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中具有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價值。然而,當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實踐教學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教學形式化;紅色資源利用不充分,實踐教學基地匱乏和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因此,在紅色文化的背景下,“綱要”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要注重開展紅色主題活動,創新實踐教學形式;加強紅色文化實踐基地的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關鍵詞:紅色文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道德規范教育為主要內容[1]。而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素材,通過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他們的理想信念。《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課程,承擔著傳授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思維和塑造價值觀念的重要任務,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教學的環節,導致學生對課程缺乏興趣。紅色文化背景下的實踐教學改革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遺址、舉辦紅色文化活動等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理解社會、認識社會,為未來的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紅色文化資源在“綱要”實踐教學中的價值
紅色文化資源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實踐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僅能夠豐富“綱要”課程的教學內容,讓歷史課堂更加生動、具體,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懷。
(一)豐富“綱要”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將這些紅色精神融入“綱要”課程的實踐教學中,讓課程不僅僅只停留在歷史敘述層面,還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這些精神的實際意義,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另外,傳統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模式往往是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重要人物的事跡以及歷史進程中的重大轉折等內容。然而,這種長時間的課堂講授方式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課堂上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現象。對于那些對歷史原本就不太感興趣的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更是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而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實踐教學中,讓他們親身走進充滿歷史魅力的場所,可以使他們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二)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頑強的革命精神、健康的革命意志、堅定的政治信仰等充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2]。從古老的革命遺址到莊嚴肅穆的紀念館,從銘刻歷史的烈士陵園到振奮人心的紅色文藝作品,每一處紅色文化資源都蘊含著深厚而熾熱的紅色基因。
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實踐教學中,學生們可以通過實地參觀革命遺址,親身感受當年革命先輩們戰斗和生活的場景,體會到他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堅定決心。在紀念館里,豐富的歷史文物、詳實的史料記載和生動的影像資料,能夠讓學生們更加全面地了解紅色基因所代表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舍生忘死的愛國情懷。通過欣賞紅色文藝作品,學生們可以在藝術的感染下,深刻領悟紅色基因中蘊含的偉大力量,進一步激發其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下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實踐教學面臨著一系列挑戰,這些問題不僅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與廣度,更影響著學生對近代中國歷史的全面理解和歷史素養的培育。
(一)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教學形式化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與多樣性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過度依賴于傳統的講授模式。在這種傳統模式下,教師通常站在講臺上,以單向的知識輸出為主,通過口頭講解的方式向學生傳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相關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往往缺乏對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引導和有效激發。
另外,當前部分高校雖然安排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環節,但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發揮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在很多情況下缺乏精心設計和組織,只是為了滿足教學要求而進行,并未真正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成長發展。學生們在參與實踐活動時,往往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參與,缺乏內在的動力和熱情。例如,在參觀革命遺址時,很多學生只是在遺址前拍照留念,然后就匆匆離開,沒有認真聽取講解,也沒有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歷史意義和價值。這種停留形式的實踐活動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也無法讓學生真正深入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
(二)紅色資源利用不充分,實踐教學基地匱乏
紅色資源為“綱要”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但是當前部分高校對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夠深入。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缺乏系統的紅色文化資源培訓,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僅停留在表面。他們可能只知道一些著名的紅色景點和歷史事件,但對于紅色文化資源背后的深層次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精神價值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這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無法將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有效地融入教學內容中,難以通過生動的講解和引導,讓學生深刻領會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意義和教育價值。
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缺乏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相關的實踐教學基地。許多學校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資源整合困難以及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未能建立起足夠數量的實踐教學基地。這使學生們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時,缺乏實地參觀、考察和體驗的場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革命斗爭時期時,如果沒有相應的革命遺址或紀念館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們就難以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艱苦斗爭環境和偉大精神,只能通過書本上的文字描述和圖片來想象,難以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缺乏實踐教學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實踐教學的有效組織和指導。這些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對于如何設計和開展生動、有效的紅色文化實踐教學活動缺乏深入的探索。部分教師不了解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和策略,甚至認為理論教學是教學的核心,實踐教學只是輔助手段,可有可無。這導致他們在教學安排中給予實踐教學的時間和精力較少,無法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獨特作用。
在師資隊伍中,“綱要”課程大部分以理論教學的教師為主,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理論教學教師在學術研究和理論教學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實踐經驗方面相對匱乏,這種師資隊伍結構不利于實踐教學的開展。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能夠將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親身經歷和感悟融入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生動的案例和經驗分享。然而,由于師資隊伍中缺乏這樣的教師,學生在實踐教學中難以獲得全面、深入的學習體驗,難以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知識和精神內涵,也難以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紅色文化背景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在紅色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探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的改革之路,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更是培養新時代青年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關鍵所在。
(一)開展紅色主題活動,創新實踐教學形式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承載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其有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3]。高校紅色主題活動的開展,是將紅色資源融入“綱要”實踐教學的一種創新形式。
首先,開展紅色文化體驗活動。例如,可以精心策劃重走長征路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革命先輩們所經歷的饑餓、疲憊與困境,更加真切地理解他們的艱苦生活。還可以組織模擬革命戰爭場景的活動,通過還原歷史上的著名戰斗場景,讓學生們扮演不同的角色,親身參與到戰斗中,感受戰爭的緊張與激烈,體會到革命先輩們在槍林彈雨中的勇敢無畏和無私奉獻。通過這些體驗活動,學生們不再僅僅是從書本上了解歷史,而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刻地感悟到革命先輩們的偉大精神;其次,舉辦紅色文化主題展覽。展覽內容包括珍貴的歷史圖片、具有歷史價值的實物以及詳實的文獻等。這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中那些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和英雄事跡,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后,鼓勵學生大力開展紅色文化創意活動。高校可以引導學生創作紅色主題的繪畫作品、用書法書寫革命詩詞、名言警句或者自己創作紅色主題歌曲,激發學生對紅色歷史的思考和探索。
通過開展紅色文化體驗活動、舉辦紅色文化主題展覽以及鼓勵紅色文化創意活動,不僅豐富了實踐教學形式,而且使學生在參與中更好地掌握“綱要”課程知識,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傳承紅色基因,推動實踐教學邁向新高度。
(二)加強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斷完善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可以推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首先,加大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投入,這不僅僅意味著資金上的支持,更包括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以及政策資源的全方位傾斜。通過投入更多的資源,可以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基地的硬件設施,比如升級教學設備、改善學習環境,確保學生能夠在一個安全、舒適且高效的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同時,要建立健全的實踐教學基地管理制度,明確基地的運作流程、職責分工以及安全保障措施,確保實踐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其次,建立一批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這要求高校積極與當地的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具有豐富歷史教育資源的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讓這些單位能夠為實踐教學提供穩定的支持和保障;最后,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要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親身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深邃,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和影響,從而在實踐中加深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構建全面的實踐教學保障體系,為學生提供具有典型意義的綱要課程實踐基地,能夠豐富學生們的實踐經歷,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知識基礎、文化底蘊、思維能力和閱歷等都直接影響著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主導作用的發揮[4]。全面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關鍵在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首先,加強教師培訓是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要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相關的培訓課程,這些課程應涵蓋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方法技巧以及最新發展趨勢。通過系統的培訓,幫助教師深化對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的認識和理解,掌握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能夠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其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的實踐活動,提升其實踐教學能力。教師應被鼓勵走出校園,參與到紅色文化項目的實際工作中去,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才能在未來的實踐教學中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此外,要引進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這些教師往往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他們的加入能夠為實踐教學帶來新的視角和方法,有效彌補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不足;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師激勵機制。如設立實踐教學成果獎、提供實踐教學研究經費等,激發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通過加強教師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引進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建立合理的教師獎勵機制等,不僅能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還能提升整個教育體系實踐教學效果。
結語
在紅色文化背景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實踐教學改革路徑的探索,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對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與有效利用的生動實踐。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僅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和體驗中,深刻感悟到中國近現代史的波瀾壯闊和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還激發了學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深化了他們對國家歷史的認知,進而提升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在新時代,要持續推進實踐教學改革,不斷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徑,讓紅色文化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堂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更大的力量。
本文系1.貴州大學本科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知信行統一”導向下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評價改革》(項目編號:XJG2024061);2.貴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項目《貴州紅色資源與高校黨、團日活動結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DZX20220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徐黎.四川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10):34-38.
[2]王蕊,王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探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2(05):86-89.
[3]赫桂榮,楊昊霖.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24,(12):35-37.
[4]魏汝英.發揮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主導作用[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5,38(06):124-125.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