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海林辭去上海師范大學教職,只身來到崇明島上,想要創辦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學校——不被“雞學”裹挾,不急于求成,而是遵循孩子們的天性開展教育,與生活結合,給予他們積淀和成長的時間與空間。十年過去,在激烈的國際教育競爭中、在艱難的民辦教育賽道上,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以下簡稱“新紀元”)始終堅持辦一種“緩慢而優雅的教育”,一如李海林最初的愿望。
教育應該是“滋養”,而不是“修正”
從事教育工作40余年,李海林先后在公辦中學、教育行政部門、高等院校和民辦國際化學校任職,對于各類教育的情況了解頗深。在他看來,當下的教育存在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讓學生適應學校”。“學校是固定的,學生是多元的,如何讓他們適應我們的學校?通常的做法是:凡是學生身上符合學校要求的,則予以鼓勵;凡是學生身上不符合學校要求的,則予以‘斧削’。”李海林將這種教育稱為“修正型教育”,他認為這是不正確、不合理、不符合人性的。而他的目標,是創辦一所適應學生的學校,以“滋養型教育”促進學生“以一個完形形態成長”。
“國際課程和教育形態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個性化’。我們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為他們設計自己的教育道路和人生道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李海林從不允許新紀元參與國際化學校之間的“惡性生源競爭”,他認為,這樣會把自己逼迫到一條很狹窄的路上。為此,在挑選學生時,相比成績,他們更看重的是學生是否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思想。而新紀元的教育,也始終致力于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思想。
在新紀元,學生們擁有豐富的課程選擇。“心靈滋養課程”“國學課程”“森林課程”等多維度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與機會。其中,“森林課程”是利用崇明島上豐富的森林、田野、濕地、海灘等自然資源開設的一門活動體驗課程,其主要特點是帶領學生投身戶外,讓學生發現自然、感受自然、觀察自然、探索自然。在這門課上,學生們會觀察天氣、記錄溫度,會種植蔬果、飼養動物,會學習“鳥語”、野外徒步,還會探索樹葉變色的奧秘……據李海林介紹,學校有一個占地50畝的農莊,學生們可以在里面體驗播種、松土、除草、捉蟲、收獲的全過程。
“進入九年級后,我們就沒有班級概念了,只有課程概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課表,所有學生都走班上課。”李海林特別強調,“在新紀元,學生可以隨時退出選修課并重新選擇。我們認為,選修課的功能就是讓學生嘗試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其所長和興趣點在哪里。”在這樣的理念下,學生選起課來毫無顧慮。“曾經有一個學生,對未來很是迷茫,不知道該干什么,也沒有什么感興趣的事情。來到我們學校后,他嘗試性地選修了‘西洋歌劇’課,沒想到特別喜歡,最終考入了伯克利音樂學院戲劇專業。”這樣的事例,在李海林的記憶中還有很多。
在課程之外,為適應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未來規劃,新紀元還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畢業,學生擁有多次選擇的機會。無論想走國內升學路徑,還是想接受國際教育,在這里,都能獲得支持。“理論上,我們的學生大概有64種可選擇的發展方向。”李海林說,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多軌制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無限的發展可能。
學校管理要“堅定”,也要“和善”
作為一所國際化學校,新紀元在管理上似乎有些“落伍”:在這里,學生不被允許染五顏六色的頭發、戴千奇百怪的飾品,教師則必須著正裝、穿皮鞋、化淡妝。就連李海林自己都說,“我們是一所比較成熟且偏保守的學校”。但“成熟”與“保守”并不意味著“傳統”,而是代表著李海林對于學校管理的準則和底線,即他口中所謂的“堅定”;同時,也蘊含著李海林對于理想學校的追求——不以“新潮”為目標,而致力于營造濃厚的學術氣息。
“教育的目的是‘揚善’,嚴格的要求為的也是‘揚善’。但‘揚善’要講究度,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神’,而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心理需求。”為此,李海林一直主張要從“學生視角”出發去開展教育,致力于將新紀元打造成一所符合人性的學校。“我認為,在開展任何教育活動時,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學生的喜好,接下來再考慮正當和正義,兩者都不可缺少。學生不喜歡,再正確、正當的做法都毫無意義;而如果學生喜歡卻沒有正當性,我也不會做,正當性應該是結果。”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李海林常常追問自己:我們做的事,學生喜歡嗎?學生看到了什么?學生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得到了什么?
新紀元的校園中,隨處可見“以學生為中心”的痕跡。大樹上的小木屋、草坪上的玩偶、墻面上的涂鴉……無不彰顯著學生的喜好。校園建設的每一個細節里,都凝結著李海林對于學生的細心和愛心。就連學校餐廳里鋪設的地板,都是李海林精挑細選的。“我認為,餐廳里的地板,首先,需要防火;其次,不能油膩;最后,要保持溫暖。黑乎乎、冷冰冰是絕對不可以的。為此,我跑了很多所學校,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有一天,看了幾所學校后我有些累了,就在肯德基吃了個午飯。偶然間發現,店里的地板不正符合我們的要求嗎?果不其然,鋪上后學生喜歡得不得了。”李海林對此感到很欣慰。
校園建設之外,新紀元的教育活動也處處遵循學生的天性。例如,學校有一個項目叫“千萬閱讀”,即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在校期間需要閱讀1000萬字的中英文文章。但這件事不能以強硬的手段推進,否則會讓學生反感。于是,李海林想出了一個“奇招”:每月對學生的閱讀量進行考核,評選出閱讀量最大的20名學生,給予免費的大餐獎勵。“‘好吃’是孩子們的天性,看到別人吃上了‘大餐’,其他學生也會爭先恐后地閱讀。”李海林還將類似的措施運用在了其他方面。“新紀元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我們的很多學生在周末回家后都會有戀家心理,返校時難免會情緒低落。為了撫慰他們的情緒,每周日晚,學校的食堂都會特供牛排大餐,限量300份,先到先得。”李海林介紹,自從這一舉措實施后,學生們每周日都期待能夠回到學校,甚至會催促家長早點送他們。這就是新紀元管理的“和善”與“彈性”。
師資建設重“穩定”,亦重“優質”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這在教育領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對于民辦國際化學校而言,作為“本源”的師資,卻成了辦學中一個普遍存在的“痛點”。“一方面,民辦國際化學校的師資沒有固定的來源。我們會招聘一些有著海外留學經驗的教師,但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師職業培訓;而國內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又難有國際視野。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編制,且職業晉升通道不夠順暢,民辦學校的教師流動性較大。”對于這一問題,李海林有著清醒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民辦國際化學校如何吸引并留住一些優秀的教師?李海林認為方法有兩種:一是讓教師在專業上有前程,二是讓教師在經濟上有甜頭。“民辦國際化學校在這方面可用的手段很少,因此更要注重將這些手段真正落實到位。”
一直以來,新紀元都特別注重教師的專業成長。這里的教師們被劃分為職初教師、骨干教師和卓越教師三大類,每一類教師都能得到系統的培養。以職初教師為例,學校的要求是:一年入軌,三年成型,六年達到境界。“一年入軌,即掌握基本的教學常規和管理常規;三年成型,即在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輔導等方面打好基礎;六年達到境界,即教學質量有了質的飛躍,教學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李海林如是說。為了幫助青年教師成長,新紀元開展了“青藍工程”“教學大賽”“人人曬課”等一系列活動,李海林自己也從不吝嗇傳授經驗。在學校前不久啟動的第九屆教學大賽上,李海林就以首席課程專家的身份,為全體教師做了一場主題講座。
讓每位老師都有前程、都能體面地生活,是李海林心目中“理想學校”的一個標準。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專業上的發展之外,對教師的經濟支持也必不可少。在這方面,李海林奉行“多勞多得”的理念。據他介紹,新紀元的工資結構主要包括固定工資、課時工資和獎勵工資三大部分。“對于專業能力特別強的教師,我們會給他安排更多的課時,這樣一來,他的總工資自然就會提高。”在此之外,新紀元還設置了校齡工資,從教師入校的第二年開始計算——教師每在學校多工作一年,每月就能多收獲一筆不菲的校齡工資;如果中途離開學校再回來,校齡就要從零開始計算。
在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下,新紀元的師資保持在了一種相對穩定的態勢。而李海林自己,也已在新紀元待了整整十年。“如果有一天我要離開,也必須是在將學校辦好的情況下,這是我作為一個校長的職業道德。”對于學校的未來,李海林還有著很多的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