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團化辦學是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而“集團教研”是促進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它旨在通過集團學校的共融共建共享共研,產生1+1>2的效果。華僑小學教育集團屬于授權制教育集團,由優質名校華僑小學管理華僑小學翠園學校、華僑小學匯龍學校。三所學校仍為獨立法人單位,“集團教研”存在著核心缺乏、深度不夠、保障不足的困境。集團通過在理念共融、機制共建、資源共享、過程共研等四個方面著力,努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集團教研范式。
一、精神引領,增強融入度
1.確定集團發展目標。集團結合三所學校的情況,確定集團發展目標為:建設以龍的精神為引領,營造和諧奮進的、攜手相容、互促共進的“僑匯園”,打造一個“優質、均衡、創新、發展”的教育集團。
2.凝煉集團文化符號。以龍的形象融入三所學校名稱的首字母Qhy設計集團標識。標識圖案以龍船為基托,突出集團“龍的精神”的文化特色。中間部分以字母形象為主要元素,融合了三所集團校,寓意同舟共濟、團結合作、奮楫爭先。
二、調研奠基,增強統籌力
1.全面調研,摸清“家底”。集團對各學校的辦學條件、教師隊伍、教育教學、學生發展、家校合作等方面進行調研,分析各校辦學優勢、辦學困難、存在短板、發展切入口等。
2.聚合優勢,整體謀劃。突破“以強帶弱”“輪流坐莊”等思維定勢,建構包括資深行政、學科帶頭人、后備干部、科研課題、課程建設、課堂教學、特色項目、場地設備、教學資源等內容的集團發展資源庫,挖掘集團潛力,釋放集團活力。以改進集團教學實踐、解決集團所面臨的教學問題為指向,以提升集團的辦學水平及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制定集團教師研訓計劃,部署集團教研工作,避免出現“新瓶裝舊酒”。
三、機制伴隨,增強主動力
1.建立集團教研組織架構。成立集團理事會,辦公室設在核心校,下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教師發展中心、課程建設中心、裝備與信息中心,在集團各學校調配或兼任2-3 人。其中教師發展中心負責組織教師輪崗、調配,開展研訓、評價、輻射、業務提升等相關工作。下設研訓部、交流部。課程建設中心負責統籌校本課程開發與推廣、課程改革、網絡課程平臺開發、教學資源共享等相關工作。下設教務部、研發部。集團教研工作由教師發展中心牽頭,課程建設中心聯合,集團內各學校教學副校長加入,組成集團教研領導小組,負責管理集團教研工作。各學校每個學科選派一名負責人組成集團學科教研團隊,負責具體聯絡、落實集團教研方案,確保集團教研工作有人管、有人落實,避免出現“無序運行”“各自運行”狀態。
2.完善校內機制。把參加集團教研情況納入學校評優評先、崗位晉升等指標中,增強教師參加集團教研的主動力。
3.建立集團機制。建立集團內評優評先制度,如評選集團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優秀教研組長等;把參加集團教研情況作為集團崗位晉升的重要指標,不論資排輩,讓肯學肯研、肯干能干的教師脫穎而出,為教師提供另一個發展平臺、另一條晉升通道。
四、實踐反思,增強研究力
1.構建二維五步的教研推進架構。我們構建了從管理和專業兩個維度推進、五個環節落地的集團教研架構。
(1)兩個維度著力:從管理維度和專業維度著力,抓好集團教科研管理團隊、教研組團隊和教學共同體團隊三支隊伍建設,切實推進集團教研取得實效。管理團隊由集團發展中心和課程建設人員組成,主要從團隊建設、機制建設、統籌研訓、組織展評、總結推廣五個方面推進集團教研工作,發揮設計與管理作用。教研組團隊包含學校和集團兩個層次的學科教研組,教學共同體團隊同樣指向校內共同體和校際共同體兩個層面。教研組團隊和教學共同體團隊主要從計劃部署、開展教研、形成策略、實踐應用、發展提升五個方面進行組織與實施。
(2)五步落地實施:關注學科特色,根據實際需求,構建引領式、培育式、案例式、比較式、網絡式、展評式等多種教研范式。
引領式教研流程:1.校際教學共同體的徒弟根據自己需求提出研討主題或想解決的問題;2.師傅根據徒弟需求確定執教內容,組織課前集備;3.師傅授課;4.課后以師傅作微講座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5.徒弟進行總結反思,得出學習收獲并進行仿課。
培育式教研流程:1.集團培育對象確定研究主題或想要解決的問題;2.年級組、教研組或學習共同體進行備課;3.培育對象根據集體備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上課;4.課后圍繞主題進行研討;5.培育對象根據研討情況進行總結,并進行二次執教。
案例式教研流程:1.以科組內的某一課題為引領,確定課例進行集體備課;2.根據研究主題和教學設計,制定課堂觀察量表;3.教研組老師運用課堂觀察量表進行分工聽課并做好記錄;4.課后聽課者依據觀察記錄進行評課、研討;5.執教者根據教研情況,總結形成案例。
比較式教研流程:1.集團學科組確定主題和課例;2.集團各成員校教研組進行集體備課;3.集團成員校派代表執教課例;4.課后就不同課例進行對比式研討,互相取長補短;5.總結不同課例的操作和效果,形成多樣化策略。
基于UMU互動平臺的網絡式教研流程:1.教研組長在UMU互動平臺創建教研群組,發布教研主題、目標、時間安排及初步分工;2.組長在UMU平臺上傳與教研主題相關的學習資料、文獻或視頻。教師在線預習,為后續的深入研討做準備;3.教師在UMU平臺上傳備課設計,在群組內進行交流與討論;4.利用UMU平臺組織在線教研會議;5.教師各自進行課后反思,總結教研成果與不足。同時將教研資料整理歸檔,保存在UMU平臺的云盤中,以便后續查閱和分享。
2.構建貫通式的專業成長鏈條。聚焦教師專業成長,貫通教研前、中、后三個環節,促進教師通過教研形成三種類型的微成果。一是教研前的學習性成果。如教師在課前搜索與教學內容、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學習、整理而形成的文獻綜述。基于文獻綜述進行備課有助于教師更精準解讀教材、更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二是教研中的實踐性成果。包括教學設計、說課PPT、講課PPT、學習單、檢測題等。三是教研后的反思性成果。如二次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案例、教學論文等。前中后一體的教研鏈條讓傳統教研時空得到延展,驅動教師形成系列教育教學成果,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強大助推器。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