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需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教師應將“以人為本”作為教學理念的核心,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使其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以應對課堂教學面臨的諸多挑戰。本文將嘗試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進行深入探討,提出具體改進建議,以期為未來的教學實踐提供更多選擇和可能。
一、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變化
(一)課程性質與定位的革新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往往被視為輔助性課程,其重要性往往被其他學科所掩蓋。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道德與法治課程被賦予更重要的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地位。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知識傳授,還要強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的培養。課程的定位也更加明確,即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思維和法治意識,使其成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新時代少年。
(二)課程理念的轉變
新課標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在理念上實現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根本轉變。這一轉變意味著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探究實踐來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鐚W科整合的理念也被引入課程中,通過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思維能力。
(三)課程內容的更新
在課程內容方面,新課標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更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需求,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提高。同時,課程還應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和問題解決來提高自身素質。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二、基于新課標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思考
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緊密貼合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感悟等。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法庭環境中體驗法律的莊嚴與公正,了解法律的程序與規則。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沖突案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道德規范的理解與認同??傊@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在情境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中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為例,在課程的開始,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一些公共場所的圖片或視頻,如公園、圖書館、電影院等,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這些公共場所的經歷。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如“在這些地方,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公共秩序”“如果看到有人不遵守公共秩序,你會怎么做”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考。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程序與規則,教師可以設計模擬法庭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一些簡單的法律案例,如亂丟垃圾、插隊等,讓學生扮演法官、檢察官、辯護人、被告等角色。在模擬的法庭環境中,學生將親身體驗法律的莊嚴與公正,了解法律程序與規則。模擬法庭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了解不同角色的立場和觀點。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的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和體會,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維護法律尊嚴。通過反思和總結,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加強實踐教學,注重體驗教育
新課標明確指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實踐教學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等,讓學生感受法律的威嚴與力量。教師還可以設計一系列道德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環保行動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觀念和法治信仰,實現道德素質與法治意識的全面提升。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中的“自由選擇課余生活”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實踐活動。例如,設計“小小志愿者”活動。在活動初期,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討論,確定志愿者服務的方向和具體內容。教師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和能力,選擇環保、助老、幫困等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服務內容。例如,在環保方面,學生可以參與社區垃圾分類的宣傳和督導工作;在助老方面,定期到養老院為老人表演節目、陪伴聊天;在幫困方面,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捐贈書籍和學習用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分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活動。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安全問題,進行安全教育,并制定應急預案。教師還需要簡短地介紹與本次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志愿服務條例、公共場所的行為規范等。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白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也需要遵守法律法規以及尊重他人。另“小小志愿者”活動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家校社三方的共同參與和支持。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社區座談會等形式,與家長和社區溝通合作,共同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家長可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如陪同參與、提供交通工具等;社區則可以提供實踐場地和資源,如養老院、圖書館等??傊辛思倚I缛降闹С郑瑢W生的課余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
(三)鼓勵自主探究,培養學習習慣
自主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通過布置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內涵和價值。這種教學策略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更自信和從容。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中的“古代科技,耀我中華”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項自主探究任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搜集資料。例如,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翻閱《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追尋古代科技發展的脈絡;而對科技感興趣的學生,則深入科技類網站或圖書館,挖掘某一具體技術的詳細資料。資料搜集完畢后,學生需要獨立進行閱讀和理解。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仔細閱讀搜集到的資料,還要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這些古代科技成就。這一步驟旨在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并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解。在理解和復述的基礎上,學生需要自主整理和歸納所學內容。學生可以制作思維導圖、時間線或者小報,將古代科技的發展歷程、重要成就以及影響進行系統的梳理。這一步驟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歸納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完成練習題、撰寫心得體會等方式,檢驗自己對古代科技的了解程度。
(四)組織互動討論,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講授模式,互動討論是重要一環。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互動討論,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爭議的話題或者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通過交流觀點、分享經驗、碰撞思想,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內涵和意義。同時,互動討論還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和富有成效。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中的“弘揚優秀家風”為例,在課程的開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是否還需要傳統的家風”,通過這個話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讓學生開始思考家風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接下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圍繞“家風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有多大?”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在小組內,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看法,并通過討論來深化對家風的理解。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上臺分享他們的討論成果。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有機會聽到來自不同小組的見解和思考,進一步拓寬視野。教師可以通過點評和引導加深學生對家風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全班學生對該問題的深入思考。在課程的最后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員角色,模擬家庭中的場景,體驗家風傳承的過程。這種活動方式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家風的內涵和價值,還可以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家風傳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以上互動教學策略的實施,“弘揚優秀家風”這一節課的教學不再是單調的講授過程,而是變成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互動過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促進跨學科融合,拓寬教學視野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變革愈發重要。其中,跨學科融合成為拓寬教學視野的關鍵。教師需要跳出傳統的單一學科框架,將道德與法治與其他學科如歷史、語文、音樂等緊密相連。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在多維度的知識體系中深化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還能激發創新思維,培養綜合素質。這樣的教學方法變革,無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促使教師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和目標。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中的“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為例,與歷史學科的融合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的歷史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了解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做的英勇斗爭。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述,學生能夠感受那個時代的艱辛與不易,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語文學科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表達平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如革命詩歌、英雄事跡等,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寫作練習,讓學生用自己的筆觸表達對英雄的敬仰和對未來的期許。這種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還能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音樂學科也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注入新活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革命色彩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和堅定信念。通過學唱這些歌曲,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的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鐚W科融合教學策略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不斷探索和實踐,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堅定理想信念的新時代青少年。
(六)過程與結果并重,實現綜合評價
新課標明確指出,評價應當兼顧過程與結果。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和作業完成情況,更要深入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合作精神等,都是評價其學習狀況的重要因素。這種轉變,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因此,實現過程與結果的并重,是新課標下教學評價的重要方向。
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重要手段,其地位不容忽視。但是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一指標,除了簡單的分數比較,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技巧以及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深入分析學生的試卷,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哪些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從而在教學上作出相應的調整??荚嚦煽冎皇潜揭唤?,學習過程才是需要教師重點關注的。為此,教師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堂參與度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指標。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了解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討論、是否勇于提出問題、是否樂于分享自己的見解。對于那些表現活躍、思維敏捷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而對于那些相對沉默、缺乏自信的學生,教師則需要通過個別指導、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作業完成情況同樣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作業不應局限于傳統的書面作業,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實踐作業、探究作業等。通過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批改作業時,教師不僅要關注答案的正確性,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解題方法以及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所展現的合作精神和責任感。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標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指明了改革方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深入創新與實踐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還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適應新時代學生的需求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