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工作,可有效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主動性,從而提升班級管理的質量和水平。文章以初中班級管理工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班級管理中融入的價值和基本原則,并從轉變班級管理觀念、關注個人管理品質、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拓寬德育渠道以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五個層面,提出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班級管理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5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經歲月洗禮,不斷沉淀而成的先進文化,其中蘊藏著先哲在實踐活動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和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初中學生正處在成長和發展的重要節點,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班級管理工作,可對學生的學習和自我管理進行引導,從而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同時,幫助班主任提升班級管理水平。正因如此,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應當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學會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引導,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風。
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班級管理的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歷經千年而不衰,說明其本身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能滿足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基本需求。從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班級管理工作相融合的價值分析,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其一,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接觸多種不同的文化,而這些文化會從一定程度上沖淡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強調傳統文化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融入可為學生創造一個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和環境,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并主動接納和繼承傳統文化。
其二,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為培養能滿足終生學習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國家將德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之一。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的文化,其本身具有難以估量的德育價值。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工作中,可潛移默化對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影響,推動德育工作有效實施,進而提升德育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其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高素質人才并不只是以學生的學歷或掌握的知識多少進行評判的,而是學生是否能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有效利用各種先進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凸顯自身的文化內涵。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給學生打開一扇窗,讓學生深刻體會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掌握文化內涵的核心,進而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有價值的高素質人才。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班級管理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各項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能在班主任所創設的各種學習活動中獲得成長與發展。對于學生而言,能促進其成長與發展的,不僅僅是課堂,還有班級管理。基于班級管理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當遵從主體性原則,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壓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升自我管理的水平,滿足當前時代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2.滲透性原則
初中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學生的叛逆期就出現在該階段。說教式、宣講式等傳統的工作模式雖然也可以給傳統文化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融入提供幫助,但受限于學生所處的階段,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從而降低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和價值。因此,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為全面提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效果,班主任還應當遵循滲透性原則,利用自身的行為、班級的活動、班級文化建設完成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逐步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實現初中班級管理水平的提升。
3.體驗性原則
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傳統學科不同,無論是班級管理還是優秀傳統文化,都不能通過簡單的語言描述讓學生感受其內涵,并主動參與班級管理或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考慮到班級管理工作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性,班主任在參與班級管理工作時,還應當加強對體驗性原則的重視,不僅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同時也要學會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班級管理的各項活動中,讓學生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體驗班級管理的艱辛,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這樣,班主任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提升班級管理的水平,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使之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創造者。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班級管理工作的對策
1.轉變班級管理觀念,提升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觀念中,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價值并不明顯,這就導致部分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并不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不僅會進一步降低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價值,同時也會限制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思路,影響班級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時,班主任應當先轉變自身的班級管理觀念,提升對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視,而后再探討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中融入的方法和策略。
為此,在具體班級管理實踐工作中,班主任應當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明確優秀傳統文化對初中班級管理工作的促進價值。以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為例,廉頗與藺相如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重要人物,“負荊請罪”的故事便發生在兩人之間。故事的起因是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有功,趙王特提拔藺相如為上卿,位列廉頗之上。在廉頗看來,他的所有功勛都是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藺相如只是將趙國的玉拿了回來,配不上上卿的位置,故而多次揚言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深知廉頗對趙國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在回避廉頗。直到廉頗知道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才羞愧不已,負荊請罪。
在初中班級管理中,每一個學生都是班級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同學之間發生摩擦和矛盾,影響的不只是學生個人,還有整個班級。班主任可以考慮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引入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用這些歷史人物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體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含義。這樣,班主任不僅可以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中的引入,同時也能提升班級凝聚力,促進班級管理水平的提升。
2.關注個人管理品質,凸顯傳統文化育人價值
初中學生仍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依然在尋求榜樣、學習榜樣的路途中。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教師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初中班主任要想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工作中,就應當先提升自身在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建設水平,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內化,提升自身的個人品質,而后再用自身的行為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找到主動參與班級管理的方法。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凸顯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
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受學生逆反心理的影響,配合管理是學生自我管理的難點。《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了。為引導初中學生主動配合班級管理工作,班主任可從自身做起,學會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學生。如針對學生的遲到問題,班主任可以考慮每天提前15分鐘或者30分鐘到達教室,讓學生知道班主任能早到15—30分鐘,他們也要做到按時到校。再如學生跑操缺席問題,班主任絕不能偷懶,只要學生跑操,班主任也要跑操,而且學生跑多少,班主任就跑多少,一視同仁。讓學生通過班主任的行為意識到,無論是班主任還是學生,都是班級中的一員,都不能缺席班級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班主任和學生一樣,都是班級中的一部分,但因為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學生潛意識里會對班主任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班主任對自身的要求可以高于學生,也可以大致與學生齊平,但絕對不能低于學生。
3.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探尋傳統文化滲透渠道
與班主任的個人行為相比,班級文化才是對學生影響最深的因素,所以,班主任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中時,還應當加強對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視,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與班級文化的融合,完成對學生的引導。班級文化的建設相對復雜,除了常見的班歌、班級口號、班級標語之外,還包括班風等。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相對靈活的育人資源,成語、俗語、故事、節日等都只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班主任可以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不同的班級文化建設內容相融,使得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班主任提升班級管理水平的工具。
例如,在班級口號方面,一些學校在早操環節會要求每個班級根據班級的特色,編寫一段口號。為凸顯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中的價值,班主任可以將口號的編寫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發揮。但班主任需要清楚,此時的“自由”是相對的,學生所擁有的“自由”絕不是完全自由,口號并不是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作為初中班級管理的直接負責人,班主任需要給學生把關,讓學生的口號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審美和價值觀念。
再如,在班風建設方面,部分班主任在班風建設方面更依賴于自然形成,而班主任能做的,也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施加干預,避免其朝著極端方向發展。為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中的價值,班主任可以考慮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一些優秀的、有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短視頻(如央視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國”)內容下載并剪輯,而后利用休息時間播放給學生。這樣班主任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也能在不知不覺間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班級管理工作。
4.拓寬德育渠道,創新傳統文化滲透模式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班主任要想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班級管理工作中,可以考慮借助時代發展的優勢,更新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中融入的方式。為確保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融入的價值和效果,班主任可以選擇以德育為目標,新型教育模式為措施,逐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融入的效果和質量。
如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最期待看到的場景是學生能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多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但在班級管理實踐中,受不同學生個性、性格、習慣、喜好以及學習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只有少部分學生才會在課余時間組成學習小組,討論不懂的知識點。俗語言道“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班主任要想在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自發組成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和學習,就要在班級管理中,將這些俗語中所談到的學習方法和理念教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只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理清各學科的知識點,只有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才能明晰自己學不懂的知識點。
為了引導學生明確俗語“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中所提到的學習理念,班主任可以選擇以微課的模式展開德育工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制作成介紹學習方法的小視頻,而后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工作。
5.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創造傳統文化體驗機會
社會實踐活動是初中班主任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的重要路徑,班主任不僅可以借助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同時也能借助社會實踐活動的氛圍引導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所以,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的融入,初中班主任可以考慮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創設的重視。
例如,在創設社會實踐活動時,班主任可以選擇以“一諾千金”為主題創設社會實踐活動。在創設該活動時,班主任可引入“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或“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先讓學生樹立一個觀念“人無信不立”。而后班主任可以讓學生仿照“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設置社會實踐活動。先讓一部分學生請求其他班級學生搬桌椅,承諾支付報酬,并踐行自己的承諾;而另一部分學生雖承諾,但并不支付報酬。對比在“有信”和“無信”的兩種狀態下,兩組學生所能搬移桌椅的數量。通過對比,班主任讓學生意識到“誠信”對人發展的影響,此時班主任再將誠信引入班級管理工作中,勢必會影響學生對班級管理工作的態度。
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有效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融入的價值。所以,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想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就要提升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滿足教育工作者多樣化的工作需求。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理當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對班級工作的促進作用,而后嘗試從轉變班級管理觀念、關注個人管理品質、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拓寬德育渠道以及創設社會實踐活動等層面,探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方式,以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麗麗《從文化自信角度看傳統文化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融入》,《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4期。
[2] 龔鵬《談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1期。
[3] 張連云《基于傳統文化的初中班級管理》,《文教資料》2019年第13期。
[4] 李振興《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淺議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有效融入》,《文教資料》2019年第5期。
[5] 王海英《初中班級管理中德育的開展策略》,《新智慧》2021年第31期。
(賀婉儀,1976年生,女,漢族,山東高唐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級管理、美術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