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塑造教育趨勢2025》報告
此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塑造教育趨勢2025》(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25)報告。該報告深入剖析了經濟、政治、社會、技術和環境等趨勢對教育的影響,并探討了這些趨勢如何共同塑造教育的未來藍圖。此份報告聚焦“全球沖突與合作”“工作與進步”“聲音與敘事”以及“身體與心靈”四個趨勢主題展開,并結合相關跨領域主題進行分析,為全球教育領域的長遠發展戰略提供了思考與啟示。
(來源:上師大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日本:多胎家庭有望免交公立大學學費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道,2月7日舉行的日本內閣會議決定通過“大學學習支援法”修正案,規定養育3名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免交公立大學學費。修正案將提交至國會,如獲通過將于今年4月生效。根據上述修正案,3胎及以上家庭的子女就讀大學、短期大學(原則上為2年或3年)、職業技術學院時,將享受學費減免福利。這些家庭的子女若入學公立大學,政府每年的資助金上限為54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5萬元);若入學私立大學,資助金上限為7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36萬元)。除學費之外,政府還將提供大學入學費的補貼。這意味著多胎家庭的子女將有望免費入學公立大學,入學私立大學的費用也會大幅減少。
(來源:澎湃新聞)
法國:馬克龍再提縮短學生暑假時長,引發廣泛批評
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在上萊茵省科爾馬視察時再次提議,應該縮短國內學校的暑假時長,“以便讓每周課程更輕松、更有利于學習”。法國24小時新聞臺、《巴黎人報》等媒體報道稱,上述言論引發廣泛批評。法國教師工會秘書長維內蒂泰表示,在教育體系面臨嚴重問題的情況下,馬克龍談論假期時長問題無疑是避重就輕。據了解,法國學生的暑假時間為54天,低于歐洲平均水平,在歐洲國家中排名第27位。法國教育部長博爾內近日表示,2025年暑假時長不會改變,2026年暑假時長將取決于政府討論結果。
(來源:環球時報)
新西蘭:高校人工智能學位需求激增
近日,新西蘭多所高校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學生報名人數大幅增加,越來越多學生希望進入這一前沿科技領域學習,各大高校面臨人工智能學位需求激增的挑戰。為應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專業發展趨勢,新西蘭多所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積極布局,增加更多人工智能課程名額。新西蘭奧克蘭大學2024年首次開設人工智能研究生課程,計劃2025年擴大招生范圍;懷卡托大學增設人工智能碩士學位課程,預計2025年開始招生。
(來源:中國教育報)
英國:將在學校開展數字革命
英國教育部日前宣布,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為重點,在學校內開展數字革命,并制定一系列措施以推動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一是開發人工智能教學工具,助力學生享受優質教學資源;二是開展人工智能教師培訓,幫助教師有效運用人工智能工具,提高授課效率;三是運用人工智能工具幫助弱勢學生群體,為他們創造更多平等學習機會;四是開發學校數字服務,減輕校方的管理壓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美國:特朗普政府推進關閉教育部
當地時間2月4日,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兩位知情人士表示,美國特朗普政府已開始起草行政命令,以啟動裁撤美國教育部的程序。消息人士稱,該命令將指示教育部長制定一項計劃,通過行政行動削減教育部。特朗普還將推動國會通過立法來關閉該部門。特朗普表示,他希望他挑選的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讓自己失業”。據悉,這是特朗普履行競選承諾的最新舉措。在競選過程中,特朗普多次指出教育部是聯邦政府越權的標志,他主張讓各州管理學校。
(來源:央視新聞)
韓國:人口減少,部分小學新生“斷檔”
受出生率逐年下降影響,韓國小學新生數量持續減少,部分地區小學甚至出現一年級新生“斷檔”現象。據韓國《中央日報》2月4日報道,教育部門數據顯示,在主要城市光州,今年全市155所小學總共只招到9969名一年級新生,較去年減少1423人,平均每班僅20.4名學生。這些小學中,17所學校的新生數量不足15人,有一所學校甚至僅1人入學。教師組織根據韓國統計廳2023年發布的學齡人口數據推測,到2033年,韓國平均每班學生人數可能會從目前的21.1人降至9.3人。2060年,這一數字會進一步降至5.5人,再過十年則會降至2.7人。
(來源:新華社)
巴西:啟動實施“更多教師計劃”
巴西政府近日正式啟動實施“更多教師計劃”,將從教師選拔、師資分配、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和吸引大學畢業生等5個方面充實師資力量,重點提高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社會地位,推動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此計劃聚焦改善教師待遇、擴充師資隊伍、提升教育質量。具體措施包括為在職教師及教育學專業學生提供資金補貼、向師資短缺地區增派專業人員、支持教師參加以教學為重點的研究生課程、向公立學校教師發放辦公電腦等。巴西教育部門預計,230萬名教師將從中受益,4730萬名學生將得以接受更高質量教育。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