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研究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指導,探討繪本在提升中班幼兒多元表達能力中的應用。通過“情境·敘事·表現·效果”四步進階策略,充分利用繪本資源,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其語言、藝術和社會性表達能力的全面發展。研究表明,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敘事和鼓勵多樣化表現,繪本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多元表達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教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階段,培養幼兒的多元表達能力對其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在當今信息化、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幼兒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應具備藝術、肢體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表達技能。繪本作為一種集圖像與文字于一體的藝術形式,以其生動形象的畫面和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表達素材。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通過有效運用繪本,結合“情境·敘事·表現·效果”的教學策略,提升中班幼兒的多元表達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沉浸·體驗·感知”支架——情境創設進階策略
(一)營造繪本氛圍,激發興趣情感
教師應精心布置閱讀區域,如設置舒適的閱讀角落,擺放柔軟的坐墊和毛毯。墻面可裝飾繪本相關的圖畫或海報,增添視覺吸引力。適當的背景音樂有助于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閱讀前,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繪本封面,激發好奇心。閱讀過程中,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配合生動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增強故事的感染力。鼓勵幼兒參與互動,如模仿角色動作或猜測情節發展。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更容易讓幼兒產生情感共鳴,深入理解故事內容,從而激發持續的閱讀興趣。以繪本《我爸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一個溫馨的家庭角落,墻上貼滿各種父親形象的照片。閱讀時,用溫暖的語調講述故事,并邀請幼兒分享自己父親的有趣之處。
(二)多感官體驗,深化情境認知
多感官體驗有助于幼兒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繪本內容。教師可以設計與繪本主題相關的觸覺、嗅覺、聽覺等活動,如觸摸不同質地的材料,聞一聞故事中提到的氣味,聽一聽相關的自然聲音或音樂。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穿上故事人物的服裝,體驗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故事情境相符的短片或音頻,豐富感官刺激。鼓勵幼兒通過手工制作故事中的道具或場景,加深對情境的認知。這些多樣化的感官體驗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將抽象的故事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感知經驗,促進對繪本內容的深入理解和長期記憶。
(三)情境互動,促進深度感知
情境互動是深化幼兒對繪本理解的有效方式。教師要創設與繪本相關的游戲場景,如搭建故事中的建筑物或場景,設計角色對話練習。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幼兒分享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和感受。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幼兒思考角色的動機和情感變化。通過繪畫、表演等藝術形式,讓幼兒重現或延伸故事情境。鼓勵幼兒將繪本內容與自身經驗聯系,增強情感認同。在互動過程中,教師需敏銳觀察幼兒的反應,適時給予引導和支持。這種深度互動不僅能促進幼兒對繪本內容的全面理解,還培養了其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傾聽·描述·創編”支架——敘事能力進階策略
(一)傾聽繪本故事,培養專注力
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要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適當的肢體動作,吸引幼兒注意力。通過變換聲調、調整語速來突出故事的重點和情感變化,讓幼兒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設置互動環節,如讓幼兒在聽到特定詞語時做出約定動作,保持積極參與。適時提出簡單問題,檢驗幼兒的理解程度,同時維持其注意力。鼓勵幼兒復述故事片段,加深記憶。循序漸進地延長故事時間,逐步提高幼兒的聽力持久性。這些方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傾聽習慣,也提升了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為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以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為例,教師在講述時可以模仿毛毛蟲的動作,并邀請幼兒每當聽到食物名稱時做出咀嚼的動作。閱讀結束后,引導幼兒按順序復述毛毛蟲吃過的食物,強化記憶。
(二)描述畫面細節,提升觀察力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和描述繪本畫面,是提升其觀察力的有效方法。教師要鼓勵幼兒仔細查看繪本插圖,注意人物表情、動作、環境細節等。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發現畫面中的隱藏元素或有趣細節。組織幼兒進行“找不同”游戲,比較相似畫面的微小差異。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話描述所見,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導幼兒關注色彩、線條、構圖等藝術元素,培養審美能力。組織小組討論,讓幼兒分享各自的觀察結果,學習他人的觀察視角。
(三)創編故事情節,激發想象力
教師要從簡單的續編故事開始,讓幼兒想象故事的后續發展。引導幼兒改變故事中的某個關鍵情節,探討可能的不同結果。鼓勵幼兒為故事中的角色創造新的對話或行為。組織“接龍講故事”活動,每個幼兒貢獻一個情節,共同創造新故事。提供一些關鍵詞或圖片,讓幼兒圍繞這些元素編織故事。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日常經驗融入故事創作中。通過角色扮演,讓幼兒即興創作對話和情節。
三、“模仿·創造·展示”支架——表現形式進階策略
(一)模仿角色表情動作,增強肢體表達
教師藥引導幼兒觀察故事人物的面部表情、肢體姿態,并鼓勵他們進行模仿。組織“表情猜猜猜”游戲,讓幼兒用表情表達不同情緒。設計“動作接力”活動,幼兒依次模仿并延展故事中的動作。利用鏡子幫助幼兒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提高身體意識。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表達故事情節,如模仿動物行走或表現天氣變化。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全面展現人物特征。通過這些活動,幼兒不僅增強了肢體協調能力,還提高了非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二)創造多元藝術形式,豐富表現手法
鼓勵幼兒運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繪本內容,有助于豐富其表現手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嘗試繪畫、手工、音樂、舞蹈等不同藝術形式。組織繪畫活動,讓幼兒用彩筆重現或延伸故事場景。指導幼兒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故事中的道具或角色。創作簡單的歌謠或韻文,概括故事主要內容。設計與故事情節相關的舞蹈動作,鼓勵幼兒用身體語言表達。利用簡單樂器創作故事配樂,增強氛圍感。組織小劇場表演,綜合運用多種藝術形式。鼓勵幼兒在藝術創作中融入個人理解和想象。通過這些多元化的藝術表現活動,幼兒不僅拓展了表達方式,還培養了審美能力和創造力。這種全方位的藝術體驗有助于幼兒形成對繪本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
(三)展示個性化作品,培養自信心
教師要定期組織“小小藝術家”展覽,展示幼兒基于繪本創作的繪畫、手工等作品。設立“故事接力棒”專欄,展示幼兒創編的故事續集。組織“繪本小劇場”,讓幼兒表演自己編創的繪本改編劇。舉辦“我的繪本”制作活動,鼓勵幼兒創作屬于自己的簡單繪本。在班級設立“每周藝術家”,重點展示一名幼兒的多件作品。邀請家長參與作品欣賞活動,增強幼兒的成就感。鼓勵幼兒互相評價作品,學會欣賞與表達。教師要給予及時、具體的正面反饋,強化幼兒的創作動力。
四、“評價·反思·優化”支架——表達效果進階策略
(一)同伴互評,培養欣賞能力
教師要組織幼兒以小組形式進行作品展示和討論,鼓勵他們互相評價對方的繪畫、講述或表演。引導幼兒關注同伴作品的優點,如色彩運用、故事創意或表演動作。教導幼兒使用積極、具體的語言進行評價,如“你的畫面很生動”“你的故事很有趣”。設置“小小藝術評論家”角色,讓幼兒輪流擔任,培養其觀察和表達能力。組織“最佳創意獎”評選活動,讓幼兒投票并說明理由。鼓勵幼兒在評價過程中提出建議,促進互相學習。通過這些活動,幼兒不僅學會欣賞他人作品,也培養了批評性思維和表達能力。長期實踐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評價習慣,增強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自我反思,促進表達提升
教師要鼓勵幼兒在完成繪本相關活動后,思考自己的表現。設計簡單的自評表,讓幼兒用表情符號或簡單文字記錄自己的感受。引導幼兒比較自己不同時期的作品,發現進步之處。鼓勵幼兒用“我覺得我做得好的地方是……”等句式表達自我評價。定期組織“我的成長故事”分享會,讓幼兒講述自己的進步歷程。教導幼兒設定簡單的提升目標,如“下次我要把故事講得更生動”。鼓勵幼兒在日記或畫冊中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過這些自我反思活動,幼兒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培養了自我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長期堅持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習慣,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三)教師引導,優化表達策略
教師的引導對優化幼兒表達策略至關重要。通過觀察幼兒的表達行為,能夠及時發現其優點和不足。教師要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建議。設計遞進式的表達活動,如從簡單描述到復雜敘述,逐步提高難度。利用提問技巧,引導幼兒深化思考,豐富表達內容。示范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如聲音變化、手勢運用等,拓展幼兒的表達技巧。適時給予具體、積極的反饋,強化幼兒的良好表達行為。創設多樣化的表達情境,如角色扮演、情境對話等,增強幼兒的表達能力。定期與家長溝通,共同制訂提升策略,形成家園合力。通過這些引導策略,教師不僅幫助幼兒改進了表達方式,還培養了其自主學習能力。持續的教師引導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表達習慣,為未來的學習和社交奠定基礎。
五、結語
研究通過“情境·敘事·表現·效果”四步進階策略,探索了繪本在提升中班幼兒多元表達能力中的應用價值。研究表明,繪本作為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語言、藝術和社會性表達能力。通過創設豐富的情境,引導生動的敘事,以及鼓勵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這種教學方法不僅符合《指南》的要求,還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教師應繼續深化對繪本教學的研究,靈活運用相關策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多元表達能力,為其終身發展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