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雙向科學銜接,構建良好教育生態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之一。為全面分析“幼小雙向銜接”開展現狀,揭示主要問題,對東莞市“幼小雙向銜接”工作展開廣泛調研。研究發現:行政教研部門支持力度不足;幼小雙向教研工作較為薄弱;區域幼小銜接工作發展不均衡;幼小銜接認知有待提高;幼小銜接家校共育面臨挑戰;“幼小雙向銜接”督導欠缺實效。針對以上問題,研究提出:加強統籌規劃,行政教研多部門協同推進;推進雙向深度教研,多形式促進幼小科學互通;發揮優質示范帶動,促進區域銜接均衡發展;完善家園校溝通機制,增進協同育人成效;形成評價督導機制,做好動態綜合治理。
關鍵詞:多元合作;幼小銜接;實施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5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重點項目“家園校社協同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5ZQJK2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鄒麗瓊(1978—),女,廣東省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構建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促進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順利平穩過渡,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抓手之一。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為全面分析“幼小雙向銜接”開展現狀,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筆者對東莞市“幼小雙向銜接”工作開展廣泛調研。
一、調查工具及樣本取樣
本次調研以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為主,并輔以個別訪談。主要從對“幼小雙向銜接”工作的認識、行動以及整體評價三個方面調研東莞市“幼小雙向銜接”工作現狀。針對東莞市學前教育行政與教研人員、幼兒園教師、幼兒園家長、小學低段教師、小學家長設計了5份調查問卷,共發放并回收17789份[1]。其中,幼兒園教師問卷回收2868份,幼兒園家長問卷回收1755份問卷,小學低段教師問卷回收7986份,小學家長問卷回收4639份,市、鎮學前教育行政與教研人員問卷回收541份;深度訪談相關人員43人。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和訪談的結果,目前東莞市“幼小雙向銜接”工作的開展現狀如下。
(一)優勢
1.行政和教研部門對幼小銜接工作較為重視。一是對國家政策認同度高。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小雙向銜接”認識比較清晰、全面,受訪者多用“非常認同”“高度支持”等詞匯表達積極的主觀感受,并一致認同“超前學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二是多形式支持園校銜接。訪談中,幼兒園教師對行政教研部門的支持方式表達了較高的贊許,體現在專題培訓收獲豐富、搭建平臺促進良性雙向銜接、聘請行業專家指導工作和協調家園校等方面。三是家長互動多措并舉。在“幼小雙向銜接”行動層面,教育行政部門與家長互動較多(如圖1所示)。
工作各項平均分
2.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積極性高,注重科學的頂層設計。訪談了解到部分幼兒園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園長擔任組長,自上而下全面把控、科學銜接;幼兒教師情緒體驗積極,訪談中頻繁提到“有效”“科學”“輕松”“愉快”等積極詞匯;專題活動形式多樣化,幼小合作主題活動、自主學習、區域活動等都是常見形式。
3.幼兒園家園工作滿意度高。幼兒園的“幼小雙向銜接”實施效果獲得家長的高度認可,訪談中家長普遍提到“認可度提升”“配合力度大”等詞匯;家園工作方式多樣,有專題課程方案、參觀小學、園本培訓、21天打卡閱讀、課間10分鐘主題活動、分享閱讀等;孩子入學準備能力強,家長對孩子表現有積極評價,多次運用“挺不錯”等相關表述,從語言表達、情緒溝通、行為習慣等方面闡述孩子即將進入小學時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特征。
4.小學初步探索多種入學適應課程,關注學生生活適應。小學教師主持“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促進學生更快更好適應小學生活;探索環境銜接,為一年級學生教室設計環創,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重視學習適應,小學與幼兒園積極溝通,在教學安排中,更加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尤其注重閱讀習慣、握筆姿勢、專注學習等內容[2]。
5.小學嘗試探索多樣家校共育形式。訪談了解到,小學加強與家長關于孩子入學適應能力培養的溝通,對家長進行專題培訓;小學管理層對教師開展家校共育工作給予支持,邀請專家培訓等,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幫助;小學教師關注特殊兒童,嘗試與特殊兒童家長溝通,注重特殊兒童對生活、學習等各個維度的適應。
(二)劣勢
1.行政教研部門支持力度不足。幼兒教師普遍缺乏對政策文件的學習。訪談中,許多幼兒教師對政策表示“不是很了解”“沒有了解過”。相比之下,幼兒園組織的專題培訓的支持力度要明顯高于教育行政部門(如圖2所示)。此外,由于缺少經費與機制的支持,行政教研部門在專題課題研究平臺建設和指導方面存在不足,課題研究經費和培訓指導的資金支持欠缺。
2.幼小雙向教研工作較為薄弱。訪談中大多數幼兒教師表示“沒有參與過”。幼兒園與小學在“幼小雙向銜接”科研共同體“結對子”方面較為薄弱。小學主動銜接幼兒園的意識薄弱,目前仍存在幼兒園向小學“單向銜接”的“一邊倒”狀況。
3.區域幼小銜接工作發展不均衡。全市6個教研片區的園校、家長的“幼小雙向銜接”水平參差不齊。各片區園校、家長在“幼小雙向銜接”行動層面的平均分存在顯著差異,公辦園校明顯高于民辦園校(如圖3所示)。
4.對幼小銜接認知有待提高。訪談中,大多數幼兒教師對相關概念認知不清晰,了解不深入,如把心理準備與社會準備混為一談。課程實施內容層面的現狀調查數據顯示,園校對幼兒身心準備的銜接最不重視;家長對幼小銜接的政策認知有誤。在“幼小雙向銜接”認識層面,家長對政策的了解較少(如圖4所示),政策推進落實受阻[3]。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加強了對“幼小雙向銜接”工作指導,但未得到園校方的積極配合。小學過于注重學習適應,小學教師和家長都能認識到身心適應的重要性,但具體在實操層面更多還是落實到握筆姿勢、時間觀念、規則意識、自我服務、班級管理甚至學科知識上。
5.幼小銜接家校共育面臨挑戰。問卷調查發現,部分小學家校共育開展方式傳統,缺乏深度溝通,主要通過微信、家長會等方式(如圖5所示);家長消極配合,教育銜接出現失衡。由于家長工作性質、教養觀念、家庭結構等原因,兒童隔代養育、寄宿親友家中等現象也不在少數,導致家校共育方式出現“一邊倒”現象。
6.“幼小雙向銜接”督導欠缺實效。訪談中,部分受訪者指出,由于缺乏理論知識和具體的評價體系,日常指導工作未能深入;部分民辦幼兒園存在生源壓力,為迎合家長需求,仍在教授小學階段的知識,盡管教育部門頻繁提醒但仍難以杜絕;教育部門對“幼小雙向銜接”督導的方式主要包括聯合教研活動、定期下訪園校和培訓機構檢查、座談會,較為傳統,且在檢查過程中存在先通知后檢查的情況,效果有待加強。
三、改進對策與建議
幼小銜接需要行政、教研、園(校)、家長和全社會通力合作,以整體性思路推進系統性改革,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幼小銜接中的深層次問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因此,結合東莞市實際,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一)加強統籌規劃,行政教研多部門協同推進
1.明確政府主導責任。加強頂層設計,將幼小銜接納入教育體系規劃,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資源投入、監管、支持、評估等方面的責任,確保政策支持和引領作用。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定期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中,確保政府部門積極參與。
2.建立層級管理機制。制定出臺《東莞市幼小銜接工作指導手冊》,明確層級行政、教科研管理部門的職責,發揮各鎮街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力量與教科研部門的專業指導力量,縱向建立“市—區—園(校)”幼小科學銜接的長效網絡機制,橫向建立區域聯動交流互訪機制、幼兒園與小學的聯合教研機制、家園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提供具體操作指引,形成幼小銜接的機制保障[4]。
3.完善教師培養培訓制度。設立專項經費,定期開展深入的幼兒教師與小學低段教師專項培訓,通過專題講座、學段互相跟崗、半日觀察、專題研討等方式,提升整體師資政策理論與實踐水平,優化教師教學方式方法。
(二)推進雙向深度教研,多形式促進幼小科學互通
1.完善雙向教研機制。指引轄區幼兒園與小學根據就近原則進行結對,每學期制訂雙向教研計劃并組織落實,形成合作共同體。創新雙向教研方式,各鎮街可由學前教育和小學教研員共同牽頭組建聯合教研小組,行政推進,教研統籌,探索建立橫向協同互助共享機制和縱向聯動消除壁壘;嘗試園校不同崗位人員的對接溝通,如園長與校長、大班教師與一年級教師的層層對接,提升幼小銜接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2.構建教科研支持體系。應由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牽頭,設立幼小銜接專項課題,并給予課題方向指引,鼓勵試點園校帶頭申報專項課題,以點帶面,通過專題培訓、結對幫扶等手段,給予專業的支持和幫助,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從教科研一體的角度去提升一線教師“幼小雙向銜接”水平。
3.指導小學要堅持“零起點”。教育部門制定專題解決方案和方法指引,全體教育機構嚴格執行。同時,多途徑號召家長拒絕課外學前輔導班,編寫“幼小雙向銜接”家園校三方課程,采用科學的方式實施“幼小雙向銜接”工作,切實緩解家長焦慮。
4.建立兒童入學水平評價體系。幼兒園完善大班幼兒學習與發展成長檔案,并與小學實現信息共享,由專業教師團隊制定兒童適應行為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全面了解、客觀評價和分析孩子的發展水平。
(三)發揮優質示范帶動,促進區域銜接均衡發展
1.加強公辦優質資源示范作用。通過公民辦園校結對的方式,提升民辦園校的幼小銜接工作水平和質量;發揮省、市名師、名園(校)長的示范輻射作用,通過幼小銜接示范課、專題講座的方式送教到薄弱鎮街;通過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托管等形式擴大優質資源輻射面。
2.構建優質幼小銜接資源平臺。以《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為引領,為“幼小雙向銜接”制訂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內容與課程計劃[5]。通過自建和借助外力等開發優質幼小銜接教學資源,借助信息技術,構建高質量幼小銜接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方便教師和家長根據需求合理利用,完善家園校共育機制,助力家園校更好地協作,切實幫助孩子從入學準備過渡到入學適應。
(四)完善家園校溝通機制,增進協同育人成效
1.多方協作創造良好教育環境。應構建幼兒園、學校、家庭、社會多方融合的教育機制,從制度、人員、資金等各個環節保障家園校工作的推進;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座談會和園校開放日等線下活動,創新與家長互動方式,提高互動頻率及互動效果,使家長、幼兒園及小學形成一致的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幼小銜接生態環境[6]。
2.加強宣傳,提升家庭教育素養。市、鎮、幼兒園和小學通過搭建多種平臺,借助信息技術,聯合新聞媒體,將政策文件、專題內容、教育理念方法通過專題訪談、文稿、視頻、微課等多種形式,進行專題宣傳并及時更新,豐富家長獲取政策文件和育兒方法的途徑,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育兒水平。
(五)形成評價督導機制,做好動態綜合治理
教育督導部門應將幼小銜接工作納入教育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強化動態監管和綜合治理,明確評價要點和處罰措施,加大對違反教育規律行為的治理力度。
1.常規與專項結合,做好督導評估。可結合責任區督學督導工作和園(校)年檢、市一級園評估復評等,將幼小銜接工作納入檢查項目并進行實地檢查。檢查內容應從單一的書面文本材料轉變為教學視頻、環境創設、幼小雙向銜接專題培訓記錄等多類型、多媒介的綜合性資料,以此實現科學督評。
2.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強化綜合治理。教育督導部門通過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的方式進行,以實地隨機訪談家長等形式輔證檢查結果,并借助社會、家長力量暢通投訴反饋渠道,從而實現高質量的動態監管和綜合治理[7]。
[參考文獻]
羅英智,孫英敏,雷寧,等.遼寧省幼小銜接現狀調研報告[J].遼寧教育,2021(18):5-12.
黃慧蘭.幼小科學銜接背景下幼兒教師入學準備教育觀念調研報告[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40-43.
金曉芳.家長期待什么樣的學校教育:幼小銜接期適應性學習需求調研報告[J].人民教育,2022(合刊1):86-88.
王曉云,翟杰.回民區幼兒升入小學后的適應性研究:基于幼小銜接調研結果的分析報告[J].內蒙古教育,2021(24):13-20.
趙春艷.匯聚“科學”共識,推動幼小銜接教育生態優質發展[J].遼寧教育,2021(18):29-31.
趙彩俠,田玉,紀秀君.2022幼小科學銜接分析報告[N].中國教育報,2023-01-01(2).
吳春穎.經合組織《強勢開端V:幼小銜接》報告的分析與啟示[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