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強國戰略使得我國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素質海洋科學人才既要有深厚的涉海知識,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課程思政可以提升課程內涵,強化海洋強國使命感與責任感,助力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文章旨在通過錨定教學目標,規劃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構建評價體系,探究適合海洋科學專業的課程思政體系,從而有效提升海洋科學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提升。
關鍵詞:海洋科學;人才培養;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將海洋強國建設納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組成部分[1]。海洋強國的建設包括海洋權益、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文明、海洋科技創新、海洋治理保護、海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需要大量涉海人才。因此,涉海院校要服務國家戰略導向,關聯學校辦學特色與育人規格標準,深度探究人才培養模式與路徑,為我國海洋事業的蓬勃發展筑牢堅實的人才根基[2]。
1 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價值
1.1 提升課程內涵與教學質量
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豐富了課程內容,增加了知識點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和公民意識,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
1.2 強化海洋強國使命感與責任感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專注書本知識點的掌握,對于時代發展下的國家新戰略和趨勢缺乏足夠的了解。將國家海洋發展戰略、海洋權益保護、海洋資源多樣性及生態平衡等內容加入到海洋科學專業知識中,讓學生認識到海洋對于國家經濟、國防、文化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重要性。另外,學生了解我國在海洋資源開發、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后,會激發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進一步結合專業發展前景,使其認識到自身職業選擇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為國家富強、民族興旺貢獻力量的志向。
1.3 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強調綜合素質。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專業課程中,實現了知識引領與價值引領相統一,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實施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所承載的重要責任之一是學生成長進程中的方向指引者,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思想素質,進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
2 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施教中嵌入思政元素的設計
2.1 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的具體內容。知識目標中除掌握基礎理論,還要適當了解行業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如國家海洋相關政策法規、行業規范等;能力目標不僅重視專業技術能力,同時培養科學研究能力、交流協作能力和國際理解能力;素質目標要強化政治素養和道德素養。教學目標應清晰明確,可衡量、可達成、可評價,嵌入的思政元素可分為基礎層、提升層、拓展層,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和踐行思政教育理念。
2.2 教學內容
2.2.1 家國情懷教育
海洋不僅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借助國家海洋權益的有關歷史案例和現狀,讓學生認識到維護海洋權益對于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性。此外,海洋資源開發所涉及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和海洋經濟發展趨勢,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也能夠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科學家們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我國科技、經濟的全面發展。
2.2.2 生態文明教育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其生態平衡及環境穩定對于全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海洋科學專業課程內容中應融入海洋生態保護的理念,強調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和海洋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維護生態平衡的責任感,讓學生能夠積極為海洋生態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2.3 國際合作交流
海洋作為連接各國、各文化的天然紐帶,其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早已超越了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因此,海洋科學的發展不能僅局限于國內,更需要增進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介紹國際海洋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國際合作項目和跨國海洋治理實踐等,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間合作交流有益于海洋科學的深入研究。
2.2.4 實踐創新教育
海洋科學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可充分利用實驗、實習、實訓,使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刻地領悟思政[3]。例如,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學術競賽,在提升專業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同時,培養其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鍛煉科學問題凝練、結構表征、性能測試、數據分析、交流合作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堅忍不拔的科學精神。
2.2.5 前沿技術趨勢
通過展示海洋科技領域的先進裝備、尖端材料、新研究方法,引導學生關注海洋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未來發展,點燃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此外,注重引導學生從多維度、多層面審視這些新裝備、新材料、新技術對海洋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產生的深遠影響,探討如何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穩定。
2.3 教學方法
2.3.1 案例教學法
選取具有思政教育價值的案例融入課程教學中,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比如,以我國南海珊瑚堡礁生態系統保護為案例,引導學生從專業角度探討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珊瑚礁退化的原因和機制、保護珊瑚礁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4]。在分析的過程中,思考珊瑚礁保護對于國家海洋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和大局觀念,以及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反思我們應該如何承擔起保護海洋生態的責任。
2.3.2 小組討論法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圍繞課程相關主題及其中的思政問題展開交流。例如,結合南海問題,讓學生們思考應該如何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南海問題的歷史淵源及其周邊的海洋資源,不僅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同時也會對國家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保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思政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
2.3.3 故事講述法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適時講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故事,如名人傳記、歷史事件、科技創新成就、社會志愿服務等。一方面,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政教育熏陶。另一方面,促進學生思考個人成就和行業發展及國家科技進步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3.4 多媒體教學法
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播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紀錄片、微電影、演講、新聞報道和專家講座等,使學生們直觀地感受海洋的魅力以及海洋環境面臨的威脅。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制作多媒體作品參加科普宣傳、志愿服務等,不僅達到了思政教育目的,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2.4 教學評價
2.4.1 評價理念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應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體驗感是對教學成效的直觀映射,通過學生座談、在線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此外,強調發展性評價理念,課程思政教學成效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成長收獲是教育價值的生動體現。因此,評價設計不能局限于簡單的學習結果,還應當關注在學習過程中不同階段對思政內容的認知深度、態度變化、行為表現等,例如建立學生成長檔案。
2.4.2 評價方法
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能夠更好地契合思政課程的特點。首先,充分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教學管理系統等大數據工具收集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如學習時長、參與討論頻率、作業完成情況,多角度反應學生的投入程度、思維活躍度、知識掌握程度[5]。其次,積極開展互評,包括同學互評、師生互評。教師之間相互觀摩教學過程,交流分享經驗,互相評價教學效果,發現弊端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學生的反饋對于課程思政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應當納入評價體系。最后,結合社會用人單位、家長等社會力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檢驗課程思政教學在學生成長和發展中的實際效果。
3 結論與展望
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思政體系構筑是一項系統工程。文章剖析了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價值,并嘗試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構建課程思政體系。通過課程思政賦能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有望培育出既具備專業能力,又擁有家國情懷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涉海人才,為我國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煒,朱泰真.山東海洋:在海洋強省建設中展現國企擔當[J].山東國資,2023(12):17-18.
[2]任建業,劉曉峰,陳敏.適應新形勢加快我校海洋科學專業的建設[J].中國地質教育,2008(1):70-73.
[3]萬劍鋒,陳名松,張斯琦.新形勢下海洋信息類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2(6):109-112.
[4]安鑫龍,申淑琦,楊超,等.“三精”途徑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海洋生態修復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20):181-184.
[5]安鑫龍,申淑琦,李雪梅,等.海洋生物生態工程類課程教學創新設計[J].黑龍江水產,2024,43(2):222-22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Marine scienc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ANG Lei, LIU Rong, AN Xinlong
(Ocean College,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3, Hebei China)
Abstract:The strategy of maritime power makes the demand for Marine science talents increase continuously in China. High-quality Marine science personnel should have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sea, but also have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n enhance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Marine power, and help 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By anchoring teaching objectives, planning teaching contents, applying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and exploring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suitable for Marine science majors, this paper aim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Marine scienc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Marine science;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QN2025107);河北農業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專項(YJ2020018 ;YJ2020021)
作者簡介:王蕾(1989- ),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海洋資源與能源開發。E-mail:1237478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