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城市,被稱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多年來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勇立潮頭的精神,塑造了獨特的“海絲文化”品牌,成為一張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因此,做好“海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新時代賦予的重任和歷史使命。泉州市豐澤區第四中心小學立足周邊海上絲綢之路遺址數量繁多、種類豐富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海絲文化”的育人作用,涵養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打造“五育并舉”的育人基地,彰顯“文化立校,特色強?!钡霓k學理念。
立足課程文化,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為了提高師生對“海絲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學校依托“海絲文化”的育人價值,創新教學理念,改進教與學的方式,梯度漸進、螺旋上升地開展實踐探索,將“海絲文化”融于學校教育教學,形成了研、教、寫、編四條實踐途徑。
研,即以“海絲文化”課題引航,開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學校深入挖掘寶貴資源和文化內涵,組織教師收集和研讀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資料,組織師生走進“海絲遺址”,參觀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游覽“海絲文化”集鎮等。教,即開展滲透“海絲文化”的學科課堂教學研究。學校積極搭建多元教學交流平臺,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展示課和研討課活動,進行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方案的設計和演講。以課為媒,促進教師教學經驗分享與專業成長。寫,即撰寫論文,研究“海絲文化”深度滲透于學科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形式,深化理論知識,寫作相關研究論文。編,即教師自主編寫深度融合“海絲文化”的校本教材。
學校逐步構建起“海絲文化+”課程體系,開發并實施“海絲研學”校本課程和“刺桐風 海絲情”技藝課程,并針對不同課程內容設置了個性化的教育目標?!昂=z研學”校本課程教學內容分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址、絲路海上交通和絲路經濟貿易三大類。在“刺桐風 海絲情”技藝課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和實操“海絲技藝”,實現了“海絲文化”在勞育、美育中的有機融合。
聚焦活動體驗,傳承發揚“海絲精神”
學校堅持活動育人,充分考量各學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開展多樣化的文學藝術活動,助力學生理解“海絲文化”,弘揚“海絲精神”。
“海絲故事我來講”:在低年級開展“海絲情、愛國心”講故事比賽,以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閩南民眾的拼搏精神,在“海絲文化”的熏陶中緬懷歷史、展望未來。
“大家都來當導游”:在中年級開展“海絲小導游”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對海上絲綢之路遺址進行多角度介紹,對“海絲文化”的內涵進行多元解讀。
“研學報告我會寫”:組織高年級撰寫“海絲研學報告”,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考察、小組交流討論,最終以研學報告的形式闡釋對于“海絲文化”的認知和思考。
“我的研學很有料”:每學期為學生布置研學活動,組織學生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進行繪畫、攝影、寫作、小報創作,繪制航海路線圖,編寫思維導圖等,在研學中獲取知識、獲得成就感。
“海絲節目我來演”:開展“海絲文化”藝術節和古詩詞誦讀等活動,學生表演戲劇、歌曲、朗誦、童謠、舞蹈、相聲、古箏彈奏等節目,用各種方式表現自己對“海絲文化”的理解。
“海絲技藝我傳承”:學校定期開展特色作品制作活動,讓學生體驗花燈、刻紙、福船、鱘捕女服飾、陶藝、泥塑等特色“海絲技藝”,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
創新學生評價,爭做 “融創明星少年”
將弘揚“海絲精神”為目標,以“爭做‘融創明星少年’”為教育理念主線,將文明禮儀教育和學習生活教育貫穿于學生日常評比,探索出一條切合學校實際的養成教育新途徑,夯實養成教育的文化底蘊。通過與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以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全方位、立體化地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讓“海絲文化,立校育人”成為推動學校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和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