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服務平臺新學說近期發布了《2024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對過去十年中國國際學校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大陸市場獲各類授權認證的國際學校共計972所,在校生總數為49.6萬人。另外,截至2022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已經達到了105萬人。在國際化浪潮中,提供國際課程的民辦學校蓬勃發展,成為基礎教育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在這種背景下,民辦國際化學校應該如何定位自己?其角色和使命何在?對此,筆者有如下思考。
出大海,開新局
筆者曾與一位汽車行業的企業家朋友聊天,從他的口中得知:2024年,很多汽車企業都在忙著“出海”,東南亞、美洲、非洲、歐洲都是目的地。這讓筆者想起了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的那句話:中國汽車一定要走出去,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國外。由此可見,“不‘出海’,就出局”已成為企業家們的共識。
“出海”的動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國內的“內卷式”競爭太過激烈。例如,某汽車品牌要求供應商從2025年起降價10%,引起軒然大波。朋友說:“以前主要是教育卷,現在各行業都卷,企業尤甚。”二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前印著“中國制造”的商品廣受歡迎,現在則因一些原因而受到抵制。因此,把工廠建在海外,招聘當地工人,成為很多企業的選擇。
在這種形勢下,教育“出海”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朋友的孩子本來在公辦學校讀書,進入初中以后,他開始給孩子規劃走國際化教育道路,原因是:企業“出海”是中國全球化戰略的大趨勢,而“出海”的企業需要有國際視野和思維的管理人才,他們既要有中華文化的底蘊,又要熟知當地的風土人情。在這種情況下,出國留學大有可為,國際化學校也大有可為。
獨木橋,立交橋
筆者曾經跟一位師范大學的教授聊天,她非常遺憾地說:今天中國基礎教育內卷嚴重,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幸免。在這樣的生態中,沒有人是受益者——孩子苦,家長苦,學校苦,教師也苦。
問題如何解決?可以在其產生的系統層面求解,也可以試著跳出系統,去打開新的世界。出國留學,就是這樣一種選擇。
最近某AI軟件很流行,筆者在上面提問:“如果把國內高考比喻為‘獨木橋’,那么,出國留學應該是什么?”軟件給出的答案是:“多通道的跨海大橋。”筆者又要求:“用三個字來描述。”它回答:“立交橋。”并解釋道:立交橋有多個層面、多個方向的通道,就像留學有多種選擇、多條路徑一樣。
在筆者看來,隨著人工智能時代往縱深延伸,現有的教育體系與其的匹配度越來越低,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正在來臨。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去發展。在可預見的將來,國際化教育將備受關注。
看世界,看中國
一位朋友的孩子打算申請去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讀書,他不是很理解:“中國人去讀研究中國的專業,會有出路嗎?”筆者鼓勵他:“你的孩子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專業。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能滿足于站在中國看世界,還要學會站在世界看中國。”
作為教育者,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說,不要執迷于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別人,也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看自己。經常這樣訓練自己,形成思維習慣,看待問題就會更趨于理性和客觀。對于學生來說,選擇國際教育,就是換一個賽道,視野會大不同,認知也會大不同。
多樣化,創新源
基礎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很早就呼吁警惕“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然而,很多年過去了,這一現象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在生物進化的歷史上,一個生態系統的物種越多樣,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就越強。如果物種過于單一,當外部環境發生激烈變化時,系統就會面臨很大的危機。目前,我們正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行各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但學校教育在應試刷題的路上卻馬不停蹄。即便是各種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模式也少有創新。為此,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唐江澎呼吁:拔尖人才培養不是挑一堆會做題的學生提前做更難的題。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對此也有精辟的論述:創新來自于多樣化的大腦,多樣化的大腦來源于多樣化的教育,多樣化的教育來源于多樣化的行動。而多樣化的行動需要有多樣化的土壤、多樣化的政策、多樣化的教育實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定比例的民辦學校與國際化學校的存在,豐富了學校教育的種類,構成了基礎教育生態的多樣性。筆者長期在民辦學校工作,也一直在倡議“民辦教育就是應當做與公辦教育不同的教育,要做教育創新的排頭兵,要為教育生態的多樣性作貢獻”。參差多態,不僅是幸福的本源,也是創新的本源。
習相遠,性相近
筆者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還帶過幾屆初三畢業班。后來工作調整,轉而負責高中國際課程的管理。過程中,筆者有機會去美國考察其基礎教育。經過對中美兩國的基礎教育進行深入對比研究,筆者認為:兩種教育體制均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中國古人說: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表現出來的形態相差大罷了。教育同樣如此。好的教育不分國內、國外,舊時代、新時代,其在深層次上是相通的。
有一個詞,叫“全球本土化”,核心意思是“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操作”。在全球化進入新階段時,教育也需要經歷“全球本土化”的過程。筆者所在的上海平和雙語學校在高中階段引入IBDP課程之后,堅持由中方管理團隊來實施管理,外籍教師主要承擔英語學科的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中方團隊對國際課程有了深度理解,這一理解也延伸到了義務教育階段。我們把國際課程的理念運用到國家課程的實施中,強化了藝術教育、體育教育以及項目化學習、個性化培養、團隊合作、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等,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
教育夢,強國夢
國際化學校的蓬勃發展不僅為學生求學提供了多元化的出路,也哺育了一大批本土的教育從業者。其中很多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與國際同行相比毫不遜色,他們在國際課程的平臺上大顯身手。以IB課程為例,根據國際文憑組織(IBO)2024年公布的數據,全球共有來自138個國家和地區超過5000所IB成員學校,其中,中國大陸有近300所。在一份非正式的全球IB學校榜單中,中國有27所學校位列前100,其中香港21所、內地6所。假以時日,內地上榜的學校會越來越多。
胡潤百學從2023年開始做全球私立高中的排行榜,上海平和學校很幸運連續兩年在這份榜單中位列亞洲第六。作為校長,筆者的愿景是構建基礎教育的中國敘事體系,相信包括平和在內的一大批中國本土學校的教育實踐一定能夠贏得國際同行的認可與尊重。
作為教育者,我們既有教育夢,也有強國夢。“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曾經說:“魚在水中看不清整個地球。人類走出大氣層進入星際空間會大開眼界。今天看中國的任何問題都要從世界這個大視野的角度。光從中國角度是什么也看不清的。”先生的話語,在今天看來,依然是真知灼見,雖時代變換,卻歷久彌新。
(作者系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