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鏈協同”的實質是知識、技術、人才、資金、政策等要素的加快聚集并實現共享互聯相通,形成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環。通過現狀分析來看,高職院校在“四鏈協同”仍存在教育鏈與產業鏈融合不緊、人才鏈與產業鏈需求不對等、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度低等薄弱。要打通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堵點,進一步推進汽車職業教育“四鏈協同”,本課題提出通過“四鏈協同”聯動機制的構建、產教融合實踐平臺的搭建、工位研學實踐模式的探索、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創新創業育人路徑的實踐等措施的探索和實踐,有效聯動高職院校“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的構建,提出切實可行的技能人才培養路徑,為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四鏈” “四鏈協同” 創新創業教育
1 緒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謀劃、一體部署,凸顯三者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作為我國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如何推動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落地生根,使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有機協同,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撬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課題也是一道迫切需要破解的考題。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厘清“四鏈”之間的理論邏輯和研究導向,在汽車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蘊含的獨特關鍵作用,形成更具有價值的學術依據,以此來指導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
從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來看,有效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四鏈協同,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重要抓手,也是驅動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舉措。“四鏈協同”的實質是知識、技術、人才、資金、政策等要素的加快聚集并實現共享互聯相通,形成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環。但目前來看,“四鏈協同”仍存在教育鏈與產業鏈融合不緊密、人才鏈與產業鏈需求不對等、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度低等薄弱。要打通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堵點,進一步推進“四鏈協同”,通過“四鏈協同”聯動機制的構建、產教融合實踐平臺的搭建、工位研學實踐模式的探索、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創新創業育人路徑的實踐等措施的探索和實踐,有效聯動高職院校“四鏈協同”汽車職業教育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的構建,提出的建議和措施依據日常教學和實踐工作中的經驗,在高職院校培養創新技能人才途徑中,具有切實可行性和應用價值。
2 “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體系構建的理論框架
2.1 “四鏈協同”核心概念
“四鏈協同”是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育人體系的重要舉措,“四鏈”成為改革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推動力。本文中“四鏈”指的是: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及創新鏈。“協同”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任務的過程或能力。本文中的“協同”是指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及創新鏈協調不同的行為主體共同推動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的構建和研究,致力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四鏈協同”的本質是由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主體相互作用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本文創新構建以人才鏈為總牽引,優化教育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產業鏈的“四鏈協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在這樣一個協同體系中,不同主體和鏈條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需求,精準配置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為創新鏈提供導向,創新鏈為產業鏈提供動力,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依賴人才鏈的牽引和推動,人才鏈的有效培養和銜接的關鍵是教育鏈作用的有力發揮。
2.2 總體理論框架
本研究的理論總體研究框架主要從協同的角度出發,分別從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不同行為主體,不同主體在創新創業育人體系中職責有所側重。只有將不同主體的職責和邏輯關系厘清,不同的角色分工不同,只有各司其職,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過程中實現協同教學、協同育人、協同就業、協同創新,全過程多主體共同發力,實現人才的培養,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才能不斷實現產教融合人才鏈接的投入和創新鏈產出的良性循環。
3 “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體系構建的目標
3.1 一核心—“四鏈協同”構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育人核心體系
打造以“四鏈協同”為主導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育人核心體系。通過理論研究、實際應用、實踐總結,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改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具有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以協同育人為核心、專創融合為引導、實習實踐為手段,促進不同專業如現代物流管理、環境工程技術、汽車維護與修理等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汽車職業教育學科專業,促進“四鏈協同”在新時代汽車職業教育創新創業育人體系中發揮核心推動作用,為產業發展和社會創新提供新動能、新引擎。“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共同體的有效聯動是推動創新要素市場化、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完善教育鏈和人才鏈以及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等措施,可以構建有效的創新創業育人共同體,為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
3.2 四協同—“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共同體有效聯動
通過政府的政策導向、整合校企資源、根據行業企業的智能化發展東西和技術發展趨勢,進行課堂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調整,形成高職院校、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協同育人共同體。企業技能人才、政府基層技術工作人員也可作為學校兼職教師進行創新創業課程講授,提供豐富的企業經驗和實實在在的技術應用,建立和實施產教共建共享頂層機制、跨界融通技術驅動機制、產業鏈聯動示范機制,建立“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生態環境,使協同育人共同體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實現有效聯動,促進學生技能學習和掌握。
3.3 六融合—教育與產業六融合賦能供給側改革
實施“學科和產業-創新創業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學生-理論和技能-課堂和企業-作品和產品”教育與產業六融合賦能供給側改革。將工程管理、環境治理、物流管理、電商管理等企業真實項目融入教學與科研,創新創業教師及其他企業兼課教師承擔工程師的管理工作,學生承擔技術人員的操作工作,使課堂變成研發車間、治理場所、電商平臺,課堂作品能夠延伸為企業的產品,促進教學成果的轉化,應用于企業和行業的發展中,賦能供給側改革。
4 “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體系構建的實踐路徑
“四鏈”由政府、高職院校、企業、科研院所、高職學生等不同的主體構成,每個主體的利益訴求不同,難以達成統一的育人共識。需要構建有效的動力機制,聯動不同的主體,通過動力發生機制、協同競爭機制、評價反饋機制、人才培養機制和優化平衡機制,有效推動基礎環節、支撐環節、反饋環節、實踐環節、進行有力銜接,實現高職院校“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聯動機制的構建,并與教育鏈形成良性循環,不斷為產業鏈、創新鏈輸入技能人才資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體系構建的實踐主體層次關系。
4.1 “四鏈協同”聯動機制的構建
“四鏈協同”聯動機制的構建,旨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這一機制強調以教育為基礎,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產業鏈和創新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同時,注重人才鏈的培育與引導,通過精準的人才引進、培養和流動機制,確保各類人才能夠在最適合的崗位上發揮最大效能。如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交通學院通過與上汽五菱汽車集團共同組建汽車制造試驗與維修、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訂單班,實現人才共育和人才輸送雙向互利。通過產業鏈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其優化升級離不開創新鏈的驅動,而創新鏈的活力又源自教育鏈和人才鏈的源頭活水。因此,構建“四鏈協同”聯動機制,需要強化各鏈條之間的內在聯系與互動,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搭建、資源共享等方式,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良性循環與高效協同。
4.2 產教融合實踐平臺的搭建
產教融合是實現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理想狀態是高職學生在校期間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儲備基本的技術技能,學習根據不同的專業制定實習實訓方案,開展汽車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讓學生在企業和實踐中能將理論融入實踐,提升自身技能素養水平。但就目前產教融合發展現狀來看,平臺元素單一、沒有專業特色、各項措施流于形式,并沒有發揮真正的培養作用。仍然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其深層原因在于學校的出發點在于育人,而企業的最終訴求在于經濟效益的提升,兩者只有真正達成一致的育人觀點,才能真正發揮產教融合的實效。一方面,要廣泛征集學生和企業的意愿訴求,依據專業特色打造線下實踐平臺,依托原有的汽修實習實訓基地、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平臺,創造性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其中,增加學科的關聯度。另一方面,要因時因勢打造契合青年特點、具有學校辦學特色、符合學生發展層次的數字化線上教學平臺,引進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現實,使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更具直觀感受。
4.3 工位研學實踐模式的探索
從鄉村研學、科技研學,到紅色研學、高校研學,再到時下熱門的工位研學,企業研學,研學項目和主題都越來越豐富。從高職院校的角度出發去探討其中真正蘊含的教育價值,是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的途徑之一,但是目前高校組織研學的出發點不一,需要設計合理、科學安排研學內容和形式,更好地將學科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工位研學”在高職院校中,更需要提升品質,不能只停留在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階段。對于學校而言,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對于大一、大二學生來說,還沒到可以真正參與實習階段,可以通過寒暑假研學實踐,引入短期崗位鍛煉、優秀員工講解、親身體驗等多種方式,增加實踐環節,讓學生獲得直觀真切的職業體驗。對于企業而言,要深化育人理念,積極發揮企業優勢,用心提供力所能及的技能傳授和講解,讓學生能夠真正走進企業,感受企業的溫度,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擇業觀。
4.4 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在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領域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熱度,也是學者普遍關注的焦點。理論角度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實踐層面還有待提升。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能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入不是簡單地做累加,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專創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應該以學校育人為根本,以企業產業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以服務社會為最終落腳點。方案的制定需要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學校負責人、學校開設專業負責人、專業對口或相關的企業人力資源、行業專家等,通過整合各方的需求,求同存異,最大化滿足學生技能學習的同時,使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在就業中真正符合企業生產需要。另外,在進行課程開設時盡可能參照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來進行梯度設計,從基礎技能到提升技能再到熟練掌握技術,使學生在學習中更有成就感和實用價值。
4.5 創新創業育人路徑的實踐
依托大型國企,對接地方政府,深入企業、融合產業、利用集團自身產業甚至產業集群的優質生產資源和完善組織架構,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四鏈協同”發展,助力推進創新創業育人路徑實施。作為育人主體,高職院校可以以學科或者專業大類為類別,首先收集企業、行業需求,按需設項地為學生提供實踐項目,在多方面、多措并舉為學生設計實踐路徑,并且通過專任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多方進行全方位的指導,以任務驅動促進技能的學習和展示,如跟地方政府溝通開展小規模試行政務實習、與校企合作企業對接,寒暑假開展短期的實習實訓,給予學生職業初體驗,有利于學生在校內加強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和技能儲備,提升創新創業的自信心和實力,達成育人目標。
5 結語
面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高職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通過深入剖析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四鏈”之間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導向,我們不難發現,“四鏈協同”不僅是實現“三位一體”部署的關鍵路徑,更是驅動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展望未來,高職院校應繼續深化“四鏈協同”理念,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的落地生根。通過持續努力,我們相信高職院校將在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人才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高職院校‘四鏈協同’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的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23ZJY1599)。
參考文獻:
[1]劉燁,周學剛.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育人探索[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3,44(19):236.
[2]姚山季,經姍姍,陸偉東.科產教融合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舉措、成效與保障[J].中國大學教學,2023(10):82-89.
[3]王珊珊,劉紅磊.基于四鏈協同的產教融合高職人才培養路徑分析[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40(03):60-65.
[4]蔣菲,郭淼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四鏈融合”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及對策審思[J].大學教育科學,2023(05):76-84.