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基于中國知網,采用CiteSpace從發文量、作者、關鍵詞等維度展開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結果發現:關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研究的成果數量逐年增長,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但核心研究力量較為分散,還處于研究早期階段,熱點集中于教學能力、高校教師、提升路徑等方面。未來需深化理論研究,加強實踐探索,拓寬研究領域,特別是在評價體系及跨學科研究上應有所突破,以推動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師能力;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3-0093-04
Research Status and Hotpots Analysis of Teachers’ Competence
in Curricular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
Ke Guofeng
(Guangdong ATV College of Performing Arts, Zhaoqing 526061)
Abstract: Regarding teachers’ competence in curricular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NKI, a visualization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CiteSpace from dimension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authors, and keywo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eachers’ competence in curricular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making it a research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core research forces are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the research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The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teaching abilit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promotion paths, etc.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oretical research, strengthen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broaden the research field. In particular, breakthroughs should be made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competence in curricular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ar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mpetence;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1]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第一責任人,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教師能否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高效地完成課程思政的育人任務,關鍵在于他們是否具備相應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發揮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關鍵在于教師的參與、重點在于教師的引導、難點在于教師的突破。
自2016年課程思政概念正式提出以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呈現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相關研究成果也陸續出現。特別是《綱要》出臺后,我國學者對高校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熱情空前高漲,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研究成果日趨豐富。但相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主題,聚焦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研究相對較少,為了全面掌握自課程思政概念提出以來,我國關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研究情況,筆者采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工具,對發文量、作者、關鍵詞共現及突現等,繪制知識圖譜并展開分析,以期為深入研究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研究方法
基于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檢索數據,關鍵詞設為“課程思政”和“教師能力”,時間截取“2016—2023年”,共檢索到文獻387篇,其中北大核心和CCSCI期刊發文量為38篇。采用相同的方法,用關鍵詞“課程思政”展開檢索,共檢索到文獻50 929篇。從檢索情況看,聚焦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尤其是高質量的核心期刊發文量有限,說明學術界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養尚未給予充分的關注和重視。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為CiteSpace 6.3.R1。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賽爾大學陳超美教授利用Java編程語言開發的信息可視化軟件,是一款功能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2]。將CNKI檢索到的387篇文獻導入CiteSpace進行數據轉換后,運行其可視化分析功能,從發文量、作者、關鍵詞等維度生成可視化知識圖譜,進而展開分析與研究。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發文量分析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之后,開始有學者關注并展開課程思政研究。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20年教育部印發《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黨和國家對于課程思政越來越重視,學者的關注越來越多,產生的研究成果就越來越豐富。自2016年開始有了第一篇關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研究文獻,從2016—2018年都只有少量的文章發表,直到2019年之后關于教師課程思政的成果持續增長,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見圖1。
(二)作者分析
通過CiteSpace對作者及合作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形成作者合作共現圖,如圖2所示,共有77個節點(N),這些節點代表不同的作者。可以看出,節點大小差不多,沒有特別突出的節點,說明關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主題研究并未出現突出的核心作者。作者與作者之間連線相對簡單,粗細差不多,表明關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文章作者之間沒有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以個人研究為主。網絡密度(D)值為0.009 8,這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數值,表明整個合作網絡的緊密程度不高,這意味著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并不頻繁,以及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有限。
(三)關鍵詞共現分析
運用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形成關鍵詞共現圖。共現圖中的每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以歷史年輪的方式顯示,節點越大表示此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多,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關鍵詞之間的連線越多越復雜,則表示與此關鍵詞相關的研究問題多,研究的活躍度高,是熱點問題。關鍵詞之間的連線越粗,則表示關鍵詞之間關系越緊密,關聯度越高。如圖3所示,以節點最大的“課程思政”為中心,各熱點關鍵詞之間交叉關聯、緊密聯系,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這表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研究的熱點為:教學能力、高職院校、高校教師、立德樹人、育人能力、教師、提升路徑、能力提升、專業教師等。
(四)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意味著有關問題在什么階段受到學者的關注,持續的熱點時間是多長,即不同的時間段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內容是什么。運用CiteSpace形成關鍵詞突現圖(見圖4)。將Y設置為0.2,共獲得8個突出關鍵詞,它們分別反映了從2016—2021年間教育研究的動態變化。其中,課程思政與教師能力的研究在2016—2020年間受到廣泛關注,凸顯出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隨后,協同育人成為2017—2018年的研究熱點,這說明教育合作的重要性。有關高校教師的研究在2018—2019年間興起,說明研究者開始關注教師素質與職業發展。從2019年開始,提升青年教師能力和路徑成為研究焦點,持續至2021年,同時專業課和醫學教育的研究相繼成為熱點,反映出教育領域對專業性和實踐性的重視。
三、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基于CiteSpace對知網檢索到的387篇關于“課程思政”和“教師能力”領域的文獻進行深入的可視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從研究趨勢上看。自2016年出現第一篇文獻以來,有關研究成果數量呈現逐步上漲的趨勢。特別是2019年以后,隨著國家相關制度與政策的發布,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共經歷了三個階段成為研究熱點。第一階段是初期萌芽階段(2014—2016年),2014年上海教學指導委員會率先展開課程思政的改革試點,標志著課程思政理念的萌芽。第二階段是研究起步階段(2016—2018年),2016年出現第一篇相關文獻,這標志著課程思政教師能力研究的起步。第三階段是研究發力階段(2019年至今),2019年,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研究真正發力,文獻數量大幅增加。這與課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進、黨和國家對思政教育的重視以及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有關。隨著課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和實踐經驗的不斷豐富,關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研究持續開展,成為當前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
2.從研究力量來看。盡管研究成果數量日益增長,但不管是作者還是研究機構,文獻發文頻次少,研究力量相對分散,以個人研究為主,缺乏核心研究團隊和學術領軍人物,尚未形成緊密的學術共同體。如果一個研究領域沒有形成突出的核心作者,這表明該領域還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尚未形成廣泛的合作網絡。
3.從理論發展來看。研究范圍在不斷拓展,從宏觀的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內涵、邏輯、價值研究到微觀的某個學科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構建,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提升,從高校教師到聚焦青年教師、專業教師群體的研究,但目前仍較為薄弱,深度和廣度都還不夠,還需要更多跨學科的視角和系統性的研究來夯實理論基礎。
4.從關鍵詞熱點來看。通過關鍵詞共現和突現分析,識別了教學能力、高職院校、高校教師、立德樹人、育人能力、提升路徑、專業教師、思政意識等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如趙學琴在《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及其提升策略的學理分析》[3]中指出,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主要是目標設計、元素挖掘、元素轉化、元素融入及效果評價能力;劉清生在《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4]中提出,高校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但是存在著理念缺乏、責任淡薄、能力欠缺的問題,提升路徑需要通過強化“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念,增強內容融合、方式方法和提升教師自身素養;王麗團隊在《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建議》[5]中分析了調查研究的情況,并提出了提升建議。但是總體上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評價不多,對新時代“大思政課”背景下教師能力的要求不多,實證研究也不多、不夠深入。
(二)展望
基于上述的分析與總結,基于課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研究的發展,針對當前研究的發現和現狀,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
1.深化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論研究。目前,關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研究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理論體系尚不完整。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推動跨學科融合,借鑒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為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培養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致力于構建一套全面、系統、科學的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理論體系,明確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內涵、結構、培養途徑和評價標準,以增強研究的理論深度和系統性,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為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導和支持。
2.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實踐探索。鑒于當前研究者和研究機構之間合作不夠緊密,未來的研究應著重于建立和加強研究者和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穩定的研究團隊,推動研究的深入開展。關注課程思政的實踐應用,通過合作實現教師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中的經驗交流、有效做法的學習與借鑒、研究資源與實踐機會等方面的共享,分享研究成果,促進實踐探索的交流和創新,形成可操作的實踐指南,促進彼此的成長和進步,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推動整個課程思政教師能力研究領域的進步。
3.拓展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研究領域。一方面,加強關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評價的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課程思政能力評價體系,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納入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完善評價機制,激發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密切關注國家教育政策的變化和發展趨勢,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從而積極探索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新途徑、新方法,推動實踐創新。此外,對特定學科或專業領域的教師實施課程思政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采用案例教學、項目驅動、行動研究等方法,探索如何在不同學科背景下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升不同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DB/OL].(2020-05-2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2版.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2.
[3]趙學琴.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及其提升策略的學理分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3):10-13.
[4]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12):91-93.
[5]王麗,李雪,劉炎欣,等.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建議[J].高教探索,2021(9):67-74.
作者簡介:柯國鳳(1979—),女,漢族,廣東茂名人,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學、職業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