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務會計雖能確保合規性與透明度,但存在決策支持不足等局限;管理會計則提供前瞻性分析,助力戰略決策。兩者融合可促進信息雙向流動,提升財務管理效率。煤電企業作為能源領域的重要基石,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面臨競爭加劇和管理挑戰。本文探討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在煤電企業中的融合發展關鍵路徑,分析了數據共享與統一核算平臺建設、成本核算與預算管理聯動、績效評價與戰略規劃融合、風險控制與內部控制協同等關鍵點,提出了建立統一數據管理平臺、優化成本管控機制、推動管理會計工具應用等策略,助力煤電企業實現信息集成、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和管理決策科學化,以應對市場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煤電企業;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融合發展;成本控制
一、煤電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現狀
(一)財務會計的傳統職能與局限
財務會計在煤電企業的財務管理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其主要職能在于記錄、分類和報告企業的經濟活動,以確保為外部利益相關者(如投資者、債權人及監管機構)提供準確且真實的財務信息。其核心目標是合規性與透明度,遵循嚴格的會計準則與法律法規,以保證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然而,此以歷史為導向的特性也顯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首先,財務會計的報表一般存在時間延遲,導致其無法及時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從而在決策支持上顯得不足。其次,財務會計關注的重點多集中于合規與核算,缺乏對企業戰略發展和運營效率的深入分析,限制了其在動態市場環境中的應用。因此,盡管財務會計在企業管理中不可或缺,但其傳統職能的局限性亟待通過管理會計的引入與融合來彌補,從而增強企業的綜合管理能力[1]。
(二)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現狀
目前,管理會計在煤電企業的應用主要體現為面向內部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統,通過提供數據分析,涵蓋預算控制、成本管理及績效評估等工具,最終幫助企業優化戰略決策。調查顯示,較多煤電企業已將管理會計融入日常運營,以此實現對企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并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2]。
(三)兩者融合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在當前煤電企業的運營環境中,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與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企業亟須提升決策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管理會計以其前瞻性的分析和預測能力,可幫助企業把握市場機遇;而財務會計則通過確保合規性,為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支撐。因此,兩者的有效融合不僅促進信息的雙向流動,還顯著提升企業整體的財務管理效率。通過將財務會計的歷史數據與管理會計的前瞻性分析相結合,企業可獲得全面、立體的經營視角,進而支持戰略制定與執行。此外,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推進,數據共享與信息集成的趨勢愈加明顯,企業在進行數字化管理時更需要將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有機結合,以提升決策的科學性與精準性。推動兩者的融合發展,已成為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并且是應對市場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3]。
二、煤電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的關鍵點
(一)數據共享與統一核算平臺的建設
在煤電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過程中,需構建數據共享與統一核算平臺。該平臺可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實時更新與同步,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支持。數據共享平臺的構建要求企業內部各部門有效整合和交換信息,確保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數據源一致。各部門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產生的數據,將通過這一平臺得到統一管理和利用。統一核算平臺應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與報表生成能力,能夠整合財務會計的歷史數據(例如,過去三年的財務報表)、預算數據(如年度預算:5000萬元)以及管理會計的預測模型,提供多維度的分析視角。通過關聯各類財務指標(如資產負債率:60%)與業務運營指標(如設備利用率:85%),企業可更深入地分析成本構成、利潤來源及潛在風險,從而制定更加科學的戰略決策[4]。
(二)成本核算與預算管理的聯動機制
成本核算與預算管理的緊密結合,可為企業提供全面的財務控制和決策支持,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首先,成本核算是企業在日常運營中對資源使用和消耗的系統記錄,涵蓋了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和制造費用等多個方面。例如,煤電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煤炭成本可能占總生產成本的70%,因此,準確的成本核算至關重要。通過建立標準成本體系,企業可對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進行實時對比,及時發現差異,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調整。其次,預算管理則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對各項費用和收入進行預測與控制的過程。預算的制定應充分考慮歷史數據與市場趨勢,同時與成本核算結果密切相關,在此過程中,預算管理可基于此數據制定相應的原材料采購預算與人力資源配置預算[5]。
(三)績效評價與戰略規劃的融合
在煤電企業的管理過程中,需明確認識到績效評價與戰略規劃的融合能為企業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支持。為此,企業需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動態監測運營效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戰略目標和資源配置。在此過程中,企業可以利用績效評價的數據量化指標體系,為管理層提供全面的運營情況分析。以某煤炭企業為例,其關鍵績效指標(KPI)包括開采效率、煤炭回采率和安全生產等方面。假設該企業設定了將煤炭回采率提高至80%的目標,而行業平均水平為75%。通過定期的績效評價,如每季度進行一次評估,企業可以深入分析采煤量與資源回收率的關系。如果數據顯示煤炭回采率已達到78%,則說明目標已接近實現,但仍需進一步優化,以最終達到預期的80%目標。基于績效評價的結果,企業可以將其反映到戰略規劃中,確保資源配置與市場需求相協調。例如,當某一礦井的年產量達到120萬噸,且盈利能力超過其他礦井時,企業可以考慮在后續的戰略規劃中增加對該礦井的投資,計劃將其年產量提升至150萬噸。最后,為進一步實現績效評價與戰略規劃的有效融合,煤電企業需要打造集成的管理系統,將財務、生產與市場信息整合在統一的基礎架構之上,并建立定期的月度及年度績效報告體系,以便將關鍵績效指標(KPI)的實現情況與戰略目標進行同步對照分析[6]。
(四)風險控制與內部控制體系的協同
風險控制機制必須能夠精確辨識并應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以及法律合規風險等多種風險類型。例如,當市場煤炭價格由每噸600元上升至800元時,企業必須迅速評估這一變化對成本結構和盈利能力的潛在影響。同時,針對操作風險,如設備故障等,企業應建立有效的應急響應機制。在此基礎上,內部控制體系應作為風險管理的基礎,通過實施定期的審計和預算控制,加強對生產和財務活動的監督,確保企業運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7]。
三、煤電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發展策略
(一)建立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信息集成
1.ERP系統與智能化財務管理平臺的應用。在煤電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和智能化財務管理平臺的信息集成優勢。通過系統的自動化整合,將采購、生產、銷售和財務等多個業務模塊緊密融合。同時,利用實時數據處理功能,有效提升信息傳遞效率。
2.在數據流的優化與協同方面,煤電企業應基于內部數據倉庫技術,將來自不同部門的數據進行集中存儲和管理。這樣,數據可以更快地被分析和應用。例如,生產部門的實時數據可以上傳到數據倉庫中,這一過程有助于該部門更準確地預測現金流及成本變化,從而為企業決策提供更加有力的
支持。
(二)優化成本管控機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1.動態成本核算體系的構建。在現代化的煤電行業中,所采取的動態成本核算體系是基于對歷史成本的關注,以此實時監控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費用變動,最終達到對成本的合理調整。在構建動態成本核算體系時,煤電企業需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完成對生產各環節的精細化監控。例如,在煤炭生產過程中,企業可通過傳感器實時獲取每噸煤的生產成本數據,涵蓋設備折舊(每月1萬元)、人力成本(每人每月4500元)、維護費用(每月3000元)及能源費用(每噸煤約10元)。假設每月生產2000噸煤,整體生產成本可達102萬元。在此過程中,企業還需基于動態成本核算體系,與行業基準進行對比分析,以識別成本超支的原因。假設某煤電企業通過對比發現,行業平均成本為每噸煤600元,而自身成本為每噸650元,其中表明其在成本管理上存在明顯差距。
2.基于數據分析的預算編制與成本控制。在基于數據分析的預算編制階段,煤電企業應充分利用歷史數據和預測模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預算計劃。例如,企業可以分析過去三年的月度產量數據(如每月平均煤炭產量為30萬噸),結合市場需求預測,合理設定下個月的產量預算(預計為35萬噸)及相關成本預算(如生產成本預算為700萬元,基于每噸煤600元的預計價格)。在此基礎上,企業可運用關鍵績效指標(KPI)監測系統,實現對各部門成本使用情況的實時跟蹤,從而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成效。以某企業生產部門為例,若該部門在煤炭購置上的財務預算設定為500萬元,卻因煤價上漲(從每噸550元升至600元)及采購數量增加(增加至9000噸)等因素,導致實際花費達到520萬元,超出預算20%,這表明成本控制亟待加強。此外,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還需對各部門所產生的數據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通過對比發現潛在節省空間。例如,若某礦井的開采成本持續高于行業標準(每噸煤的開采成本為150元,行業平均為120元),則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整改。如降低煤炭損耗率(每噸煤的回采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及優化設備運行效率(提升至95%),以確保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成本的合理
控制。
(三)推動管理會計工具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1.變動成本法與盈虧平衡分析。變動成本法是以變動成本為基礎的成本核算方法,在煤電企業的財務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意義。通過對變動成本(如燃料、維修和人工等)和固定成本(如設備折舊和管理費用)的精確劃分,企業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成本結構。例如,假設某煤炭企業的變動成本為每噸煤100元,固定成本為每月200萬元,而每噸煤的銷售價格為300元。通過盈虧平衡分析,企業可計算出盈虧平衡點。盈虧平衡點的計算公式為:
即企業需銷售至少10000噸煤來覆蓋所有成本,實現盈虧平衡。
2.責任會計與績效評價體系的優化。在責任會計的應用中,企業需要建立清晰明確的責任中心,確保各部門對相關財務指標(如成本、收入和利潤)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為了優化績效評價體系,煤電企業可以結合關鍵績效指標(KPI)與責任會計體系進行系統性的設計。例如,企業可以設定一系列具體的績效指標,包括單位成本控制(如每噸煤的開采成本不超過150元)、開采效率(如設備利用率提升至95%)以及安全生產指標(如每月無重大安全事故)。這些指標不僅有助于企業優化資源使用、降低運營成本,還能確保企業在行業內保持競爭力。通過定期的考核與反饋機制,企業可以及時調整資源配置與生產策略,從而提升整體績效。此外,企業還需對績效數據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廣泛應用這些分析結果。在深入探討過往業績數據的基礎上,企業應準確辨識并定位決定各責任中心業績的關鍵因素,并據此擬定切實可行的改善策略。
四、結束語
煤電企業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亟須實現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深度融合,以應對外部競爭與內部管理的挑戰。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優化成本控制機制及推動管理工具的應用,煤電企業能夠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增強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管理理念的創新,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將為煤電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機遇。
參考文獻:
[1]董靈娟.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路徑研究[J].當代會計,2023(9):52-54.
[2]李一博.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路徑研究[J].當代會計,2023(24):58-60.
[3]楊金超.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探究[J].當代會計,2023(1):58-60.
[4]白茜.新形勢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23,33(17):3-5.
[5]苗妙.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路徑探析[J].中國農業會計,2023,33(6):27-29.
[6]周星,彭才根.大數據時代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協同融合的機制與路徑[J].商業會計,2023(24):111-114.
[7]譙軍俠.煤礦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思路探究[J].當代會計,2023(7):88-90.
(作者簡介:喬憲軍,河南平禹煤電股份有限公司中級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