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向縱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鄉村振興已邁入了新階段。在此背景下,講好中國鄉村振興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選取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報道自建英文語料庫,并結合費爾克拉夫的三維話語分析框架,從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維度,探討中國日報網鄉村振興對外報道的話語建構,以此總結我國主流媒體鄉村振興對外報道的成果與經驗。
【關鍵詞】鄉村振興;國際傳播;話語分析;中國日報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向縱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下的鄉村振興已邁入了新階段。在此背景下,講好中國鄉村振興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日報網作為國家級重點新聞網站之一,是溝通中國與世界的網上橋梁。本文結合費爾克拉夫的三維話語分析框架,從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維度,深入探討在國際傳播背景下鄉村振興對外報道的新聞文本內容與意義,以此總結我國主流媒體中國日報網講好中國鄉村振興故事的經驗,為中國鄉村振興的對外傳播實踐以及研究提供啟示。
一、理論基礎
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起源于批判語言學,它旨在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之間的復雜關系,通過深入分析話語來探討其在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中的功能和影響。[1]英國語言學家費爾克拉夫是該領域的代表學者,他提出的三維話語分析框架,即文本內容、話語實踐與社會實踐,[2]為話語分析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視角。
語料庫語言學作為一種基于真實語言數據的定量研究方法,為話語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語言數據,語料庫語言學可以揭示話語中的常見模式、高頻詞匯以及搭配關系等,準確地理解話語的意義和功能,明確語篇當中的話語策略,并揭示隱藏在話語背后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
基于上述文獻,本文以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報道為研究對象,采用費爾克拉夫的三維話語分析框架和語料庫定量研究方法,試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報道話語來源何處?
2、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報道進行了怎樣的話語呈現?
3、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報道建構了怎樣的中國鄉村形象?
二、研究方法
樣本時間范圍從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成。[3]2020年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以2020年為時間節點進行抽樣,能夠捕捉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變化和發展動態,抽樣時間以三年為一個周期。
在抽樣方法上,本文采用構造周抽樣方法,依據統計學方法,對于抽樣時間段較短的資料,每年采用兩個構造周的抽樣具有統計學的典型性意義。本文結合實際情況與前人研究采用每年兩個構造周的方法,從2020年至2023年,共6個構造周,42個自然日。由于中國日報網關于鄉村振興的報道在時間上具有不確定性,如在構造周選定當天沒有相關報道,則選擇該日期的前一天或是后一天作為構造周的一天,把當天報道納入構造周;如果前后一天都沒有相關報道則再往前或是往后推,直至出現符合標準的報道,以保證樣本量的充足。
結合上述抽樣方法,在選定時間范圍內以關鍵詞“rural revitalization”進行檢索,剔除政府工作報告、白皮書以及與主題關聯度不高的無效樣本后,共有63篇有效樣本,自建英文語料庫對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報道進行話語分析。
三、鄉村振興對外報道的文本分析
詞匯是語言的載體,是話語最直接的表現。[4]以下將結合高頻詞、文化詞、時態等微觀視角對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報道進行分析。
(一)高頻詞
詞頻分析是對文本中重要詞匯出現次數進行統計與分析,來確定熱點及其變化趨勢的一種文本挖掘手段。在對有效樣本進行人工剔除限定詞、連詞、介詞、助詞等無實義的功能詞后,形成了以下高頻實義詞匯(表1)。
從高頻詞統計可以看出中國日報網對于鄉村振興的對外報道話語構建整體走向,然而各類詞性在文本中發揮不同的作用,按照詞性分類對高頻詞進一步劃分,分析不同詞性所呈現出的報道特點(表2)。
在名詞方面,我國主流媒體在鄉村振興報道中高頻采用“中國”“鄉村”“振興”“農業”“貧困”等詞匯。這些詞匯的選擇不僅凸顯了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層面的重要戰略的地位,也深刻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與“三農”問題以及“脫貧”目標的緊密關聯。通過強調“中國”這一國家主體,報道展現了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鄉村”和“農業”則直接指向了戰略實施的主要領域和對象;而“貧困”一詞則揭示了鄉村振興戰略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在動詞方面,報道中較多采用“推動”“助力”“提升”“增加”等積極向上的詞匯。這些動詞的使用不僅揭示了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發展的推動作用,還展現了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積極變化和進步。通過強調“推動”和“助力”,報道傳達了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發展帶來的強大動力和積極影響。
在形容詞方面,報道中頻繁出現“中國的”“鄉村的”“中央的”“當地的”等形容詞,不僅強調了國家戰略對地方發展的引領和扶持作用,還凸顯了鄉村振興戰略在地方層面的具體實施和成效。同時,“文化的”“非物質的”等形容詞則體現了文化旅游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當地文旅資源的宣傳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視。
(二)文化詞外譯
由于英漢語言特征的差異,中國文化特色詞的外譯始終是國際傳播的一大難點。中國日報網作為我國重要的外語媒體,肩負著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使命,在其關于鄉村振興的報道中,也出現了許多中國文化特色詞。中國日報網常見的文化詞外譯策略,是以音譯或直譯輔以注釋的“異化”翻譯策略。如《Institutional reform set to advance rural vitalization》(推進鄉村振興的體制改革)寫道:
The changes have worked to centralize administration of sannong — an official term referr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 under one agency.
譯文:這些變化使“三農”的管理集中在一個機構下。
這里的“sannong”采取了音譯“三農”并輔以注釋的方法,通過“異化”翻譯策略,既保留了中文語言特色,也提供了準確的文化內涵解釋,方便目標受眾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有助于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再如《In praise of the golden pheasant》(錦雞贊歌)中出現的文化詞:
Batik and golden pheasant element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hundred birds clothing”, more commonly known as “the epic of the Miao people”.
譯文:蠟染和錦雞元素結合在一起,制作出“百鳥衣”,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
此處的“hundred birds clothing”也采取了直譯“百鳥衣”并輔以注釋的“異化”翻譯策略。直譯能夠充分保留漢語的文化特色,且為了讓目標受眾能更好地理解詞匯含義, 結合解釋性的文字補充相關的新聞背景和歷史文化知識,給受眾提供更準確的信息,[5]以精準且優美的外譯講好一則文化宣傳助力鄉村振興的故事。
(三)時態特點
新聞報道時態的搭配往往較為靈活,常采用現在時和過去時交替出現。其中,一般現在時強調了客觀事實和普遍真理。現在進行時強調的是正在發生的事。而沒有明確時間的事實則會采用現在完成時,特別適用于某政策方針的貫徹落實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過去時的運用則能重現某個時刻發生的事件,提高新聞真實性;而在闡述將來的行動、目標或愿景時,則采用將來時。
例如在《Digital tech empow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mountainous areas》(數字技術賦能山區鄉村振興)中,“Burgeoning digital technology is driving...”(蓬勃發展的數字技術正在推動……)一句采用現在進行時,突出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是當下熱議話題和趨勢;“Big data has injected impetus into...”(大數據為……注入活力)一句采用現在完成時,強調大數據從過去到現在對鄉村振興產生的深遠影響;“In 2022,Guizhou started piloting a rural digital service platform”(2022年,貴州開始試點農村數字服務平臺)一句使用一般過去時,是對重要新聞事件的真實報道;“Efforts will be made to...”(譯文:我們將努力……)一句使用一般將來時,表達對鄉村振興戰略未來的期望,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四、鄉村振興對外報道的話語實踐
費爾克拉夫認為話語實踐的重點在于話語類型和話語文本生產、分配、消費的過程,新聞生產者運用具體的話語策略完成文本意義的生產。中國日報網鄉村振興的對外報道使用了多種話語策略宣傳和闡釋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以事實修辭、互文性與轉喻修辭為主要話語策略。
(一)事實修辭:精準數據引用
事實修辭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修辭方法,它在新聞客觀呈現事實中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日報網鄉村振興的對外報道中所使用的事實修辭主要為大量引用具體精確數據,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信性,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主流媒體話語的說服力。
數據的引用多集中于表述工作成效、政策支持、鄉村產業發展、鄉風文明、鄉村生態等。相比單一型數據,復合型數據更為直觀鮮明,透過這些精確的復合數據更能把握新聞事實的本質。如《Jilin takes digital path to rural governance》(吉林走數字化鄉村治理之路)的報道多處使用了數據:
Before spring ploughing this year, Lishu county in Jilin invested nearly 5 million yuan ($771,000) to build 41 wireless agro-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stations, with an average of one for every 100,000 mu (6,667 hectares) of farmland……There are 304 natural villages in the county, with each village now having its own fertilization report.
譯文:在今年春耕之前,吉林梨樹縣投資近500萬元(77.1萬美元)建設了41個無線農業氣象監測站,平均每10萬畝(6667公頃)農田有一個監測站……全縣304個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施肥報告。
文中投資“500萬”的數據表明梨樹縣政府對數字化鄉村建設的扶持力度,而建設“41個”無線農業氣象監測站和“304”個鄉村均有施肥報告等數據,則突出了梨樹縣鄉村數字基礎建設的程度,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農業發展,大力推動數字化鄉村建設。
(二)互文性策略:官方話語與農民話語描述
互文性的概念是由法國批評家克里斯特瓦提出的,她認為任何文本的構成都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轉換。[6]在中國日報網鄉村振興的對外報道中,通過直接引用官方話語,說明文本生產者的意圖與立場,起到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7]一直以來,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國日報網的報道通過引用來自黨中央的官方話語來表明國家立場與主張,更具權威性。如,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的報道中,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推進鄉村振興的講話:
He said we should go on our own path rather than simply copying the model of any foreign country. We should rely on our own strength to secure food supply, rely on the two-tier management system to develop agriculture, develop ecological low-carbon agriculture, continue our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solidly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譯文:他說我們應該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外國的模式。要依靠自身力量保障糧食供應,依靠雙層管理體制發展農業,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延續農耕文明,扎實促進共同富裕。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實施的直接執行者,是打通鄉村振興戰略“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因此,中國日報網的報道較多地引用了駐村第一書記、鄉鎮黨委書記等長期扎根鄉村的基層干部的話語,為鄉村振興報道提供鮮活的素材。如《Homestays create a way to wealth for remote Tibet county》(民宿為西藏偏遠縣創造致富之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波密縣巴卡村黨支部書記尼瑪次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當地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該篇報道著重強調基層干部的扶貧方式,通過對尼瑪次仁話語的直接引用能讓受眾感受到幫扶政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真實性。
“Barley was collected from farmers and made into flour, which tourists love the most,”said Nyima Tsering. “We are always figuring out various approaches to lift up villagers' income.”
譯文:尼瑪次仁說:“大麥是從農民那里采集的,然后制成面粉,這是游客們最喜歡的。我們一直在想辦法提高村民的收入。”
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受惠者,對外講好鄉村振興故事,關鍵在于農民,他們的話語最能反映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中國日報網堅持農民主體性地位,聚焦農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共同參與鄉村發展與建設。如《Life looks up for villagers in Xinjiang》(新疆村民生活好起來)的報道,重點講述“隨著農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推廣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灌溉與膜下滴灌系統,新疆淖毛湖哈密瓜大幅度提高產量與質量,走出國門”的故事,積極闡明鄉村振興的現實價值。在該篇報道中大量引用了新疆村民的話語:
Wei Bin, 34, a villager with nearly 20 hectares of melon fields, said: “the soil's high nutrition levels result in exceptional Hami melons. We earn an average income of about 4,000 yuan from every 0.066 of a hectare, and this year's crop of melons has already been ordered by merchants from various areas.”
譯文:34歲的魏斌是一位擁有近20公頃甜瓜田的村民,他說:“土壤的高營養水平產生了特殊的哈密瓜。我們平均每0.066公頃就能賺到4000元,今年的瓜已經被各地的商人訂購了。”
(三)轉喻修辭: 以小見大引發情感共鳴
轉喻是敘事文本一種基礎性修辭方法,指的是在同一認知領域中,以鄰近性為基礎,借助“喻體”來認識“本體”。在新聞敘事文本中用部分指代整體是較為常見的轉喻類型,[8]例如運用個體層面指代國家層面,以小喻大幫助海外受眾理解復雜抽象的概念。
在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報道中,扎根基層的黨員干部、農民、工人、返鄉青年、創業者等平凡人物占據了主要篇幅。從平民視角切入,以一個個平凡而鮮活的故事,反映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巨大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相較于宏大的政治敘事,平民故事軟化了宣傳的意味,敘事語態更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海外受眾的情感共鳴。在《Coffee aroma permeates in mountain village》(山村彌漫咖啡香氣)中,重點講述了一群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帶動鄉村振興的故事,他們在鄉間開設咖啡館,通過社交媒體擴大影響力,打造出“咖啡館+”的業態模式,為杭州安吉村發展提供新方向。
同時,中國日報網深度挖掘典型,著重報道中國人民通過奮斗實現富裕的鄉村振興故事,讓百姓成為故事的主角,如《Across China: From field to fork, Hunan's crawfish farmers reap success》(中國各地:從農田到餐桌,湖南小龍蝦養殖戶收獲成功)的開篇,以湖南省南縣的一名小龍蝦養殖戶張德輝的一天為切入點,強調了當地村民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條小龍蝦產業致富之路。通過這些真實的故事,塑造出一個個勤勞、勇敢、拼搏的中國人民形象,使海外受眾了解更為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
五、鄉村振興對外報道的社會文化功能
話語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現實中,又可以通過認知中介機制的作用,在無形中形塑大眾的觀念與情感,進而影響大眾的行動,實現對社會現實的建構。[9]中國日報網的鄉村振興對外傳播過程實際上也是中國話語建構的過程,通過話語實踐旨在打破西方媒體的話語壟斷權,改變世界對中國鄉村落后、貧窮、破敗的刻板印象,建構海外受眾對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認同,塑造鮮活、立體的中國形象。
(一)主流媒體話語,自塑中國鄉村形象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主導國際話語權,在污名化的報道框架下,惡意扭曲與抹黑中國鄉村形象,進一步固化海外受眾對中國鄉村以及中國的刻板印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然而,國際輿論場中“西強我弱”的格局還未根本改變,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較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國際傳播還需提升水平、增強效能。[10]做好鄉村振興的國際傳播報道是對外展示中國形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中國日報網主動設置議程,重點強調中國鄉村振興中的創新與變革,聚焦數字技術賦能中國鄉村現代化建設,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成效、生活富裕內涵,以小視角反映大主題,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中國鄉村發展,講述那些扎根在鄉村基層的平凡人物奮斗歷程,真實反映中國鄉村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彰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果。
(二)貢獻中國方案,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20世紀90年代,學者羅蘭·羅伯遜首次提出了“全球本土化”概念,他認為全球化與本土化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選擇與轉化的關系。[11]基于“全球本土化”的概念,鄉村振興對外報道的話語實踐既需要立足中國實際,又需要在語言、情感、價值上尋求更多的共通意義空間,打破傳播隔閡,建構全球本土化的中國鄉村話語體系。中國日報網鄉村振興的對外報道在面對國際減貧、糧食安全、鄉村發展等全世界普遍關注的議題時,注重兼顧全球性與中國特色的內容表達,在全球性議題報道中融入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如《Poverty reduction forum highlights success in Hunan》(減貧會議彰顯湖南成功),以湖南省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故事為例,著重介紹了中國在消除極端貧困中的成功經驗,向與會多國貢獻出“精準扶貧”“一村一策”等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為促進全球減貧與可持續發展注入中國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
六、結語
中國日報網積極承擔主流媒體責任,其報道話語與內容不斷創新,報道的高頻詞充分展現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生產和農民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在鄉村振興相關中國文化特色詞上采用“異化”翻譯策略,保留原有文化內涵,有效實現中外文化的傳播與交融;基于漢英語言的差異,在時態和語態的靈活選擇上均突出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層次感,并通過事實修辭、互文性、轉喻等話語修辭,提升主流媒體話語說服力。
同時,中國日報網始終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以小視角體現大主題,真實反映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在鄉村振興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自塑鮮活立體生動的中國鄉村形象,建構海外受眾對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認同,充分發揮了我國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為全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注釋:
[1]田海龍.批評話語分析精髓之再認識——從與批評話語分析相關的三個問題談起[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02).
[2]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59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2018-02-04
[4]李元授,白丁.新聞語言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79.
[5]邢杰,甘露.文化外譯之中國特色詞匯:策略比較及影響因素[J].上海翻譯,2014(04).
[6]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J].外國文學評論,2004(03).
[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鄉村振興:新時代“三農”大戰略[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18-03/15/content_5274513.htm,2018-03-15.
[8]張敬亞.中國新聞獎“脫貧攻堅”主題新聞故事化表達研究(2013-2020)[D].河北經貿大學,2022.
[9]袁會,蔡騏.從“只有背影”到“華麗轉身”:“草根逆襲”話語的媒介建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05).
[10]唐磊.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J].旗幟,2023(12).
[11]竇書棋,趙永華.全球本土化與地方文化的國際傳播[J].中國出版,2024(02).
(作者:梁芷茵,廣東培正學院人文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新媒介文化、影視傳播;陳渭中,暨南大學國際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跨文化傳播)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