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數智化時代的到來,財務會計行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已經邁入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階段。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的財務信息工具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人工核算和記賬方式,實現了信息系統的自動記賬、報表分析和效益分析。本文旨在探討,在行業變革的大背景下,財務管理人員應如何應對財務業務中人為干預需求的減少,進而優化財務管理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文章提出了包括“導師制”人才培養、合理用人、正確處理負反饋、應用管理心理學以及轉變成本投入觀念等多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財務管理;財務工作成效提升;人才培養;成本控制
引言
財務管理構成了企業管理的關鍵支柱,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發展的高度與深度。為了確保企業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續發展,企業必須維持高水平的財務管理。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以及數字化時代的推進,財務管理的模式必須適應變化,以保持其高效性[1]。財務管理的兩個核心要素為“人才”與“成本”。傳統財務管理側重于業務管理、進度監控和賬務處理,忽視了人在業務中的核心價值,未能充分發揮人的潛力。這導致了盡管業務量大、財務工作繁忙,但結果卻存在諸多缺陷,成效不彰。因此,在財務行業面臨革新的背景下,面對財務業務中人為干預需求減少的現實,提高財務工作效率的關鍵在于將管理重點從具體的“業務”轉向“人才”管理。必須從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角度出發,創新并調整財務管理的模式,并且要特別關注財務管理的關鍵環節——成本控制,以優化成本控制的標準。
一、實施“導師制”培養機制,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
創新是企業的核心驅動力,是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而人才,尤其是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實現創新的基石。因此,構建一個全面而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企業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制定周密的計劃,定期開展員工培訓項目,尤其是針對那些在企業運營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財務人員和技術人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飛速發展,財務人員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需求。然而,在現實情況中,我們常常發現,那些在財務領域表現出色的人員往往年齡較大,而大腦作為人體最復雜的器官之一,其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這通常表現為學習和記憶能力的下降。為了緩解這種因年齡增長導致的學習能力下降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企業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確保在財務管理者或資深員工因年齡原因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時,能夠有具備相應素質和能力的年輕財務人員及時接替其崗位。企業可以考慮實施“導師制”培養機制,通過長期的觀察和考核,精心挑選出合適的財務管理崗位的接班人,并實行高管與人才之間的導師一對一培養模式;同時,企業還可以挑選那些經驗豐富的財務工作前輩,讓他們擔任“師傅”的角色,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模式,高效地培養出高素質的財務人才,同時也能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2]。
二、做到知人善用,合理進行崗位職能劃分
應避免無序調整職位職責,以免造成員工間工作內容的重復。財務管理者需對部分工作進行細致的分工,并明確各職位的職責,形成一套系統的工作方法論。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中的重復勞動,減少錯誤的發生,確保任務的高效完成。一旦職位職責明確后,應避免隨意更改。只有在確保人員和工作穩定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追求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若財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頻繁被指派與平時職責不同的任務,不僅無法順利完成本職工作,而且臨時交代的任務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例如,若A同事原本負責食堂采購,卻突然被安排負責賬目清查,其工作效率和成效顯然無法達到預期;又如B同事不擅長公文寫作,卻因鍛煉之名被指派負責某項目的文書起草,其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財務管理者應做到“知人善用”,深入了解員工擅長的工作領域,并發揮其優勢,從而實現團隊協作的協同效應,達到1+1>2的效果。
安排臨時性工作旨在培養人才,然而,若不考慮員工的素質與實際工作需求,盲目地進行任務分配,往往會導致事與愿違。盡管員工工作勤奮,業務繁忙,但工作效率卻未必顯著。此外,還應避免工作內容的重復性,防止同一類型的業務反復交由不同人員處理,以免出現“人人皆通,卻無一人精通”的狀況。為了真正提升人才在特定領域的專業能力,并將其轉化為業務上的實際成效,必須確保人才能夠積累豐富的經驗。對于人才的培養,應當追求“少而精”,而非“多而濫”。
三、正確認識“負反饋”,制定良好的激勵制度與文化
在傳統企業財務管理中,反饋機制一直備受重視。然而,任何方法隨時間推移都可能顯現缺陷,反饋機制亦不例外,尤其可能引發“負反饋”效應。所謂“負反饋”,即行為的輸出反過來影響輸入,且這種影響與原先期望的趨勢相悖,可能導致之前補救措施失效,甚至造成更大損失。因此,企業需全面理解并掌握反饋機制,正確認識“負反饋”。深入挖掘預防和解決“負反饋”的方法,對財務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統至關重要。忽視“負反饋”后果嚴重,它會通過個體“人”在信息支持系統中顯現,導致數據失真,進而影響財務管理結構和決策者判斷。值得一提的是,動物學領域有一個經典案例,展示了負反饋在自然界中的應用:動物具有自主調節種群數量的能力(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這進一步說明了負反饋現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以老鼠種群為例,當部分老鼠被滅殺時,臨死前的老鼠會傳遞信號給幸存者,這些信號通過感覺通路作用于幸存老鼠的性腺和垂體,促進性腺激素分泌增加,進而導致排卵增加、著床率提高,最終使得老鼠群體繁殖數量上升,種群密度不降反升,這是一種負反饋現象。負反饋即結果與實施手段的目標相悖[3]。
在企業中,貪污腐敗現象可類比為這種“負反饋”。有觀點認為,打擊貪污應全面徹底,但若打擊方式單一且缺乏良好制度和文化支撐,可能會滋生更多小的貪腐者。其機理與老鼠種群的自動調控相似:在貪污嚴重的情況下,企業采取措施增加貪污阻力,但若一味打壓而不改善制度與方法,反而會迫使貪污者通過更多渠道、更復雜的方式、涉及更多人來完成貪污,導致貪污行為更加隱蔽、打擊難度加大,與目標完全相反。
“負反饋”理論的應用對改善這種情況具有積極作用。企業可以通過股權激勵等激勵手段防范財務人員的逆向選擇,同時依靠信息支持系統,建立“隱形”監督機制,對員工工作內容進行數據化或信息化觀察,一旦發現反常現象即可采取預防手段,從而有效監督管理員工,減少負反饋現象的發生。
四、結合管理心理學,將“巴納姆效應”與“玫琳凱贊美”應用到人員管理中
美國馬戲團大亨巴納姆擅長洞察客戶需求,在當今社會,自媒體新聞或互聯網上的許多內容往往帶有偏見、夸大其詞或不真實,然而我們仍舊會去接觸這些內容。巴納姆提出,可以將這些內容轉化為一門生意,而他本人也確實做到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傳奇馬戲團大亨,更被譽為現代廣告之父。由此,巴納姆效應應運而生,該效應指出:人們通常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不具體的個性描述特別符合自己,即便這個描述實際上非常空泛,但人們仍然會覺得它準確地反映了自己個性的全貌。化妝品行業的先驅玫琳凱·阿什曾經說過:“特別是在事業起步階段,咨詢師做對的每一件事都值得表揚。我發現,如果你必須提出批評,最好將批評意見夾在兩層厚厚的表揚之中。”[4]
反觀財務管理,面對財務管理中的負反饋作用,我們可結合“巴納姆效應”與“玫琳凱贊美”,將相關心理學及其理論精髓應用到人才管理中去,關注員工的工作動態,了解員工的心理需求,對員工給予肯定及鼓勵,適當放大員工的成績,促使他進步,往更好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財務管理者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多贊美、褒獎、賦予員工榮譽感與歸屬感,哪怕員工仍有其他缺點,但贊美的力量會促使員工成長和進步、對贊美做出積極的反饋,結果也會往理想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你期望的“那個人”,這就是“巴納姆效應”與“玫琳凱贊美”在避免財務管理負反饋中的應用。
五、由成本“消耗”觀轉變為成本“投入”觀
在經濟學領域,生產活動與生產工具緊密相連。為了開展生產,人們必須配備適當的生產工具,而這些工具的使用又與成本投入息息相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一些企業對“降成本”的理解過于表面化,認為只要盡可能降低開支,就能確保企業利潤最大化。然而,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單純追求成本最小化,可能會忽視產品質量、用戶需求以及實施效果,最終導致已投入的成本被浪費,甚至可能使得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工作流程變得更加復雜和低效。為了避免這種風險,企業需要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財務部門必須轉變成本管理的觀念,從傳統的“成本消耗觀”升級為“成本投入觀”。
成本控制是財務管理的核心環節,這一點在企業的財務報銷審核流程中尤為明顯。以某企業的財務審核制度為例,部門采購設備時必須進行三方比價,以確保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乍看之下,這種方法似乎有效地控制了成本,減少了開支。然而,這種做法忽視了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體現”。如果僅追求最低價格,而忽視了設備的性能和質量,以及使用者的體驗,那么采購的設備可能會因為性能不佳而頻繁損壞。這不僅會拖慢工作進度、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可能增加維修成本,最終導致成本控制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成本控制并非簡單地削減開支,而是應當基于部門和項目的具體需求及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這樣既能確保各部門工作的順暢進行,又能實現企業成本的合理控制[5]。
傳統財務觀念一般將成本視為企業資金的消耗,而未充分認識到成本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種投資行為。無論是研發產品還是采購產品,企業都需要進行成本投入。在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的實踐中,研發產品的成本常被歸入管理費用,而購買設備的成本則被計入固定資產,并被視為“沉沒成本”。然而,這些實際上都是投資成本,它們為產品生產和企業內部效益循環帶來了實際益處。技術的不斷更新可以顯著降低后期的維修支出,而生產出的高質量產品能夠提升銷量,進而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因此,在考慮采購設備和物資、研發及生產產品時,企業不應僅關注眼前的成本,而應著眼于企業的長期發展,權衡長遠利益,實現真正的“降成本”。
六、結語
在新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財務數智化的持續演進,迫切需要創新和轉變財務管理模式。這涉及財務管理的兩個核心要素:人才和成本。管理方式的優化和改變變得至關重要。因此,為了優化財務管理模式并提升財務工作的成效,財務管理者必須重視人才培養,密切關注財務人員的工作動態,正確理解并積極應對負反饋的影響,同時牢牢掌握成本控制的關鍵,優化成本控制的標準和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成本控制”,最終達到高質量、高效率的財務管理。
參考文獻:
[1]錢坤榮.企業財務管理的智能化變革與轉型發展——評《智能時代財務管理轉型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4,(15):2.
[2]謝珊.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變革策略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4(08):12-15.
[3]甘潤遠. 簡論經濟系統中“正反饋”與“負反饋”的耦合原理[J].演化與創新經濟學評論,2021(02):67-73.
[4]艾弗里·福爾曼,王夢菲.從巴納姆到玫琳凱:5位世界級企業家的至簡商道[J].董事會,2024(Z1):111-113.
[5]苗娜.企業財務管理中成本控制措施研究[J].天津經濟,2024(06):51-53.
(作者簡介:李佳麗,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中級會計師;劉慧潔,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中級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