻譯專業術語,進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作為譯者的綜合素質。
課程改革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翻譯職業以及翻譯的職業精神,在實踐中學會甄別翻譯問題、化解翻譯風險,提高獨立或合作完成翻譯項目的能力,領會翻譯過程中的各項適用性原則,吸取翻譯專業經驗和行業經驗,把握翻譯的本質。這一改革還將進一步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指導學生將理論、方法和策略應用于實踐,提前了解從業后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初步確定將來的從業方向。此外,課程引入了翻譯智能管理平臺,幫助學生克服面對大量翻譯實踐的厭“戰”情緒。
在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外國語學院,筆譯工作坊課程在MTI第二學期開設,共32學時,通過下列方案進行課程改革。
1.分組。課程授課伊始,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工作坊小組,每組5人。小組成員保持穩定,在后續的工作坊翻譯實踐中,小組成員輪流擔任項目經理、術語專員、譯員、審校人員等角色。
2.建立項目工作群。如果整個學期擬完成10個翻譯項目,可在課程授課開始后依次建立5個項目經理群,每個項目組5名學生輪流進群。這樣每個學生均有兩次擔任項目經理的機會。
3.發布任務。每次課程授課開始前,教師模擬客戶身份,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在合適的時間發布項目任務。項目任務僅發布在項目經理群內,其他小組成員不可見。
4.課前項目實施。在每個項目組認領任務后,項目經理即可著手實施項目,項目須在教師指定的項目管理平臺上實施。按照項目管理要求,項目實施的步驟應涵蓋啟動階段、計劃階段、執行階段、監控階段和收尾階段。
5.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先講授翻譯項目管理有關知識,在一學期內完成項目管理過程及項目管理各要素的知識講解。教師每次課的講授時間以不超過課堂時間二分之一為宜,余下時間由部分小組進行項目工作匯報。小組匯報內容包括如何使用平臺進行任務分配、人員分工、譯前準備、任務文本分析,以及翻譯難點、項目體會等,并向全體同學展示譯文。教師和其他學生聆聽各小組的項目總結匯報,可隨時提出疑問。各小組匯報結束后,教師針對共性問題,如工具使用、翻譯問題等進行總結。
五、本研究的特色與創新
本項目依托MTI筆譯工作坊課程進行課程改革和創新,旨在提高MTI學生的筆譯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在就業后,縮短從業適應周期,盡快融入語言服務行業,勝任行業內的各項工作。項目特色與創新舉措如下。
第一,課程教學采取項目化設計,融入翻譯項目管理內容,對實踐內容實行項目化管理。筆譯工作坊課程是英語筆譯專業一門實踐性課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進行不同模塊的翻譯實踐。實踐采取項目管理模式,每次實踐由項目組長(項目經理)分配任務,小組成員互相配合,最終完成實踐任務。學習翻譯項目管理知識并將其運用于實踐的各個環節,是學生有效完成每個翻譯實踐的重要因素。在實踐中,翻譯項目管理知識貫穿于每一環節,指導實踐工作。
第二,課程教學采用平臺化運作,實踐所有環節均在翻譯管理平臺上實施。當下,語言服務企業的運營管理一般依托翻譯管理平臺來進行,項目組建、任務分配、生產流程、質量保證、成果產出均在平臺內完成。為使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這一自動化運作模式,筆譯工作坊課程改變原有課程模式,將實踐各個環節均搬至翻譯管理平臺實施,遵守業界普遍認同的TEP流程,前一流程未結束,后一流程將無法進行。課程采取的平臺化運作模式與業界普遍做法無縫銜接。
第三,課程教學采取跨學科協作方式,保持石油科技翻譯特色。課程教學由外國語學院教師和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教師共同完成。外國語學院教師負責項目管理知識講授,指導學生在翻譯管理平臺完成整個項目流程,在課上聽取各項目組項目完成情況匯報。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教師負責講授石油工業產業鏈基本組成知識和規范術語的翻譯。通過跨學科協作教學,學生既掌握了標準翻譯流程,又完善了石油工業產業鏈知識體系,強化了規范術語的翻譯表述。
六、研究收獲與啟示
我校作為一所以石油化工為特色的應用型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專業領域涵蓋石油行業的上、中、下游,油氣儲運、化學工程專業有多年的辦學歷史,且首批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石油工程專業是遼寧省特色專業,依托強大的石油科技背景,我校MTI教育在辦學之初就明確了石油科技翻譯方向,學生培養以石油科技翻譯課程為主。筆譯工作坊課程作為實踐性課程,為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其改革創新具有必要性與可行性。翻譯技術、機器翻譯、大語言模型等新技術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該課程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該研究在我校2023級MTI學生中展開。項目實施時,該年級學生已進行了一個學期有關課程的學習,包括計算機輔助翻譯、基礎科技翻譯等課程。學生既了解了CAT相關知識以及工具使用方法,也初步了解了科技翻譯文本的特點及相關的翻譯策略、方法。在開始學習筆譯工作坊課程后,學生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學習模式,即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模式、項目化平臺化運作的工作坊模式,也能進一步接受跨學科學習的翻譯實踐內容。
課程結束后,學生系統地學習了翻譯項目管理相關知識,了解了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美國項目管理學會)項目管理框架,即五大過程組和十個知識領域,并能在項目實踐中應用項目管理知識,如項目范圍管理、項目質量管理和語言資產管理等要素管理。學生學會并掌握了智能翻譯管理平臺的使用方法,實現了TEP全流程的平臺化運作;基本掌握了石油工程類項目翻譯技能,具備獨立或合作完成石油工程類相關項目翻譯的能力;熟知石油產業鏈基本組成,掌握了石油工程類術語的翻譯方法和特點,掌握了鉆井工程、采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項目類翻譯。總之,課程結束后,學生提升了翻譯工作的團隊合作意識,了解了翻譯工作流程及相關翻譯職能,增強了翻譯項目意識、管理意識及相關行業知識。同時,學生深入了解了翻譯項目相關要求,能準確把握石油工程領域專業術語表達的含義,提升了學生的翻譯質量和翻譯能力。
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筆者擔任過油氣儲運工程MTI課程教師,積累了一定的石油科技方面的知識及行業語言,對相關知識框架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油氣生產、管道、儲存、管道建設、腐蝕及計量等模塊知識。筆者通過對先前授課經驗的積累及對項目實踐材料的調整,發現學生對石油領域合同、專利及復雜圖表、流程圖的翻譯實踐更感興趣,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因此,筆者在今后相關研究中會繼續發掘類似實踐材料,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獲。
學生對項目管理相關知識總體表現出一定的興趣,但隨著課程的推進,部分學生發現課程中項目管理的實務性內容較多,就逐漸失去了興趣。在學習項目五大過程組知識時,部分學生感到內容略顯枯燥,管理理論與業界實際情況存在差異,且國內外情況不同,導致國內外語言服務行業運作方式也存在差別,這些可能是部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共情度較低的原因。而對一些與操作、實踐緊密聯系的知識模塊,如語言質量管理、語言資產管理等,學生表現出較高的興致。
本文的研究為今后的相關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如何調整項目管理內容或講授方式,使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興致,真正做到從class participation (課堂參與)到class engagement(課堂互動)的轉變,是后續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白美嫻.筆譯工作坊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7,30(5):119-120.
[2] 舒曉楊.AI環境下基于工作場所學習的遞進式筆譯教學工作坊實踐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 2021(2):65-72.
[3] 程曉平.翻譯教學信息化發展探究:以基于“試譯寶”的虛擬筆譯工作坊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12):66-70.
[4] 李明.翻譯工作坊(漢譯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5] 王華偉, 王華樹.翻譯項目管理實務[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