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逐步從傳統的知識灌輸模式轉向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的實踐性教學模式。作為一線教師,深入探討體驗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策略,對于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直接經驗和個人體驗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強調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做中學”來獲得知識和技能。這種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直觀的認知和深刻的情感體驗。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體驗式教學逐漸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它既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又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體驗式教學具有主體性、情境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是主動參與者和親身體驗者,通過真實或模擬的情境獲得學習機會,在具體實踐中形成認知和情感體驗。
體驗式教學應遵循主體參與、生活關聯、活動引導和整體發展等基本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通過多樣化活動促進學生發展。
在認知層面,體驗式教學通過直接體驗加深知識理解,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獲得感性認識,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情感層面,通過真實情境激發情感共鳴,使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在能力層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驗式教學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體驗式教學的價值還體現在它能促進師生關系的改善,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生態。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鮮明的育人導向,既注重知識傳授,又強調品德培養和法治意識的形成,要求將知識學習與道德實踐緊密結合。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形象思維特征,知行統一意識較弱,需要通過具體實踐活動來加深理解和認識,這與體驗式教學的理念高度契合。
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持續的體驗和實踐來達成。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設計真實的問題情境,注重情感因素的融入,為學生提供深度體驗的機會。
整合運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擬、小組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社會調查、主題活動、服務學習等方式開展實踐探索,并注重通過討論和反思促進內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角色扮演要注重角色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讓學生通過扮演不同角色體驗不同立場和觀點;其次,情境模擬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設置具有一定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再次,小組探究要明確任務目標、合理分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最后,社會實踐活動要精心設計,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實體驗。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及時的總結和反思,幫助學生將體驗轉化為內在的認識和行為準則。
有效整合校內課程資源,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環境;同時拓展家庭教育資源,建立社區實踐基地,創造社會服務機會。
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家長參與評價,關注學生在知識掌握、情感態度、行為表現和能力發展等方面的整體表現。
注重情境設計的真實性和生活化,強化體驗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優化教學流程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確保教學活動扎實有效。具體而言,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第二,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設計適合學生特點的體驗活動;第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注意課堂時間的合理分配;第四,準備充足的教學資源,為體驗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五,制定詳細的教學預案,包括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只有做好充分的課程設計,才能保證體驗式教學的順利開展和預期目標的實現。
加強教師對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提高課堂組織管理能力,培養對學生個體差異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
積極拓展教學資源渠道,加強校內外資源的有效聯動,創新資源利用方式,為體驗式教學提供豐富的支持。在資源整合方面,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設施和設備,如多媒體教室、圖書館、活動場所等;其次,積極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如社區服務中心、文化站、法制教育基地等;再次,爭取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邀請相關人士走進課堂,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體驗機會;最后,善于運用網絡資源,合理利用各種教育平臺和數字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多方面的資源整合,為體驗式教學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此外,還要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理論指導下不斷探索實踐。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和課程要求,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真正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育人目標。
(作者單位:山西省霍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