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三個維度,開辟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路徑,包括:注重法律條文解析和案例分析研討,幫助學生理解法理精神,培養法治思維;通過模擬法庭實踐和法治辯論賽事,讓學生活用法律知識,培養法治觀念;引導學生參與社區法治宣傳和參觀法治基地,讓學生感受法治氛圍,提升法治素養。這一系列措施在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讓學生法律知識儲備量、法治思維和實踐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關鍵詞:高中政治;法治意識;課堂教學;校園活動;社會實踐
作者簡介:羅濤(1975—),男,山東省青島第六十六中學。
法治是社會秩序與公正的基石,也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尺。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養,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需求。青少年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高中政治課堂在塑造學生法治意識方面占據主陣地地位,肩負著培養未來公民法治精神的重任[1]。因此,深入探索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邏輯機理與實踐方法,進行理論研討與實際經驗的提煉,能夠為打造系統化、規范化的法治教育體系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托與實踐方向。這對于促進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課堂教學為基,法治知識入腦
法治知識的積累,是學生法治意識形成與深化的根基所在。課堂教學是傳授學生法治知識的主渠道,承擔著幫助學生構建法律知識框架,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重任[2]。教師應注重對法律條文進行深入解析,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則與核心價值,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法律條文背后的法理精神,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教師可通過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
(一)法律條文解析,法理精神領悟
法律條文不僅是法律的文字表述,還是法治精神的載體。法律條文的學習不應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識記層面,而應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公平與正義原則等。通過解析法律條文,學生能夠逐步揭開法律條文背后的邏輯面紗,領悟法理精神的核心要義。這種解析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概括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的法律問題時,能夠準確把握法律的精神實質,從而做到依法行事、依法維權。
例如,在學習“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這一內容時,教師以一份典型的租賃合同文本作為解析的起點,通過細致講解,引導學生識別合同中的各項關鍵條款,如租賃期限的明確約定、租金支付方式的詳細說明、押金處理的具體流程以及維修責任的清晰劃分等,讓學生對租賃合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接著,教師引入一個真實案例——租戶小李因房東未履行維修義務而與房東產生糾紛。通過對合同條款與法律規定的細致對比,學生逐漸領悟到了“出租人應當履行租賃物的維修義務”這一法條背后的深刻含義。這一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在民事活動中,各方當事人必須基于公平、誠實守信的原則履行合同義務,這是法治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此外,教師還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小李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需要準備哪些證據材料,以及可能面臨什么法律后果。這一環節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還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法理精神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研討,法治思維培養
案例分析研討,即將法律案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探討其中的法律關系、法律責任及法律后果,這是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重要途徑。這種研討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法律條文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法治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分析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推理、辯證分析等方法,對法律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的審視,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還能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和法治信仰[3]。
例如,在教學“積極維護人身權利”這一內容時,教師挑選了一個關于“名譽權侵權”的典型案例:高中生小張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篇針對同班同學小王的不實言論,這一行為直接導致小王的名譽受損,進而使其精神壓力過大,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面對這一案例,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小張的行為是否構成名譽權侵權進行深入剖析,并探討其可能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不僅分析了小張發布的不實言論的具體內容、傳播范圍以及造成的后果,還結合法律條文,對名譽權侵權的構成要件進行逐一對照。通過討論,學生逐漸認識到,言論自由雖然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但并非無界限,它應當在尊重他人合法權益的基礎上進行。在本案中,小張的行為顯然已經越過了法律的邊界,侵犯了小王的名譽權。
二、校園活動為橋,法治觀念入行
校園活動作為連接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橋梁,是培養學生法治觀念,提升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模擬法庭實踐、法治辯論賽事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法律知識,深化對法治精神的理解與認同[4]。這些活動不僅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批判性思維,更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一)模擬法庭實踐,法律知識活用
在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據案情進行證據搜集、辯論陳述和法律適用等操作,這能使學生親身體驗法律程序的運作過程,感受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這種實踐不僅能夠檢驗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鍛煉他們的法律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實踐,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法律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情境中,從而加深對法治觀念的認同。
例如,在教學“保障各類物權”這一內容時,教師以“鄰里間因樹木遮擋陽光而引發物權糾紛”的真實案例為背景,組織了模擬法庭實踐活動。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律師、當事人等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職,共同推進案件的審理。學生首先查閱相關法律條文,明確物權保護的具體規定。在準備辯護材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整理證據、構建邏輯鏈條,以及用精準的法律語言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模擬庭審環節將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學生端坐在模擬法庭的席位上,嚴格按照法律程序進行證據展示、辯論陳述和法律適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法律素養,還學會了在復雜多變的法律環境中保持冷靜與理性,以及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模擬法庭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反思與總結,共同探討了在真實法律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復雜情況,如證據不足、法律適用爭議等,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這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還讓他們對法治觀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法治辯論賽事,法治觀念深化
辯論作為一種理性的交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在辯論賽事中,學生需要圍繞特定的法律議題進行深入探討,這不僅需要他們具備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還需要他們具備敏銳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通過辯論,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不同法律觀點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法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進一步增強法治觀念。
例如,在教學“尊重知識產權”這一內容時,教師圍繞“在網絡環境下,是否應加強對個人作品版權的保護”這個核心議題組織了辯論賽。正方陣營的學生從創作熱情與文化繁榮的角度出發,強調了加強版權保護的重要性。他們指出,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個人作品被非法復制、傳播的風險日益加劇。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法律保護,創作者的權益將無法得到保障,這會打擊他們的創作積極性,影響整個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為此,正方學生引用了多項法律條文和國際公約,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而反方陣營的學生則從知識傳播與社會進步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過度強調版權保護可能會限制知識的自由發展與共享,從而阻礙社會的整體進步。反方學生通過列舉現實案例,展示了版權保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如信息壁壘形成、創新活力受限等。辯論結束后,教師對雙方的論點進行了點評,鼓勵學生將在辯論中學到的法治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共同營造尊重知識、保護創新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社會實踐為徑,法治素養入心
社會實踐是幫助學生檢驗理論知識、提升法治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參與社區法治宣傳、法治基地參觀等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法治氛圍,感受法律在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民權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5]。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還能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與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為學生法治意識的內化與踐行提供有力支持。
(一)社區法治宣傳,法治理念傳播
通過將法治理念傳播到社區,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法治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和影響。在宣傳活動中,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服務,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問題。這種服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同時,通過宣傳法治理念,學生還能夠向社區居民傳遞法治價值觀,從而推動整個社區形成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例如,在教學“權利保障 于法有據”這一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學生精心設計了以“維護消費者權益”為主題的、內容豐富翔實的展板,重點介紹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各項規定。關于消費者的知情權,學生用展板詳細解釋了消費者有權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關于選擇權,學生明確指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等;在公平交易權方面,學生也闡述得十分清楚,包括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等。這些內容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讓社區居民能夠直觀理解。除了展板,學生還通過發放宣傳冊的方式,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宣傳冊上的內容與展板相互補充,方便居民隨時查看學習。同時,學生還在社區現場解答居民的疑問。居民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在網上購物買到假貨該如何維權,在超市被強制消費怎么辦,等等,學生都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耐心地給予了解答,這有助于社區居民增強法律意識和提高維權能力。
(二)法治基地參觀,法治氛圍沉浸
參觀法治基地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法律制度的演變歷程和法治建設的成就與經驗。學生可以參觀法庭、監獄、法律圖書館等,了解法律機構的運行機制和法律職業的特點。這種參觀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還能激發他們對法治事業的熱愛和追求。同時,法治基地莊嚴、肅穆的氛圍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接受法治的熏陶和感染。
例如,在學習“權利行使 注意界限”這一內容時,學生迎來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參觀當地的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法治基地。走進法院,學生首先被那莊嚴的建筑風格所震撼。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他們參觀了法庭,了解了法庭的布局和審判程序。當學生看到法官身著法袍、手持法槌,嚴肅地審理案件時,不禁對法律的威嚴與公正產生了深深的敬意。通過旁聽庭審直播,學生更是直觀地感受到了司法程序的嚴謹與公正,對法律的權威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檢察院,學生參觀了辦案區、訊問室等場所,了解了檢察官的職責和工作流程。他們了解到,檢察官作為法律的守護者,不僅要在法庭上指控罪犯,還要在偵查階段對案件進行調查取證,確保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處理。此外,學生還參觀了律師事務所。在這里,他們了解了律師的工作內容和職業特點,看到了律師們如何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學生還與律師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向他們請教了關于法律職業的問題,進一步拓寬了自己的視野。
綜上所述,青少年法治素養的高低,不僅關乎個人成長成才,還會直接影響國家的法治建設進程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高中政治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方法,豐富內容,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體系。課堂教學、校園活動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培養其法治思維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法治的理解,增強法治實踐能力。教師應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法治教育的實效性,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王姣.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教學探析[J].讀寫算,2024(19):134-136.
胡月.傳統文化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法治意識的分析[J].新課程,2021(31):174.
任淑玲.高中政治課堂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教學策略[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8):151-152.
周廣仲.基于法治素養培養的角度談高中政治教學研究[J].高考,2023(32):108-110.
李萍.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法律與生活》結構化教學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