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水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桃產區之一,桃產業是當地農業支柱性產業之一。為促進天水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通過對天水市桃產業發展現狀的實地調查、咨詢,結合工作實踐詳細闡述了天水市桃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前桃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求,提出了豐富和優化品種結構;加大新模式、新技術的普及應用;重視品牌建設;培養技術型人才,提升果園管理機械化水平;加強對桃產業的科技支撐與創新等發展建議,以期為天水市桃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桃產業;現狀;發展建議;天水市
中圖分類號:S662.1"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5)02-0113-04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5.02.0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Peach Industry in Tianshui
PU Jianxia 1, WANG Yaohui 1, CHEN Jianjun 2
(1. Tianshui Fruit Tre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shui Gansu 741002, China; 2. Institute of Fruit and Floriculture Research,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ianshui c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each producing areas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peach industry is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local agriculture.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each industry in Tianshui, this study provid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y, along with existing issues, based on field surveys, working experience, and consulta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each industry, this paper suggests optimizing and enriching the variety structure, increasing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focusing on brand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skilled technical personnel, enhancing the mechanization of orchard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innovation for the peach industry. The goal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each industry in Tianshui.
Key words: Peach industry; Curt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suggestion; Tianshui City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大陸性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 11 ℃,降水量在500 mm 以上[1 ]。境內海拔760~3 120 m,土層深厚,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果樹的栽培,是我國北方桃的優勢產區之一[2 ]。自2018年以來,隨著桃栽培效益的提升,天水市的桃產業又迎來新的快速發展階段,桃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業增收、發展經濟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之一[3 ]。
隨著我國農業發展理念的變化,當前天水市在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日漸凸顯,制約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如何促進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天水市當前桃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4 - 5 ]。現通過系統詳細地闡述了天水市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要求,對天水市桃產業提出了切實有效的發展建議,以期為天水市桃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1" "天水市桃產業的現狀
1.1" "桃栽培區域與規模
天水市所轄縣區均有桃的栽培,主要產區集中在秦安縣、麥積區、清水縣等海拔1 120~1 650 m、年均氣溫8.0 ℃以上的區域,栽培類型以露地為主,設施栽培面積較小。據統計,截至2023年,天水桃的栽培總面積達2 800 hm2左右,總產量達79.18萬t,產值約34 652.00萬元。
1.2" "栽培品種
天水市桃栽培品種主要以倉方早生、北京7號等中熟普通桃為主,其栽培面積較大;而油桃、蟠桃和油蟠桃品種相對較少,主要品種有隴油桃1號、早露蟠、36-3油蟠桃、中油蟠13號等,面積占比較小。此外,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等地近年來也引進了一些黃桃品種如禮泉黃桃、金陵黃桃、錦繡黃桃、錦春黃桃等以及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培育的隴蜜系列、隴油系列桃品種,但栽培面積均不大。
1.3" "栽培模式
天水市各桃產區的桃園主要分布在淺山丘陵及部分川臺地區,規模相對較小,集約化程度低。老產區主要以傳統的清耕模式為主,栽培密度一般為3 m×(4~5) m,干高40~50 cm,開心形樹形,桃園管理工作以人力為主。部分新產區和新建桃園采用了“寬行密植+Y字樹形+果園生草”模式,栽植密度為(2~3) m×4 m,旱地桃園則應用了“行內覆蓋地膜或地布+行間生草”模式。大多數桃園無灌溉條件,以旱作雨養生產為主。
1.4" "主要技術應用
整形修剪多以開心形樹形和短截修剪技術為主;花果管理方面,疏花疏果已成為桃園管理常態,果實套袋在秦安縣全面應用,其他產區也有部分應用;各產區病蟲害防治主要以化學防治方式為主;人力溝施化肥和依賴自然降水仍然為桃園主要的肥水來源;在采收及采后環節,科學的分級、預冷、包裝和運輸仍然未受重視。
1.5" "品牌建設
以秦安縣為主的天水市桃產區,自2002年以來,先后舉辦了22屆桃花會,廣泛宣傳和推介當地桃產業,成功打造了素有“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之美譽的“秦安蜜桃”品牌。除此之外,還出現了麥積區的“伯陽蜜桃”、甘谷縣的“甘谷蜜桃”等小眾品牌,這些品牌的崛起,拓展了桃的果品市場份額,促進了天水桃產業的發展。
2" "天水市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氣候制約因素
天水市的自然環境和氣候非常適宜桃的栽培,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如局部的干旱少雨、降水年度分布不均、冰雹、早春晚霜凍害及低溫凍害等,仍然是天水市桃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6 ]。
2.2" "品種落后, 結構不合理
天水市桃的栽培品種仍然以20世紀80年代引進的中熟普通桃品種倉方早生、北京7號、砂紅、處暑紅等為主,早熟和晚熟品種較少,油桃、蟠桃和油蟠桃的應用品種和面積占比很小。例如在秦安縣,早、中熟桃種植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50%~60% 。近年來國內育成的一些優質、特色桃新品種如隴油桃1號、中油蟠13號、隴金5號等,在天水市的種植面積不足10%。目前仍存在栽培品種落后、類型單一,成熟期不配套,市場供應單一等問題,難以滿足當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2.3" "栽培模式和技術落后
天水市大多數桃園仍然沿用著稀植、清耕、旱作和人力為主的傳統栽培模式和技術,這種模式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如低溫、霜凍、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會對桃樹的生長、開花、結果等產生不利影響,導致產量和品質不穩定。據統計,在遭遇極端天氣的年份,露地栽培的桃樹可能會出現20%~30% 的產量損失,同時由于生產資料和人力成本的逐年增長,導致桃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7 ],且桃果的產量和品質總體不高。傳統的栽培模式對水、土壤、人力、農資等資源的依賴度很大,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不利于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8 ]。
2.4" "病蟲害防控措施單一且較落后
天水市桃園使用化學藥劑防控病蟲害仍然為主要措施。大部分果農過于依賴化學農藥,缺乏綜合防治意識,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程度低,對農業防控措施重視程度不高,病蟲害監測和預報體系不健全,致使病蟲害防控效果差、防控成本居高不下,對產區環境污染較重。在農藥應用方面,部分果農對病蟲害的識別能力不足,不能準確判斷病蟲害種類,導致農藥選擇不當,防治效果不佳。例如,將防治真菌性病害的農藥用于防治細菌性病害,或者使用已經對當地病蟲害產生抗性的農藥品種。同時,施藥器械總體落后,施藥方法不當,農藥利用率低。加之果農普遍使用的噴霧器械霧化效果差,農藥噴灑不均勻,影響防治效果;對施藥時間和劑量把握不準確,果農在高溫時段施藥造成農藥揮發和人員中毒等時有發生。
2.5" "桃園水肥管理不科學
天水市大部分桃產區,果農對土壤管理不重視,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如一些桃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僅10 g/kg左右,遠低于優質果園20~30 g/kg的標準。大部分桃園存在著施肥量和施肥時期不當等問題。對微量元素肥料不夠重視,桃樹易出現缺鐵性黃化、缺鋅小葉病等癥狀。在施肥環節,不能以產定肥、施肥種類單一、有機肥施用少、施肥時間不科學等導致桃園肥料利用率低,影響了桃果的高產高質,桃產業效益總體不高[9 ]。此外不科學的水肥管理還導致了果園土壤質量的下降,如土壤板結、含水量下降以及鹽漬化等[10 ]。
2.6" "品牌建設相對滯后
近年來,甘肅省實施了農產品品牌戰略,打造了一大批“甘味”農產品品牌,天水的“秦安蜜桃”則位列其中。但天水市除秦安縣以外的廣大桃產區如麥積區、秦州區、甘谷縣等,其桃產業的發展缺少知名品牌,當地政府、企業對品牌建設的認識不足,建設投入和宣傳不夠,品牌對產業的帶動作用不強,桃產業發展缺乏超前意識。
3" "天水市桃產業的發展建議
當前,隨著新農業發展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進,天水市桃產業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桃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核心,進一步實施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以人為本、產業富農和信息支撐為主導的新農業、新科技發展理念[11 - 12 ]。
3.1" "豐富和優化品種結構
以市場為導向,迎合消費者需求,選擇適應本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桃新品種。強化政府引導,與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開展技術合作,加強對新引進品種的區域試驗和篩選力度,以適宜、品質為核心,選擇最適合天水市氣候條件的新優品種或特色品種,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加大老果園改造力度,對幼齡老品種桃園進行高接換優和新植更替,嚴把品種引進和苗木質量關[13 ]。在品種種植比例方面,合理搭配品種類型[13 ],適當加大早、晚熟品種和黃桃、蟠桃等優良品種的比例,做到毛桃、油桃、蟠桃、黃桃搭配,延長桃的市場供應期,逐步淘汰糖度較低、不耐運輸、經濟效益低的品種。同時,推動設施栽培桃的栽培和品種優化,拓展桃的生產和上市時間空間。
3.2" "加大新模式、 新技術的普及應用
以效益為前提,以生產優質果為核心,注重農業資源節約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14 ],結合天水市桃產業發展實際,采用當前已經成熟應用的“寬行密植、行內覆蓋、果園生草以及高光效樹形”等新模式,推廣應用“壟膜保墑集雨、膜下滴灌、噴灌和補灌”等節水措施和“水肥一體化施用、緩控釋肥、配方施肥”等養分高效利用技術以及省力高效的“農機具替代人力”等技術,降低桃園管理的勞動力強度和投入。針對天水市桃園主要病害,如縮葉病、炭疽病、紅黑點病、褐腐病、瘡痂病等,蟲害如蚜蟲、梨小食心蟲、蘋小卷葉蛾、紅蜘蛛、潛葉蛾等,在防控過程中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植保理念,推進“農業措施+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學藥劑”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技術的應用,科學防控桃園病蟲害[13 ]。同時推廣化學疏果和免套袋技術,促進桃產業綠色、省力、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3.3nbsp; "重視品牌建設
重視品牌的建設、宣傳和保護,進一步發揮品牌對產業的推動和宣傳效應,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溯源技術體系,確保品牌形象和質量,充分發揮品牌的社會責任和對產業的促進作用[15 ],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參與桃產業的發展和品牌建設[16 ]。
3.4" "培養技術型人才, 提升果園管理機械化水平
通過邀請專家、相關技術人員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定期組織技術骨干前往示范基地和生產先進地區觀摩學習,培養更多的技術型產業人才。扶持專業化企業或組織做大做強,使之成為產區的技術中堅力量,保證科學規范的管理技術準確及時落地實施,有效提高果園管理水平[17 ]。
3.5" "加強對桃產業的科技支撐與創新
天水市在桃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應積極開展與省內外科研院所、高校、新技術企業等的合作和交流,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積極邀請相關單位參與當地桃產業的發展,開展深入的產學研結合,加速和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進而推動天水桃產業的技術創新[18 ]。由于桃樹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周期長,政府把桃樹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和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列為專項長期給予經費支持,為甘肅省桃樹優良新品種自主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穩定育種科研隊伍提供經濟保障[19 ]。注重桃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確保桃產業健康持續發展[20 ]。
參考文獻:
[1] 魯愛軍." 甘肅天水市旱作區玉米—小麥一膜兩年用栽培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19,3(26):67-68.
[2] 辛" "娟." 秦安縣桃產業化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 甘肅農業,2019(8):76-77.
[3] 孔維軍,趙向東,崔會芳,等." 甘肅天水果品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J]." 果農之友,2016(3):45-47.
[4] 王國占." 耕作技術與農業綠色發展[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17,38(8):9-12.
[5] 楊香軍."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J]." 現代化農業,2022(4):3.
[6] 陳" "薇." 天水市主市主要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對策[J]." 農業災害研究,2019,9(2):2.
[7] 王靜靜." 秦安縣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 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7.
[8] 王志強,牛" "良,崔國朝,等." 我國桃栽培模式現狀與發展建議[J]." 果農之友,2015(9):3-4.
[9] 張宗祥,黃丙玲,宋淑美,等." 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桃樹上的應用研究[J]." 農業科技通訊,2022(3):181-184.
[10] 王" "瑋,陳建軍." 影響桃優質生產的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J]." 山西果樹,2010(4):39-41.
[11] 王宗輝." 天水市林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 現代園藝,2023,46(23):69-71.
[12] 鐘步飛."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探析[J]." 現代農業研究,2022,28(8):35-37.
[13] 王晨冰,王發林,牛茹萱,等." 淺山旱區重茬桃園更新改造技術規程[J]." 寒旱農業科學,2024,3(7):676-679.
[14] 肖" "琴,羅其友."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57-62.
[15] 李文婷." 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分析及建議[J]." 安徽農學通報,2024,30(2):133-135.
[16] 洪" "巧,王明芬."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就近就地轉移就業[J]." 中國農業會計,2023,33(19):97-99.
[17] 黃其椿,李果果,陳東奎,等." 廣西沃柑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 中國南方果樹,2020,49(5):135-141;149.
[18] 王藝璇,王文昌,何云峰." 科技對特色農業產業的支撐作用探析[J]." 南方農業,2019,13(22):54-57.
[19] 王發林." 甘肅桃種業“十四五”發展思考[J]." 寒旱農業科學,2022,1(2):111-114.
[20] 陳建軍,王" "鴻,李寬瑩,等." 蘭州市桃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 北方園藝, 2023(8):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