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切實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貫徹“崗課賽證”融通與課程思政建設協同育人的理念,以《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為例,聚焦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深化崗課賽證融通育人體系,探索崗課賽證融通與課程思政建設協同育人的課程建設及實施路徑。文章將城市軌道交通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城軌智能運輸賽項和“1+X”站務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課程教學中,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實現“崗課賽證”融通與課程思政建設協同育人,提高課程育人實效。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 課程思政 崗課賽證 協同育人
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切實提高立德樹人成效[1]。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必須立足于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將課程思政作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切入點。
為打破傳統教育與生產需求脫軌的困境,實現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社會發展,2021年首次提出職業教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要求職業教育深化“三教”改革,要以“崗課賽證”引領“三教”改革。同年提出要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要求“及時更新教學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等[2]。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開展“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市場需求。
本文將從教學總體設計、教學實施過程和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探索《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和“崗課賽證”融通的協同育人的路徑,培養出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 教學總體設計
在建成現代化交通強國的國家政策下,為積極響應素質教育要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確定了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技術人才為目標,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融合“崗課賽證”,實施項目教學的人才培養體系。本文依托專業核心課程《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依據城市軌道交通站務人員(站務員、值班員和行車調度員)運營崗位工作內容,基于工作過程,構建行車組織知識和技能體系,培養職業崗位能力和提升職業素養。在課程教學中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城市軌道交通服務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接“1+X”站務職業技能等級考核要點、職業技能大賽“城軌智能運輸”技能要點,進行“崗課賽證”的融合。并在教學過程中圍繞“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嚴守規章、敬畏生命“這一思政主線,采用“識本質、強理解、提技能、促發展”四階段教學策略,達到“熟業務、精操作、守規程、敢擔當”教學目標。
2 “課程思政”育人
著眼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立足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3],構建課程思政設計理論框架。
在設計框架中對標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根據國家對行業的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需求確定專業教學目標,根據崗位技能要求確定思政點,并細化思政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青年所肩負的光榮使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在教學中聚焦某一主題,通過政策學習、主題探討、調查調研、實訓實踐等方式設計課程思政活動,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例如在《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各任務點中合理、適度地滲透將對城市軌道交通行車法規規章的敬畏,對人性關懷、安全意識的熏陶,對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等職業道德素養植入,培養德技兼修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在教學評價時,根據課程思政活動,從評價主體、評價維度等方面確定評價形式,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考核評價環節,考核專業教學和思政育人效果。
3 “崗課賽證”融通
3.1 “崗課賽證”內涵
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問題突出表現為產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不緊密,人才培養供給未能很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崗課賽證”是在“課證融通”“賽教融合”“賽證課相通”等模式基礎上,將崗位需求、課程體系、技能大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四方面要求綜合發展而來,是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抓手和落點。其中,“崗”是企業標準,職業教育需瞄準崗位需求、職業標準、崗位工作過程、崗位能力要求等重構課程體系,開展教學改革;“課”是教學標準,課程內容應工作化、模塊化,根據行業發展及時將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融入課程內容,同時根據職業教育生源特點,優化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方案;“賽”是實訓標準,將技能大賽競賽項目、內容及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訓環節,帶動教學提升,所獲成績展示學校教改成效及教學水平,同時促研、促教、促學、促改;“證”是行業標準,把教育部X證書、人社部職業資格證書、行業企業技能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拓展學生就業創業本領。
因此,要以產業鏈、崗位鏈、技術鏈、業務鏈、質量鏈等需求為導向,以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項目為依托,以職業技能考核評價標準為依據,以教育教學為中心,把“崗”融入“課”、把“賽”融入“教”、把“證”融入“考”,把“思政”融入“學”,以產業鏈崗位需求“知識能力素質”為主導,發揮大賽和X證書協同育人育才作用,切實提高人才質量。
3.2 “崗課賽證”分析
在智慧城軌背景下,軌道交通產業升級,傳統的單一崗位技能人才的培養難以滿足軌道交通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為了培養適應軌道交通行業的復合型人才,實施“崗課賽證”融通,將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崗位(群)職業技術技能規范、城市軌道交通站務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相關技能大賽分析等融合到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中,探索融入路徑與模式,真正將標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
根據“供需調研--職業能力分析--課程結構分析--課程標準編制--課程內容開發--課程實施與評價”路徑,精準對接企業崗位需求,基于構建主義,按照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實際和崗位需求選取教學內容,開展項目、案例、情景和工作過程導向等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職業技能大賽評分標準、大賽試題及“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相關內容,作為拓展任務,實行分層教學,從而擴大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實現課證融通。
4 課程思政育人與“崗課賽證”融通教學實施思路
本文以目前人才缺口較大的行車調度員、值班站長、值班員等崗位核心需求出發,以《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中的“電話閉塞法接發列車”項目為載體,構建“思政鑄魂引領、崗課賽證融通、數字賦能教學”的課程結構,開展探索“崗課賽證”融通與課程思政建設協同育人的課程建設及實施路徑。
為實現思政鑄魂引領,根據“電話閉塞法接發列車”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培養需求提煉思政元素,開展探索課程思政設計理念,探討融入方式,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和綜合素質,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電話閉塞法行車是多崗位配合、流程嚴謹、風險高的作業,結合作業要求,提煉規則、規章意識,團隊協作,多層防控等思政元素,從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團隊協作意識,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嚴守規章、敬畏生命的安全發展思想。
為實現“崗課賽證”融通,對接職業技能大賽“城軌智能運輸”賽項,引入賽項中“電話閉塞法接發列車”評分標準;對接“1+X”站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引入“手搖道岔、人工準備進路程序及相關要求”考核方案,按照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實際和崗位需求,重構課堂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培養學生能夠規范作業、相互配合完成非正常情況下的行車組織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發揮大賽和X證書的協同育人作用,滿足產業鏈崗位需求。
以校、企、生三方作為評價主體,構建多維教學評價體系,通過任務實施過程對學生進步情況進行實時追蹤,設置學習進步獎,激勵組內幫扶,補足知識技能短板。通過虛擬仿真評價,借助教師示范和輔助分析,完成電話閉塞法接發列車作業;借助城軌智能運輸大賽技術規程及“1+X”站務職業技能考核標準,明確電話閉塞法接發列車作業流程。通過技能剖析、小組練習環節,完成分解任務操作練習,掌握項目教學重點。通過組間競賽等環節,以企業教師示范,掌握完整流程處理思路,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5 教學特色與創新
5.1 強化思政鑄魂育人,思政教學效果顯著
本文闡述了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探討思政理念融入專業教學方式,并設計了“思政線+專業線”雙線慣行模式的思政課程融入模式,提高了學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和綜合素質,增強了學生職業認同感,實現了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5.2 “崗課賽證”有機融合,人才培養質量提高
課程內容精準對接崗位(站務員、值班員、行車調度員)核心需求,對接各類職業技能大賽、“1+X”站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教學中拓展大賽內容、“1+X”站務考核要點,引入大賽標準、真題、評分標準、考核標準。整體提升課程深度,以大賽、考證錘煉學生知識技能,在課程對接的賽項及所對接的證書上均取得較好的成績,實現了提質培優,切實提高了人才質量。
5.3 構建評價體系,引入數字化評價手段
構建了立體化數字資源體系,融入知識、技能和素質評價,構建多元全過程的增值評價,通過對過程性、結果性和增值性三個維度進行全過程數據采集,隨時監控學生培養情況,充分發揮評價診斷器作用,有效達成知識、技能、素質三維目標。
6 結語
針對傳統教育與生產需求脫軌,人才供需契合度較低的問題,本文所提出的高職院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崗課賽證”融通和課程思政建設協同育人的課程改革思路,實現了“課崗賽證”融通與課程思政內容同行同向,實現“課崗賽證”融通落地,實現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社會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
基金項目: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思政引領+崗課賽證+數字賦能”的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實踐探究》(項目編號:JG23039)。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2020.
[2]楊玉泉.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22(1):2-7.
[3]曹勝強.中國匠心文化賦能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4):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