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共情教學活動是達成幼兒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共情園本課程的開設能夠使更多人了解共情,從而引發社會對幼兒共情能力培養的關注。在對共情教學的長期探索中,由于資料多為紙質存放、線下宣傳受眾面小等問題,教師對共情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幼兒園無法將優秀的案例成果在區域內推廣,實現共情教學的內在價值。浙江省杭州市藍宸幼兒園嘗試借助之江匯應用平臺,搭建共情教學特色空間,通過“定、建、聯、推”四步,助力共情教學不斷拓展,推動資源多平臺研修聯動。
定:特色空間定位,明確創建方向
在逐步落實共情教學的過程中,幼兒園通過對教師開展問卷調查,收集并分析他們在共情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教師成長發展的需求,分類梳理便于教師下載使用的共情資源。基于園所發展方向,幼兒園明確在之江匯的空間建設方向為“共情教學特色空間”。
建:共情空間構建,共享優質資源
依據“前期備課—中期實踐—后期成果展示”的步驟,展現共情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評價等方面內容,促進共情教學過程專業化、影響擴大化。
理論板塊:共情教學準備。主要包括經驗解析圖、課件資源庫和優秀教案集三大部分。通過目標經驗分析、教學課件提供及優秀教案參考,幼兒園幫助教師了解共情教學活動的目標結構、幼兒核心經驗等理論。
研修板塊:共情教學實踐。共情教學實踐涵蓋教學研修、教學現場和教學評價三部分。根據教學現場的研修,支持教師通過批判性反思對已有共情教學活動持續審視、思考。發揮教學評價的正向功能,提升教師的共情教學專業素養。
拓展板塊:共情教學成果。重點搜集、發布已有的優秀公開課展示活動和案例課題資源,推廣共情成果,使更多教師關注“共情教學”。同時,提供共情資源案例,教師可直接從空間中獲取共情教學資源,促使共情教學互動無邊界化。
聯:智能平臺聯動,研磨創新教學
優勢聯合,交互共享。之江匯面向的教師范圍更廣,能夠為共情教學提供可視化平臺,同時實現共情教學資源的高效整合;智能研修平臺為共情教學活動的階段性開展提供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和評價體系。結合二者的優勢,將智能研修平臺中研磨的共情教學活動課例上傳到之江匯的“共情教學實踐”板塊,能夠促進共情教育資源在不同層面的整合與共享。
話題聯動,增頻呈現。借助平臺的無范圍限制性優勢,不同地區的教師均可以參與之江匯共情教學空間發起的話題,在線研討。各區域可以利用平臺收集教師對共情教學活動的困惑及期望點,通過智能研修平臺進行研討,得出解決方案后,將結果呈現在共情教學空間中,供更大范圍的教師借鑒學習。
推:成果輻射推廣,空間持續優化
其一,充分發揮幼兒園作為共情教學資源示范園的輻射和引領作用,在不斷完善共情特色教學空間的建設中,擴大共情資源的影響。從現有共情教學資源的共享入手,組織全體教師進行共情特色教學活動的學習。其二,基于共情教學核心經驗點,通過設計日常生活中共情教學應用、班級共情教學環境呈現、共情游戲實施與組織等,將共情教學內容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具象化呈現,拓展共情教學的縱深點。
(本文系杭州市教師教育科研課題“轉化性學習下青年教師共情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的實踐研究”中期成果,課題編號2024JSJY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