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大單元整體視角對二次函數章起始課進行教學設計,滲透本單元核心知識及思想方法。從代數角度分析二次函數的基本性質及變化規律,體現了數形一致性,從而發展學生代數推理能力。同時建構了單元脈絡,使學生了解單元主要學習內容和研究路徑方法。
【關鍵詞】單元整體;章起始課;二次函數
章起始課是統領單元模塊教學內容的第一課,對整個單元的教學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章起始課的教學,學生明確單元學習目標,了解單元的主要學習內容和思想方法,提高后續單元內容的學習效率。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的二次函數單元是函數主題中的第二個教學內容,函數主題教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涉及了許多數學思想方法(數形結合、化歸、分類討論等)。函數主題一直是教學難點,相較于一次函數,而二次函數其代數結構更加復雜,函數圖象具有更豐富的性質,同時計算量也有增加,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本單元的學習難度。本文擬從單元整體視角下對二次函數單元的起始課進行教學設計,在起始課上對本單元主要知識、思想方法進行滲透,并從代數角度分析二次函數的基本性質及變化規律。同時,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初步了解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及主要的思想方法,對單元整體的學習形成系統性認識,為后續單元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一、教學分析
(一)單元教學分析
二次函數圖象是本單元教學的主要內容,數形結合思想是本單元重要的思想。二次函數圖象直觀地反映了函數變化規律,具有頂點、對稱性等特點。通過函數圖象可以求二次函數的最值,還可以研究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同時二次函數的最值在實際問題中也有廣泛應用。二次函數y=a(x-h)2+k這一類型的表達式是溝通二次函數式與形之間的重要橋梁,它直觀地反映了二次函數圖象的頂點位置、對稱軸、開口方向,便于探討參量與圖象間的關系。所以,對y=a(x-h)2+k這一類型表達式的認識是本單元核心要點,將二次函數解析式:y=ax2+bx+c通過配方法轉化為:y=a(x-h)2+k是本單元的重要方法。在人教版教材的編排上,第一節課給出了二次函數的定義及表達式:y=ax2+bx+c,接著觀察研究函數圖象的頂點、對稱性、變化規律等性質及圖象與參量間關系,具體編排順序:y=ax2→y=ax2+k→y=a(x-h)2→y=a(x-h)2+k→y=ax2+bx+c,相關的性質結論主要通過觀察圖象得到。由于是直接通過觀察法得到結論,割裂了形與式之間的關系,學生并未理解其內在原理,只是生硬地記住了結論,對圖象本質屬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不利于數形結合思想的培養。實際上,函數圖象是由函數的代數結構所決定的。如果能在章起始課上,基于學生的認知,從代數角度分析函數的變化規律,滲透函數圖象對稱性的相關知識、探究函數的最值,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圖象的性質,對后續的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這也體現了數形一致原則。另外,由于起始課給出的是二次函數的表達式:y=ax2+bx+c,接下來的幾節課探討的卻是:y=a(x-h)2+k中的參量a,h,k與圖象的關系,直到最后才回歸一般表達式:y=ax2+bx+c圖象的研究,學生在學習上會感到較為突兀。為方便后續教學銜接,筆者考慮在章起始課引入y=a(x-h)2+k相關知識,并以此為主線構建單元知識框架,展示學習主線。
(二)章起始課教學設計思考
基于上述單元教學分析,筆者考慮在引入二次函數的定義后,從代數角度探討二次函數的變化規律滲透圖象對稱性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代數推理能力。通過研究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配方法將y=ax2+bx+c轉化為:y=a(x-h)2+k,并通過希沃軟件展示在課堂上所研究的幾個二次函數圖象,學生對二次函數圖象有初步了解,學生感知數與形的對應性,同時使學生了解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研究方法、研究路徑。
(三)教學目標
①理解二次函數的定義,認識二次函數兩種常見的表達式,提高運算能力。
②對二次函數變化規律及圖象形成初步認識,培養數形結合思想,提高代數推理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二次函數的定義、二次函數的最值。
教學難點:從代數角度研究二次函數的性質。
二、教學設計
(一)設置背景,引出定義
問題1.已知一長方形的周長為20,設它的長為x,寬為y。請寫出y關于x的函數解析式,并作出函數圖象。
師生活動:學生求得y關于x 的函數解析式為:y=10-x,并作出函數圖象。學生容易忽略x的取值范圍是0lt;xlt;10。教師由此復習一次函數單元的主要內容及研究路徑方法。一次函數單元研究路徑為:
設計意圖:以矩形問題為背景,復習一次函數主要內容及研究路徑方法。
問題2.已知一長方形的周長為20,設它的長為x,面積為s。請寫出s關于x的解析式。
師生活動:學生求得:s=-x2+10x,教師追問s是否是關于x的函數,學生根據函數的定義判斷,s隨x的變化而變化,且對于確定的x,有唯一的s與之對應,故s是x的函數。教師講解這個函數和之前學的一次函數不同,它的最高次項是二次項。由此引出二次函數的定義:
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為常數,a≠0)的函數,叫作二次函數。其中a,b,c分別是函數解析式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
對于該問題中的函數s=-x2+10x,它的二次項系數為-1,一次項系數為10,常數項為0。
設計意圖:引出二次函數的定義。
(二)結合圖象,探究性質
問題3:對于二次函數y=x2,填表并思考x、y間有什么關系?能得出什么結論。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解答,教師總結歸納。
觀察上表可以發現:(1)當自變量x取值互為相反數時,y取值一樣。(2)當xgt;0時, y隨著x增大而增大。當xlt;0時,y隨x增大而減小。(3)當x=0時,y取得最小值0。
教師追問1.能否證明上述結論?證明過程如下:對于 (1)當x=a時,y=a2,當x=-a時,y=a2。故當自變量x取值互為相反數時,y值一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x位于原點兩側,且與原點距離一樣,所對應的函數值相等。對于(2)當xgt;0,當x2gt;x1gt;0,y1=x12,y2=x22,y2-y1=(x22+1)-(x12+1)=(x2-x1)(x2+x1),因為:x2gt;x1gt;0,故y2-y1=(x2-x1)(x2+x1)gt;0,故:y2gt;y1,故:當xgt;0時,y隨著x增大而增大。同理可證:當xlt;0時,y隨x增大而減小。對于(3)因為x2≥0,所以y=x2≥0,即當x=0時,y取得最小值0。
設計意圖: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發現二次函數的性質,為后續函數圖象及函數圖象與系數之間關系的學習作鋪墊,并培養學生代數推理能力。
教師追問2. 對于二次函數y=-x2,填表并類比問題3思考x、y間有什么關系?
師生活動:類比問題3的解答,引導學生求解。
設計意圖:與問題3形成對比,加深學生對二次函數變化規律的認識。
問題4.(1)二次函數y=2(x-1)2+1的最小值是____,二次函數y=-2(x-1)2+3的最大值是____。
(2)求二次函數y=x2-4x+5的最小值及y=-x2-4x+5的最大值。
師生活動:對于(1)引導學生通過類比問題3及追問2,將(x-1)看成一個整體,得到:y=2(x-1)2+1的最小值是:y=1,y=-2(x-1)2+3的最大值是y=-3。對于(2)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能將y=x2-4x+5轉化為(1)中完全平方式的代數結構,就可以求出它的最小值,可以通過配方法將其轉化,教師演示配方過程:y=x2-4x+4-4+5,y=(x-2)2+1,因為(x-2)2≥0,故y≥1,故y的最小值為1。同理可求得:y=-x2-4x+5的最大值為9。
設計意圖:使學生深刻理解二次函數具有最值這一性質,并學會通過配方法求二次函數的最值。
教師提出初中二次函數還有一種常見的表達式:y=a(x-h)2+k(a,h,k為常數,a≠0)。從代數結構來看,y=a(x-h)2+k具有完全平方式的代數結構特征,變量更加集中,方便求二次函數的最大或者最小值。
教師追問3.將y=-3x2+9x-5化成y=a(x-h)2+k這樣的形式,并求它的最值。
師生活動:讓學生思考解答,教師再講解。
設計意圖:強化將一般式轉化為頂點式的方法。
(三)總結復習,形成單元學習脈絡
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并通過希沃軟件展示課堂上例題中的幾個二次函數圖象,讓學生對二次函數圖象形成初步認識:二次函數的圖象是一條具有對稱性的曲線,且有最高點或者最低點,并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二次函數圖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性質?能否從代數推理角度進行思考,這也為后續課程的銜接教學設置了“錨點”。最后,類比一次函數單元的學習展示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及研究路徑:
【參考文獻】
[1]章建躍,李勇.積極開展“統計與概率”的教學研究:“中學數學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結構體系及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第九次課題會成果綜述[J].中小學數學(高中版),2010(4):1-3.
[2]李鵬燕.章起始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數學教育,2018(12):11-14.
[3]張偉俊.初中章節起始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